灾害性事件报道与社会舆论平稳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6-12-22
/ 2

灾害性事件报道与社会舆论平稳

霍燕飞

新安煤矿宣传部471842

【论文摘要】:建国以来,我国各项事业都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并且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传媒事业的蓬勃发展,让新闻媒体在参与国家经济、文化建设中的地位更加凸显出来。本论文以2010年的玉树地震以及上海静安区居民楼失火等事件为例,讨论和分析在灾害性事件报道中,媒体如何通过新闻传播,实现稳定社会舆论的目的。

关键词:灾害性事件社会舆论玉树地震平稳

引言

在媒体信息传播中,灾害性新闻事件的传播,对新闻工作者来说是个极大的考验,报道好灾害性新闻事件需要综合把握事件的多角度信息。人们不但要了解发生了什么,更想知道灾害因何而发生,今后如何避免悲剧的重演?这就需要媒体能及时做出调整,从最初的消息报道转向深入报道,挖掘事件的幕后新闻,由感性上升为理性,通过对新闻事实的总结、提炼和发现,实现灾害性事件发生后社会舆论平稳的状态,进而实现媒体协助政府做好灾后救援工作的目的。

一、媒体对灾害性新闻事件的传播方式

灾害性新闻事件发生后,通过媒体向社会传递新闻信息具有重要意义,在对灾难性新闻事件的报道上,报纸、电视、网络等媒体各自通过其具有代表性的报道方式来是实现对社会舆论的监督和引导,以不同媒体的特色报道方式为例,对灾难性事件的报道上,主要的特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报纸媒体利用图片报道增强震撼力

灾害性事件发生后,对于受众来说,迫切需要得到的就是关于事件现场的一切新闻信息,除了传统媒体中的广播外,电视、报纸,甚至是新媒体中的网络、手机报等形式的新闻报道中,都在采用图片的方式对灾害性事件进行报道,图片新闻的社会价值就是要通过更多的信息传达,呼唤全社会对于受灾现场的民众的关怀,以便实施对他们的救援,这才能够是先灾害性事件新闻报道的社会价值。2010年4月,青海玉树地区发生地震,牵动了中华大地民众的心,抗震救援工作立刻展开,在媒体对抗震救灾的新闻报道中,通过新闻图片传递新闻现场信息的方式被广泛采用,从传统媒体到网络媒体,官兵救援现场的一幅幅新闻报道,我们不仅知道灾区目前的救援现状,同时也了解到了灾区人民在地震过后表现出来的坚强的精神,以及救援官兵的迫切救出被掩埋但是尚存生还可能的民众的急切努力,一幅幅新闻图片让我们感受到灾区民众的勇敢,给在区外的受众带来不少的感动。

(二)电视媒体利用现场直播报道提升新闻的时效性

在受众对信息和新闻审美立体化、多元化、近乎苛刻化的今天,直播新闻是报道重大新闻事件和公共灾害性事件最有时效性、效果最好、影响最广泛的传播方式。2010年上海静安区居民楼失火事件,让居住在楼内的居民遭遇了重大的经济损失,上海地区媒体以及央视等多家媒体都纷纷派驻新闻记者过去进行现场新闻直播报道,及时向民众传递事件的最新进展。在火势被控制后,关于幸存者的搜救成为媒体关注的重点。快速即使的报道,让全国乃至世界上关心这件事的人的以了解事件的进展,全面多点的报道,让大陆同胞及时获知新闻信息以发动大陆同胞展开对他们的捐款救援。

(三)网络新闻报道丰富灾害新闻的报道内容

在网络新闻传播中,滚动播报的方式成为一种比较便捷快速的方式。以2010年8月的舟曲泥石流事件为例,在国内的各大门户网站中,都纷纷展开对泥石流事件的专题报道、滚动新闻以及新闻评论等方式,针对政府采取的积极救援政策进行及时的舆论监督,在网络媒体的报道中,人民网、新浪网、腾讯网等开始了形式多样的新闻报道,腾讯网针对救援的进行,以QQ聊天框的形式不定时弹出最新的救援进展报道,向网友传递及时的新闻信息,新浪网的滚动新闻报道也为及时提供新闻信息做好充分的准备,而在人民网则开辟了专门的频道。同时,在2010年的网络媒体传播中,微博的信息传播方式也很突出,一些网民利用微博的形式传递身边发生的一些新闻事件。

