伊曲康唑联合局部温热疗法治疗孢子丝菌病临床分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2-12-22
/ 2

伊曲康唑联合局部温热疗法治疗孢子丝菌病临床分析

董平1刘政邑2董俊文2

董平1刘政邑2董俊文2(1吉林省通化市65367部队医院皮肤科134001;2通化市医药学院134001)

【中图分类号】R96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085(2012)47-0187-02

【摘要】目的观察伊曲康唑联合局部温热疗法治疗孢子丝菌病的疗效与安全性。方法采用随机对照的方法,对60例孢子丝菌病患者分为两组。口服伊曲康唑组及伊曲康唑联合局部温热疗法组,在治疗8周时观察疗效及不良反应。结果伊曲康唑与温热疗法联用组临床有效率为96.67%,显著高于单用伊曲康唑组(73.33%);伊曲康唑与温热疗法联用组真菌清除率为90%,显著高于单用伊曲康唑组(66.67%);不良反应与对照组相比无显著差异。结论伊曲康唑联合局部温热疗法治疗孢子丝菌病疗效优于单用伊曲康唑,安全性好。

【关键词】伊曲康唑温热疗法孢子丝菌病

2010年8月~2012年8月,笔者对我院皮肤科门诊60例孢子丝菌病患者采用口服伊曲康唑(商品名斯皮仁诺,西安杨森制药有限公司生产)、及口服伊曲康唑与皮肤局部温热疗法联合应用,进行对照治疗,现将治疗结果报告如下。

一资料与方法

1.资料

入选病例选择本院皮肤科门诊孢子丝菌病患者60例,其中男32例,女28例,年龄30~58岁,病程3~20个月。其中淋巴管型42例(皮损数在5个以内),固定型18例。上肢55例,下肢3例,面部2例,皮损表现为浸润性红斑,糜烂,结痂,溃疡,结节,直径0.5-3cm。60例患者皮损处均培养出孢子丝菌,且病理改变符合深部真菌病(伴浆细胞及脓肿的肉芽肿性改变,PAS或PAM可见孢子,可见星状体及典型的三带结构)。患者既往无其它疾病,1个月内未使用任何药物。全部患者在服药前均进行血常规、肝功能和肾功能检查,结果显示正常。

排除标准①皮肤播散型及皮肤外型孢子丝菌病患者;②1个月内接受过全身抗生素,抗真菌药或类固醇治疗者;③皮肤结核,梅毒,甲状腺疾病及系统性疾病者;④不同意参加本实验者。

2.方法随机将68例患者分为2组,单纯口服伊曲康唑治疗者为对照组,口服伊曲康唑与局部皮肤温热疗法联用组为治疗组。对照组给予伊曲康唑100mg,每日2次,早、晚餐后即服,连服8周。服药期间适当增食油脂性食物。治疗组口服伊曲康唑的方法同对照组。并采用42~45℃毛巾或者热宝于患处热敷,每天3次,每次30分钟,并注意及时更换敷件保持热敷温度。两组治疗期间均不合并使用其他药物。

观察指标皮损大小及面积计算测量可触及的结节,溃疡或浸润性炎症性皮损的平均直径,计算出单个皮损面积,逐一累加。分别于治疗前及治疗8周后测量每个患者炎症性皮损的总面积。从三组治疗前病例中随机选取可独立计数、互不融合的相对较重的结节性,脓肿性皮损作为真菌检查的靶皮损,治疗8周后取靶皮损组织做真菌镜检及培养。

疗效评价疗效指数=(治疗前总面积-治疗后总面积)/治疗前总面积×100%。疗效判断为痊愈、显效、有效、无效。痊愈为皮损全部消退仅留下色素沉着或浅疤痕;显效为皮损消退≥60%;有效为皮损消退20%~59%;无效为皮损消退<20%。有效率=(痊愈数+显效数)/总病例数×100%。真菌学疗效:结节性皮损治疗后孢子丝菌镜检及培养阴性为清除,阳性为未清除。

不良反应评估用药后每次随访详细观察记录皮损变化、药物不良反应,包括瘙痒及腹泻、恶心、呕吐等消化道症状、尿量及颜色改变,流感样不适症状,口渴、金属味觉、口龈溃疡、头痛及意识模糊、心率失常等。治疗8周后所有患者复查肝功能和肾功能。根据药物不良反应有、无记录不良反应发生率。

二结果

临床疗效见表1。治疗组、对照组有效率分别为96.67%和73.33%。经卡方检验治疗组与对照组有效率比较差异有显著性(χ2=6.41,P<0.05)。

真菌学疗效评价见表2。治疗组与对照组真菌学清除率比较差异有显著性(χ2=4.81,P<0.05)。

不良反应治疗组和对照组各有1例在服药一周内出现轻度恶心症状,继续服药后消失。两组病例中无一例临床发现心、肝、肾、神经系统及皮肤的严重不良反应,所有患者均能耐受治疗。

三讨论

孢子丝菌病是一种由申克孢子丝菌引起的皮肤、黏膜、皮下组织和附属淋巴管的亚急性或慢性感染。可引起化脓、溃疡和渗出。该菌是存在于自然界中的一种腐生菌,感染好发于农村患者,通常发生在皮肤被农作物刺伤后,常沿淋巴管移行。本病的治疗仍以首选碘化钾溶液口服和抗真菌药物为主。由于碘化钾对胃肠道刺激性较大和过敏等原因使患者对其依从性较差。近年来,伊曲康唑用于治疗孢子丝菌病的报道越来越多。伊曲康唑是对酮康唑结构改造后获得的三唑类抗真菌药物,肝毒性较酮康唑明显降低,并且有抗菌谱广,可抗曲霉、孢子丝菌、暗色丝霉菌等优点[1]。

由于孢子丝菌病有夏季少见,冬季多发的临床特点,上世纪60年代初期就有国外学者提倡以局部温热疗法治疗孢子丝菌病并引起了重视。在以后人们开始应用局部温热疗法治疗本病并取得了一定疗效。该方法应用简单,可操作性强。但是单用温热疗法治愈率不高,可以作为辅助性治疗,提高治愈率,缩短病程。

夏建新[2]等对固定型和淋巴管型孢子丝菌病单用伊曲康唑治疗,给药剂量是100~200mg/d,持续3~6个月,治愈率达到90%~100%。在本研究中,单用伊曲康唑组及联合治疗组有效率均未达到100%,考虑为本次研究观察期不够长所致。伊曲康唑与局部温热疗法联用8周后患者临床有效率达96.67%,真菌学清除率为90%,显著高于单用伊曲康唑组,而不良反应发生率较低。因此笔者认为伊曲康唑联合局部温热疗法治疗孢子丝菌病疗效明显优于单用伊曲康唑,可以缩短疗程,从而降低伊曲康唑的副作用,降低治疗成本。

表1两组患者临床疗效

组别例数痊愈显效有效无效有效率

治疗组3019101096.67%

对照组308147173.33%

表2两组患者真菌清除率

组别例数清除未清除清除率%

治疗组3027390%

对照组30201066.67%

参考文献

[1]赵辩.中国临床皮肤病学.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10:252-253.

[2]夏建新,朱名姬,张明等.伊曲康唑治疗孢子丝菌病的疗效观察.中国皮肤病性病学杂志,2009,23(1):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