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H(D)血型阴性误定为阳性一例分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6-01-11
/ 2

RH(D)血型阴性误定为阳性一例分析

穆英丽

(甘肃省灵台县皇甫谧中医院甘肃平凉744400)

【关键词】RH(D)血型阴性阳性误诊

我院2014年3月收住一例重度营养不良性贫血患者;查血型:ABO血型B型RH(D)阳性;输注3单位B型RH(D)阳性去白红细胞悬液后出现发热、黄疸、出血、昏迷后因配血不合复检血型ABO血型B性RH(D)阴性。现把误诊情况分析如下;

患者;王**、女、20岁、汉族、系高三学生。既往有贫血病史,曾在当地医院输注ABO血型B性RH(D)阳性去白红细胞悬液。数量不详。此次,入院时头晕目眩伴全身乏力两年,加重一周,阵发性头晕目眩眼花,消耗病容、贫血貌、面色微黄、乏力纳呆、心慌汗多以起坐活动后为甚、口唇粘膜苍白干燥、甲床明显仓白、肝脾肋下未触及肿大。辅助检查:血常规;血红蛋白测定57克每升。红细胞计数1.4*10¹².红细胞容积16.5%,玻片法ABO血型B性RH(D)阳性;经过输血前传染病五项检查后,输注本地区中心血站ABO血型B性RH(D)阳性去白红细胞悬液3个单位后,因学习紧张住院5天,输血3天后出院,出院时贫血症状减轻;出院后三天因皮肤黄染、出血、休克入住上一级市级医院,急诊配合中心血站ABO血型B性RH(D)阳性去白红细胞悬液有凝集,离心法复检血型ABO血型B性RH(D)阴性,引起病人溶血反应,后经对症ABO血型B性RH(D)阴性去白红细胞悬液输注,病人经抢救输血后症状减轻出院。

1996年,国家输血协会(ISBT)将红细胞表面抗原分为23个血型系统、五个血型关联和2个血型系列。血型系统是由一个或数个基因所编码的数个相关联抗原的组成。人类红细胞膜上主要有ABO血型抗原、MN血型抗原、P血型抗原以及红细胞上的RH血型抗原等。临床上,根据红细胞膜上的抗原成分分为ABO血型系统、RH血型系统、MN血型系统和P血型系统。医学临床最常用、最主要的分为ABO血型系统和RH血型系统。ABO血型是根据红细胞膜上有无A抗原和(或)B抗原而将血型分为A型、B型、AB型和O型四种,可利用红细胞凝集试验通过正反鉴定将血型准确鉴定为将A型、B型、AB型、O型四种,(1)这种血型鉴定因为临床长期检查应用,虽有弱的抗体产生、检验科人员工作熟练、技术成熟、失误极少。RH血型系统通过输血或妊娠产生免疫性抗体,当遇有相应抗原、可导致溶血反应或者新生儿溶血病。若出现误诊误治,可导致病人残废或死亡。RH血型理论上是根据人类红细胞膜上是否有C.c.D.d.E.e这六种抗原而分型,而目前尚未发现抗d,故也未肯定RH血型有d抗原,所以RH抗原共有五种。RH血型主要是免疫性抗体,而天然抗体极少。已知有抗D.抗E.抗C.抗c.抗d五种抗体。抗D抗体是五种抗体中浓度最强、最常见的抗体;有完全抗体和不完全抗体两种。完全抗体受抗原刺激产生是免疫球蛋白M;机体再次受抗原刺激后,产生不完全抗原是免疫球蛋白G型。在临床上因D抗原是非红细胞抗原中免疫性最强的抗原,可以引起抗D的产生、且出现频率最高,临床意义又较大,故一般只做D抗原的血型鉴定。如仅用抗D血清进行鉴定,则凡带有D抗原者称为RH(D)阳性,不带D抗原者称为阴性。如为阴性,则RH(D)血型应进一步检查排除弱D;在我国汉族人群中,RH(D)阳性占99.66%、RH(D)阴性占0.34%(2);而本病例属于迟发性溶血性输血反应迟发性溶血性输血反应主要属于血管外溶血,可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两种。患者多因在几个月或几年前输血或妊娠等原因被免疫,产生了“回忆性抗体”,再次输血时,体内抗体滴度迅速增高,即可溶解输入的红细胞。多由ABO以外血型不合引起,本例是Rh血型不合最为常见,严重者2周左右才出现发热、贫血、黄疸等临床症状。本病患RH(D)阴性而检查出阳性结果,考虑误诊的原因主要有:

1.血型鉴定中采用传统的玻片法而非WHO推荐的试管法,此法中标准血清的效价高低、亲和力的大小;红细胞悬液的浓度、凝集时间、凝集块的大小、试剂和血液、抗原抗体比例都难以控制,检验者观察的时间长短、温育的温度也不好控制。

2.病人在临床输血过程中血库配血人员在最后的交叉配血中没有进行病人血型的复检,存在工作态度不认真,轻视对病人血型的输血前重复检查,对输血不良反应的发生没有做到防微杜渐,加之Rh(D)阴性病人在我国汉族人中出现0.34%,临床上Rh(D)阴性病人罕见而思想不够重视。

3.由于医院业务条件的限制,本病例不排除血型试剂中的不完全D抗体,对于临床出现的疑难血型鉴定,需用不同来源的抗血清同时做两份试验,结果不一致时提醒检验人员做进一步的检查以发现假阳性结果的出现。

4.病人有可能存在多凝集红细胞时,就会和任何抗体发生凝集,出现假阳性反应;或者由于各种原因引起的红细胞溶解,误判为不凝集。部分溶血时,可溶性血型物质中和了相应的抗体。

5.临床血型鉴定时,病人的红细胞未经洗涤,它的自凝现象和异常蛋白都有可能引起假阳性结果。

6.试剂瓶长期放置在室温,其中的免疫球蛋白变质、有可能被细菌等外来物质污染引起假阳性结果。

7.临床上,携带弱D抗原的红细胞归类为D阳性,但D型红细胞与某批或N批抗D血清在盐水介质中不发生凝集,而在间接抗人等量的试验中发生凝集而出现假阳性,因为弱D红细胞一部分具有和正常D阳性红细胞同样性质的抗原,只是数量减少,或者比正常红细胞抗原相比缺少D抗原中一个或多个抗原表位,此时应该用试验检查不应轻率定为Rh(D)阴性,若弱D型人经输D阳性红细胞可产生抗D抗体;所以弱D定为Rh(D)阴性,应输注Rh(D)阴性的血型。

溶血性输血反应最好的预防是严格准确地进行输血前试验,包括病人和献血者ABO血型正反定型、Rh(D)定型、交叉配血试验。交叉配血试验应包括盐水介质和非盐水介质试验,如抗球蛋白试验、酶、聚凝胺等试验。对有输血史或妊娠史的患者应做不规则抗体筛选。每次输血前所用血标本只能在输血前48h内抽取。此外,要认真遵守输血制度,严防在书写、登记、标签和核对等环节上发生错误。由经过专门培训持有血库上岗证的人进行输血,严防医疗事故的发生。

1.

.1.叶应妩王毓三申子瑜主编《全国临床检验操作规程》第三版ISBN246

2.叶应妩王毓三申子瑜主编《全国临床检验操作规程》第三版ISBN2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