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教学如何培养学生的主动参与性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2-10-20
/ 2

小学数学教学如何培养学生的主动参与性

孙美英

孙美英河北省成安县辛义乡辛义小学

摘要:“主动参与”是指学生个体在学习活动中以主体的身份积极地、自觉地参与学习过程的一种行为,是学生个体非智力因素作用于智力活动的一种状态显示。低年级学生年龄虽小,但同样具有主观能动性,是参与教育活动的人。他们是学习活动中不可替代的主题,是教育活动中符合主题的重要构成。

关键词: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主动参与、学生

参与思维直接制约着学生参与学习活动的质量。培养学生由“学说——会说——敢说”,逐步转到“学问——会问-——敢问——善问”上来。提高学生主动参与数学学习能力。兴趣是一种带有情感色彩的认识倾向,它以认识和探索某种事物的需要为基础,是推动人去认识事物,探求真理的一种重要动机,是学生学习中最活跃的因素。数学学习兴趣培养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教师作为学生的引导者,要因材施教,灵活多变,把握学生的最佳心理状态,有意识地给教学注入一些兴奋剂,不失时机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他们的学习热情,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一、教学过程中要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低年级数学课本中最多的是插图,因此,教师的关键是要引导学生学会看插图,使学生能根据图意学会问问题。学生学会问问题,就会主动地独立思考这些问题,这样既扩大学生的参与面,又可使学生学到新知识。没有问题,思维就成为无源之水,无木之本。在低年级教学中教师根据儿童的年龄特点和认识规律对学生进行提问题的训练,教师有意识地创设质疑情境让学生提出问题,不仅能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而且还能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好问和善于思考是每个儿童的天性。因此,教师应善待学生提问,把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充分发挥他们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首先,教师要尊重学生,尊重学生的认知,尊重学生的选择,平等对待每一个学生,乐于解答每个学生所提出的问题,不打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对于学生所提的问题,教师都要给予鼓励,尤其对学困生,只要他们能提问题,就要给予表扬。一定要让学生消除探索学习的恐惧心理,给学生一个心理安全感。其次,有的问题,如果某一个学生答不出来,不要急于换别的学生答,教师对此问题应再加以说明,帮助学生尽可能回答好,使学生充满学习的信心。最后,教师应自始至终倾听学生把问题回答完,即使学生有说不完整或说错,也不要急于插话,让学生回答完,老师再做出中肯的评点。凡是学生能自己解决的问题则自己解决,自己不能解决的问题,则组织同桌、小组讨论,让大家发表不同的意见,集中多人的智慧。遇到学生解决不了的问题,则老师引导、启发、点拨,帮助使其解决。学生的学习从发问开始,没有问题就没有创造。如果学生能在学习过程中带着问题进教室,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能力必然会有所提高。

二、培养学生制动参与有关的活动

学生积极参与学习的过程,是主动学习最主要的特征。为此,教师不仅要引导学生掌握知识内容,更重要的是要引导学生参与学习活动,激发学生主动参与的意愿。语言是思维的外壳,学生的一切思维活动都离不开语言的参与。尤其是低年级学生,他们的思维参与大多是从语言中体现出来的。低年级学生年龄小,词汇量有限,语言表达能力较低,所以,教师注意强化说的训练,来充分调动学生的思维积极性,使学生敢说、会说、爱说。激发情感参与应努力做到:以境生情、以知育情、以趣激情。兴趣是学生学习的动力,它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内驱力,调节学生的情绪。根据小学生的特点把游戏引进课堂,使学生在游戏时心境朝气蓬勃、轻松、愉快、积极地参与学习活动。行为参与是课堂教学中学生的外显行为对学与教的过程直接参与,是学生参与学习的一种外在表现形式。大量的感性认识都是通过观察获取的。观察是儿童认识客观世界的重要途径。教学时应该给学生提供足够的观察机会。小学生正处于从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时期,直观动作思维仍是他们思维的一个重要方式。在解决一些实际问题时,他们往往是边动手、边思考,借助于操作来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针对低年级的学生以具体的形象为主的思维特点,教师在教学中有目的地适当安排学生动手操作的机会,让学生在操作中思考。学会讨论,有利于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口头表达能力和创新能力,有利于促进学生灵活运用知识和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创设情境,引发学习兴趣

教育家夸美纽斯曾说过,“应该用一切可能的方式把孩子们的求知与求学的欲望激发起来”。我们既然处在一个大的竞争环境中,不妨也在我们的小课堂中设置一个竞争的情境,教师在课堂上引入竞争机制,教学中做到“低起点,突重点,散难点,重过程,慢半拍,多鼓励。”为学生创造展示自我,表现自我的机会,促进所有学生比、学、赶、超。数学是一门系统性和逻辑性都很强的学科,缺乏形象性和生动性,学生在学习时会觉得枯燥、乏味,产生厌烦心理。而小学生喜欢听故事,尤其是扣人心弦的故事,可谓百听不厌,教师课堂教学时,要善于捕捉儿童的这一心理特征,结合数学内容的某些知识,编成一个个生动有趣的故事,有机地融入到教学活动中,不仅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还会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获得知识。教学中,教师“一言堂”,学生就容易感到疲劳、厌倦,听不进、记不住、效果差。而通过多种感官,发挥学生好动的特点和长处,让他们亲自动手做一做、画一画、比一比、量一量、拼一拼、剪一剪,学生积极性就高,教学效果就好。小学生的好奇心、好胜心是很强的。教师就要根据儿童的这一特点,采取尝试性练习的方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激起学生的求知欲望。

总之,在数学课堂教学中,要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才能使学生主动学习、乐于学习,体会到学习中的乐趣,从而提高课堂教学质量,进而掌握知识,增强技能。数学教学就是要点燃学生对数学学习热情的火把,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有了兴趣,学生才能积极地游弋于数学知识的海洋,才能品味学习数学的情趣,才会有展示自我数学能力的欲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