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泉州市2005-2010年梅毒流行病学分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1-12-22
/ 2

福建省泉州市2005-2010年梅毒流行病学分析

郑海红王家春

郑海红王家春(泉州市皮肤病性病防治院福建泉州362000)

【中图分类号】R18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085(2011)46-0153-02

【摘要】目的了解泉州市2005-2010年梅毒流行特点和发病趋势。方法使用Excel软件建立泉州市2005-2010年梅毒疫数据库,通过EpiInfo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泉州市2005-2010年共报告梅毒13143例,年平均发病率为28.23%;发病率呈上升趋势,报告发病率从2005年的17.85/10万上升至2010年的37.00/10万;近年来隐性梅毒和胎传梅毒增幅较大;男性患者略多于女性,男女性别比为1.08:1;高发年龄组为20-39岁的性活跃期青壮年;重点人群是农民、工人和无(待)业者。结论泉州市梅毒疫情呈现上升趋势,应采取有效的干预措施控制梅毒流行。

【关键词】梅毒流行病学分析

为了解泉州市近6年梅毒的流行特点和发病趋势,为卫生行政部门防控措施提供科学依据,现就泉州市2005-2010年梅毒流行情况分析如下。

1材料与方法

1.1资料来源病例个案信息和人口资料来源于疾病监测信息报告管理系统,外来人口资料来源于泉州市统计局。

1.2统计方法使用Excel软件建立数据库,通过EpiInfo软件进行统计分析。

2结果

2.1发病趋势泉州市2005至2010年共报告梅毒13143例,年平均报告发病率为28.23/10万,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从2005年的17.85/10万增长至2010年的37.00/10万。梅毒患者中隐性梅毒居多47.39%,依次为I期梅毒29.86%、Ⅱ期梅毒18.80%、胎传梅毒2.3%和Ⅲ期梅毒1.65%,详见表1。

表12005至2010年泉州市梅毒报告病例数和发病率

2.2地区分布梅毒报告病例数较多的是晋江市、南安市、惠安县和安溪县,共报告病例7744例,占梅毒报告总数的58.92%,洛江区、泉港区和德化县报告的病例数相对较少。年平均发病率居前三位的分别是鲤城区最高为46.03/10万、丰泽区45.41/10万和石狮市33.54/10万。见表2。

表22005至2010年泉州市各县(市、区)梅毒报告病例数和发病率

2.3人群分布

2.3.1性别分布男性6821例,女性6322例,男女性别比为1.08:1。

2.3.2年龄分布各年龄组均有病例报告,20~29岁组报告数最多共3643例占梅毒报告总数的27.72%,依次为30~39岁组3149例占23.96%,40~49岁组2292例占17.44%,50~59岁组1689例占12.85%;60~69岁组971例占7.39%;70~79岁组647例,占4.92%;15岁以下儿童组病例共365例,占2.78%;15~19岁组206例,占1.57%;80岁以上组181例,占1.38%。

2.3.3职业分布报告病例中发病数以农民最高共3469例占报告总数的26.39%,依次为其他职业2923例占22.2%,工人1689例占12.85%,无(待)业1656例占12.60%,职业不详1401例占10.66%,商业服务577例占4.39%,民工455例占3.46%,散居儿童205占1.56%,离退人员219例占1.67%,干部职员144例占1.10%,餐饮服务81例占0.62%,教师73例占0.56%,学生61例占0.46%,渔(船)民48例占0.37%,公共场所服务员38例占0.29%,海员及长途驾驶员31例占0.24%,幼托儿童27例占0.21%,医务人员24例占0.18%,保育员或保姆13例占0.10%和牧民9例占0.07%。

3讨论

近年来,泉州市梅毒发病率呈现上升趋势,且呈现以下4方面的流行特点:(1)报告病例以I期、Ⅱ期和隐性梅毒为主,占6年累计报告病例总数的96.04%,隐性梅毒报告病例数比较最高为47.39%,年均增幅也最高为36%.51;(2)病例主要分布在市区(鲤城区、丰泽区)和经济较发达石狮市和晋江市;(3)发病患者以2个性活跃年龄组最多,20~29岁组和30~39岁组为高发年龄段,两个年龄组报告的发病数达51.68;(4)由于梅毒患者不愿意透露真实的信息造成了10.66%职业不详和22.24%为其他职业,但病例仍以文化水平相对较低的农民、无(待)业和工人为主。

梅毒与艾滋病的关系密切,有生殖器溃疡的患者较正常人感染HIV的危险性增加4~5倍,梅毒的流行在客观上促进了HIV的传播,控制梅毒等相关的生殖器溃疡性疾病,对HIV的传播也是有效的预防[1]。梅毒以早期(一、二期)梅毒为主,而早期潜伏(隐性梅毒)梅毒传染性强,传染期相对较长,且无临床症状通常容易忽略,因而潜在的威胁较大。由于梅毒是生殖器溃疡性疾病,可增加对HIV的易感性[2],因此,加强梅毒的控制,对预防HIV感染有着重要的意义。控制梅毒流行应贯彻“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综合治理”的方针,有效的控制措施应包括加强宣传教育,通过各种媒介,针对各类人群,宣传梅毒的危害及防治措施,提倡安全性行为;加强对梅毒高危人群和重点人群的监测工作;加强对性病诊疗市场的整顿,杜绝江湖游医误诊乱治,规范对梅毒的诊断和治疗;加强对各级医务人员性病防治知识培训,提高对梅毒的临床诊治水平,早发现,早治疗,以控制传染源,阻止梅毒的进一步蔓延。

参与文献

[1]LinCC,GaoX,ChenXS,eta1[J].China’ssyphilisepidemic:systematicreviewofseroprevalencestudieslJJ.SexTransmDis,2006,30(12):726-736.

[2]王钊,吴明江.性病艾滋病防治培硼教材[M].北京:北京医科大学出版社,1999: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