二、媒体如何在灾害性事件报道中更好实现舆论平稳

灾害性新闻事件发生后,媒体的新闻传播要提到异常的高度上来,在对灾害性新闻事件的报道上,为了能够更好发挥平稳社会舆论的职能,在新闻实践上媒体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把握基本的传播原则。

(一)实现信息公开透明化

在面对重大灾害新闻事件报道的时候,新闻记者有时候会受到来自各个方面的压力,舆论宣传的能力得不到施展,导致新闻记者在新闻报道中的失语,更有的甚至是新闻记者的新闻报道的职业道德扭曲,导致有偿新闻等不良现象的出现,所有这些对灾难新闻报道带来严重阻碍,例如2003年的非典前期的报道,以及近年来频发的煤矿瓦斯爆炸事件等,给新闻行业带来了恶劣的影响。令人欣慰的是在今年的地震的报道中,对信息的处理及时而公开,详尽而透明,折射出了社会的进步和历史的巨变,并全方位地透映出“以人为本”的理念,透映出关于危机、关于灾难事件信息发布的及时、公开原则。

(二)传播权威来源的信息

这不仅是中国政府应对汶川地震的救灾原则,同时也是灾情信息发布的最大特点。地震发生后20分钟左右,有关震情的权威发布便在官方网站出现。此后,更多公众通过网络、电视、广播、手机短信等各个渠道获知初步震情信息。5.12地震过后,民众对地震带来的破坏性的灾难感到畏惧,特别是灾区中余震现象的发生,这个时候民众在心理上对地震的畏惧感在不断加大,新闻报道这个时候的消息需要有一定的权威性,为的是不在受众中制造恐慌,安抚受众的抗震心理,同时新闻信息的播报中还有一个必须具有权威的就是专家学者对地震情况的预测以及原因分析,一定要有十成的把握才能够将信息公布出来,否则没有根据的信息报道就会对灾后的救援工作增加麻烦。

(三)加强采编业务能力

2008年5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正式实施,在11天后,汶川发生8.0级大地震,这一条例的实施,为新闻媒体信息公开提供了法律保障。新闻媒体打破以往的报道模式,各种媒体联合作战,将报道全方位、多角度的展现出来。在这次汶川大地震的报道中,新闻工作者不畏艰险,不怕困难奔赴灾区,这种精神是值得我们学习和敬仰的。在这次汶川大地震的报道中,让我们留下深刻印象的电视台是中央电视台、四川电视台、东方电视台等,他们抓住了“第一时间”及“真实的现场”是受众对灾害性事件最基本的要求,在半小时内就发布了报道,并且报道了政府及领导人对该事件的重要指示。

结语:

对灾难事件的报道应该有“完整性”的意识,这种报道与关注不仅仅是对整个灾难事实的真实记录,还应该包括对灾难成因的探究、灾难后果的分析、灾难教训的反思和对未来减灾措施落实效果的监督。从社会各个层次受众的角度考虑,新闻媒体对灾害性事件的报道是一个十分艰巨的任务,媒体工作人要要牢记自己的责任,那就是用具有人文关怀的弊端报道新闻事件、引导新闻舆论,为新时期党的各项事业的展开提供一个良好的社会舆论环境,为构建和谐社会贡献自己的力量。

参考文献:

①《应对新形势下灾害性新闻事件的方法》[J],杨玉东,领导科学,2010.(31)。②《浅谈网络舆论及其引导》[J],杨丽艳,新闻世界,2009.(05)。③《网络舆论危机中的政府应对策略研究》[J],李政,新闻世界,2010.(S2)。④《灾害性事件报道的新闻策划》[J],余颖,新闻世界,2010.(04)。⑤《新闻策划在灾害性事件报道中的运用》[J],孙国庆,声屏世界,2009.(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