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治疗胁痛的临床诊断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0-12-22
/ 2

中医治疗胁痛的临床诊断

牟建华

牟建华(黑龙江省五常市中医院150200)

【中图分类号】R256.4【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5085(2010)30-0326-02

【摘要】胁指侧胸部,即由腋以下至第十二胁软骨部分的统称,故胁痛系指一侧或两侧胁肋疼痛为主要表现的病证。常因气滞、血瘀、湿热及实火,或肝之阴阳不足致肝络不畅,气血失养所致。范围西医学中的急性肝炎、慢性肝炎、肝硬化、肝癌、肝脓肿、肝囊肿、肝血管瘤、肝寄生虫病、胆囊炎、肝石症、胆道蛔虫症、肋间神经痛、胸膜炎及胸膜肥厚粘连、妇女更年期综合征、神经官能症等疾病中出现以胁痛为主的症状时,可参考本篇辨证论治。

【关键词】胁痛腹痛中医治疗

病因病机

1、外邪侵袭

湿热、疫疠或寒湿之邪侵犯肝胆经脉,肝胆失于疏泄条达,少阳、厥阴经脉不畅而致肋痛。

2、情志内伤

情志抑郁或暴怒伤肝,均可至肝失条达,疏泄不利,气阻络痹而致胁痛。

3、劳欲、劳倦过度

劳欲过度耗伤肝肾精血;劳倦伤脾、中焦运化水谷乏力,气血化生乏源;或久病体虚,精血俱亏、肝肾不足,脉络失养而致胁痛。

4、瘀血内积

外伤或强力负重,致胁肋受伤,瘀血停留,阻塞脉络而致胁痛;或黄疸、积聚等经久不愈,肝脾受伤,气机郁滞、瘀血内积,胁络塞滞而为胁痛。

5、痰浊郁火

饮食不节,过食肥甘厚味醇酒,或过食生冷,遏伤脾阳,脾失健运,痰浊中阻,气机郁滞,肝胆疏泄失司而致胁痛。痰浊阻于中焦,胆腑通降不能,胆汁排泄不畅,内郁而化热生火,湿浊热邪交蒸日久煎熬,结成砂石,阻滞胆道而致胁肋剧痛。

病机

1、发病

浊实之邪阻滞胆道所致胁痛,起病多急,如感受外邪,外伤或砂石(虫体)所致胁痛,发病急骤且疼痛较重。因精血亏虚、胁络失养,或虚实中夹实所致胁痛,起病较缓,如劳欲过度,情志所伤者,发病缓慢而疼痛较轻。

2、病位

以肝胆二经为主,兼及脾胃、肾。

3、病性

有虚有实,或虚实并见。但疼痛在于气血不行,不通则痛,故临床以实证或虚实夹杂为多见。实证以气滞、血瘀、湿热等浊邪为主;虚证多为阴血不足、肝肾亏虚或阴阳俱亏。

4、病势

病之初期多以气滞或湿热为多见,进而出现气滞血瘀,气郁化火,灼伤阴津之变;或出现湿热化火、气津两伤,湿热未尽、肝肾阴亏、甚至湿痰瘀阻、脾肾不足之变。气血阴阳演化之中,由肝胆而及脾胃,进而及肝胃、脾肾。

5、病机转化

胁痛病机转化表现在邪实积聚与正气耗损两方面。邪实的积聚,一是由气及血,即肝气郁结日久不解,致肝郁气滞,进而可致血行不畅,瘀血内停,肝血瘀阻,甚则形成癥积;一是由湿热蕴积肝胆,化火生毒,熏灼肝体,炼液为痰,致痰火毒瘀内蕴之胁痛重证;或湿热久羁,脏腑失和,湿浊痰毒内生,恋积于肝,进而致痰湿毒瘀迁延肝胆之杂证。正气耗损,即由实转虚之变。肝胆湿热、肝胆实火或肝郁化火,火热灼伤阴液,及肝血瘀阻,瘀血不去,新血不生,均可致肝阴亏虚;火热灼津耗气,或肝郁乘脾,日久可致脾气虚弱,肝阴亏耗,久竭肾精,致肝肾阴虚,又气阴两伤,或阴损及阳,则可成肝阳虚或肝脾肾阳虚之证。

诊断与鉴别诊断

诊断依据

凡以一侧以两侧胁肋疼痛为主要表现的病证即可诊为本病证。

治疗原则

胁痛的基本治则是调理气血,疏通经络,恢复脏腑功能。对实证胁痛,据邪之不同而予或利湿解毒清热,或理气活血,祛瘀通络等祛除邪气法之主,则经络得以通畅。对虚证者,以扶正为主,阴阳气血俱充,阴平阳秘,气血调达,经络自得荣养。虚实并见者,据虚实之轻重、缓急,补泻兼施,或以补为主,补中有通,或以通为主,通中兼补。

转归与预后

胁痛的转归及预后与证型有关。肝气郁结证,一般症情较轻,多可治愈。肝郁化火,耗伤阴液,可致心阴、肝阴虚证。木郁克土可致肝胃不和,肝郁脾虚,若肝郁气滞致血行不畅,气滞血瘀,则可转为肝血瘀阻证,且气滞可致津液内停成痰,痰气互结或痰瘀内阻,则病证较为复杂,缠绵难愈。

肝血瘀阻证,初期症情较轻者,经治病情可痊愈,较重者经合理调治,病情可控制、稳定,部分因痰瘀互结或瘀血经久不消,正气渐衰可转为癥积、鼓胀。肝胆实火证,砂石难消,部分需转外科治疗。肝胆湿热者,经妥善调治大多可痊愈。肝阴虚、肝阳虚证,耐心精心调养用药,多可向愈。

胁痛一般预后较好。部分可因正虚邪毒滞留,或因失治、误治而渐转为癥积、鼓胀病,则预后不佳。

护理与调摄

对胁痛患者首先要注意观察患者有无发热,有无黄疸,腹部有无触痛及肿物,胁痛性质如何等,并注意大小便情况。其次,要对患者予以安慰,鼓励,解释并消除疑虚,使患者情绪稳定、乐观。此外,饮食护理亦很重要,实证患者宜食清淡易消化之食品,虚证者宜食富于营养的滋补之品,胁痛属热者忌食辛辣肥甘,属寒者忌食生冷。

调摄方面主要应使患者注意调养心神,调节劳逸,寒温适宜,调节饮食,切忌过食膏梁厚或饮食辛辣、酒浆之品。

预防与康复

针对原发病因,预防胁痛可从以下方面着手,精神内守,减少不良的精神刺激和过度的情志活动;起居有常,防止过度劳累;饮食有节,切勿过食肥甘之品,勿嗜饮酒浆;适当进行体育锻炼,强健体魄,慎避外邪。

胁痛的康复可通过气功、针灸、穴位注射,按摩及音乐疗法、呼吸疗法诸方面,协助药物治疗,以促早日康复。

参考文献

[1]朱古亭.胁痛用药一得[J];浙江中医药大学学报;1981年02期.

[2]彭述宪.胁痛证治[J];北京中医;1982年03期.

[3]高保群.中医治疗胁痛二十法[A];第八届全国中西医结合普通外科临床与基础学术会议暨全国中西医结合外科危重病学习班论文汇编[C].2003年.

[4]唐为勇.吴隆贵.顽固性胁痛治验[J];上海中医药杂志;1981年0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