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味地黄汤治疗肾阴虚型小儿遗尿34例临床观察

/ 1

六味地黄汤治疗肾阴虚型小儿遗尿34例临床观察

高萍

肥城市中医医院儿科肥城271600

小儿遗尿症在临床上多指5岁或者5岁以上的小儿,夜间不能从睡眠中醒来而发生无意识的排尿,俗称“尿床”。中医学称之为“遗溺”、“夜尿”等,严重威胁儿童的身心健康,需要积极治疗,正确面对。笔者近年来用六味地黄汤加减治疗肾阴虚型小儿遗尿34例,疗效比较满意,现介绍如下。

1临床资料

34例小儿遗尿患者均为本院门诊收治。男21例,女13例;年龄5~14岁,平均8.5岁;病程3个月~7年。隐形脊柱裂、泌尿道感染、糖尿病、由于排尿习惯不良引起的习惯性遗尿等患儿均排除。仅收治具有以下临床表现者:夜间尿床而不自知,轻者尿后能醒,数日遗尿1次,重者尿后不醒,每日必遗,甚者一日数次。智力正常,尿量正常,无任何神经系统症状或体征,日间能控制排尿但入睡后无意识地排尿。

2治疗方法

2.1方药证见腰膝酸软,头晕目眩,耳鸣,盗汗,骨蒸潮热,手足心热,舌燥咽痛,小便淋漓,小儿囟门不合,舌红少苔,脉沉细数。便用六味地黄汤加减,熟地、生山药、山萸肉、丹皮、泽泻、茯苓等,药量随各人体质调整。

2.2服法上药入砂锅,冷水泡30-60分钟,大火烧开,转小火煎40分钟,将药液倒出,约200ml,重新加入冷水,大火烧开,转小火煎30分钟,再将药液倒出,约200ml,将两次药液混合,共约400ml,分为2份,早晚各服一次,一天一剂,7剂为一疗程。

3疗效标准

痊愈:治疗后遗尿停止,随访半年未复发。显效:治疗后遗尿次数减少,能叫醒排尿但易复发。无效:治疗后遗尿无明显改善。

4治疗结果

治疗1~3个疗程后,痊愈23例,占67.6%;显效7例,占20.6%;无效4例,占11.8%。

5典型案例

王某,男,11岁,于2016年初就诊。自幼每晚尿床2~3次,已7年余,伴神疲乏力,纳差,小便清长,夜眠盗汗,手足心热,咽部隐痛。观其面色恍白,形体瘦弱,舌红苔少,脉细数。口服西药效果不佳,至我处求诊。

辨证:遗尿(肾阴虚)。

证候分析:长期遗尿,尿量增多,气随津泻,故气虚乏力,小便清长;肾为先天之本,脾胃为后天之本,先后天互补,先天不足,后天失养,故纳差;阴虚则火旺,故手足心热,咽痛,但因以虚为主,故其痛不甚;又因阳气入里其固摄作用降低,火迫汗出,故盗汗;舌红少苔,脉细数均为阴虚之象。

治疗:六味地黄汤加减,常规治疗,5剂缓,二诊再服7剂获痊愈。

6讨论

现代医学认为,小儿遗尿是由于排尿控制机制发育不成熟而致,并认为此类小儿随年龄增长终将能控制排尿,从而使遗尿缓解。也有观点认为小儿遗尿是由于血管升压素昼夜分泌节律异常致夜间生成大量尿液。近年研究又发现部分遗尿小儿是由于功能性膀胱小容量和膀胱逼尿肌过度活跃。中医上则认为,遗尿多由于先天不足、营养不良、病后体弱导致。肾阴亏虚,肾气不足,下元不固,则膀胱失约而遗尿。六味地黄汤是宋代?钱乙《小儿药证直诀》中记载的滋补肝肾,并补脾阴的著名补阴方剂。全方“壮水之主,以制阳光”,以滋阴补肾,填精益髓为主,兼配清虚热、泻湿浊之品。重用熟地黄为君,味甘入肾,填精益髓。山萸肉酸温,入肝经,补养肝肾,并能涩精;生山药甘平,入脾经,补益脾阴,兼能固精,共为臣药。三药肾、肝、脾三阴并补,称为“三补”,以补肾阴为主,兼有养肝补脾之效。泽泻利湿泄浊,以防熟地黄之滋腻;牡丹皮清泄虚热,并制山萸肉之温涩;茯苓淡渗脾湿,既助山药之健运以充养后天之本,又与泽泻共利湿泄浊,三药称为“三泻”,均为佐药。诸药合用,共奏滋阴补肾之功。使肾阴得补,肾气得固,湿浊自除,补中有泻,泻中寓补,三补三泻,遗尿自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