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中医与当代心理治疗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09-01-11
/ 2

浅谈中医与当代心理治疗

朱杉

【关键词】中医心理治疗

现代意义上的心理治疗与治疗工作在我国的起步较晚,比发达国家至少落后了半个世纪。期间,有识之士也进行了本土化工作的初步探索。1982年,台湾著名心理学家杨国枢发表了一篇重要文章《心理学研究的中国化:层次与方向》;大陆精神病学方面的专家钟友彬教授创立了中国的认识领悟疗法,也是一套适合于中国国情的本土化的具体实践方法。2001年12月中旬,清华大学召开了“华人文化与心理辅导国际研讨会”,提出了许多本土化的治疗理论和技术,如从中国传统文化中充分挖掘、整理自身的心理治疗资源。

中国古代就有丰富的心理学思想,在中华民族悠久的文明发展史中,积累了许多有关变态行为的理论认识和治疗实践知识。古代中医关于变态心理现象的病理研究和治疗实践都有不少的参考价值。另外,中医还有各种传统的养生、健身之道,其中包含着丰富的、有价值的心理卫生思想。以上都是今天在中国文化背景下探讨心理治疗和心理治疗理论和方法中本土化的宝贵财富。

1中医蕴涵的心理治疗思想

心理治疗与治疗在传统中医文献中有许多称谓。如“治神”、“医心”等。传统中医历来重视心理治疗在临床上的重要作用。古人早在两千年前就看到了“治神”的重要性,并把它放在了治疗的首位。如何“治神”呢?历代名医从丰富的临床实践中总结出“心药还须心药医”。何谓“心药”?古人曰“心病不知何许药医也,不详其性状,不明其用量,亦不悉其产地,而奏效甚奇”。可见“心药”并非真正之药物,而是指心理治疗。只要善于运用,它不仅可以治愈药物无法治愈的疾病,而且往往能收到奇特的效果。此外,中医很早就意识到不同个体在气质上的差异。如将人分为太阴、太阳、少阴、少阳以及阴阳和平等种类,而采取不同的应对方式;也意识到“心身合一”及社会、心理因素对人的健康的影响,如“喜伤心,怒伤肝,思伤脾,忧伤肺,恐伤肾”,虽无心理治疗方面的专门论述,却可散见于历代医学著作中。

2中医蕴涵的心理治疗实践

据统计,中医文献中有记载的心理治疗医案高达六百多例。将其中常用的心理治疗方法进行分析归类,可概括为心理暗示、放松、系统脱敏等心理疗法。中医重视身心的和谐,因此在治疗身体的同时,也关注患者的心理调节,中医的大夫们通常采取以下措施为患者提供帮助。

坦然相告,消除疑虑。大夫通过解释病情,阐明道理,让病人了解致病原因、后果及危害性,从而消除疑虑、恐惧等消极情绪,纠正不良行为,以获满意疗效。

转移注意。大夫有时采用各种方法转移和分散病人的精神意念,以达到调整气息,促使疾病康复的目的。一般说来,患病之后往往过分关注自身疾病,整日忧心忡忡,这样常会加重病情;或是病人的某些不良行为,由于过分注意反使其强化而成为病态行为。因此,在治疗这样病人时,大夫通常有意识地运用转移注意力的方法,解除病人的精神障碍及行为问题,促其康复。

心理暗示。该方法通常适用于因疑而生病的人,大夫借用一些物件,同时配合语言诱导,消除致病的心理因素。例如,医书记载,古代有一人醉宿花园,夜半口渴,朦胧中喝了石槽中的积水。天亮后看到石槽中有许多小红虫,心中大惊,于是心生疑虑,郁郁不散,竟生了重病。大夫采用该办法,将红线剪成小红虫样,裹入泻药中让病人服下,病人坐在便盆上泻出“红虫”,看到后,心中顿时轻松起来,再调理十多天后便痊愈了。

系统脱敏。大夫通过反复操作以使患者习惯的方式,消除因受惊所致心理障碍的一种行为疗法。此法与现代系统脱敏疗法颇为相似。

放松疗法。气功是我国古老的身心放松疗法。它是以自身为对象,有意识地松驰机体,宁静心神,意守丹田,调整呼吸,以达到自我调控心理生理活动,纠正心身紊乱状态,防治心身疾病。现代医学研究也表明,气功的松驰可以对抗紧张和焦虑,使中枢神经的紧张性下降,气功的调整呼吸和意念,有按摩内脏,调节植物神经系统的作用。气功的入静又是低代谢,储能反应过程,可使内环境稳定,免疫功能增强,抵抗衰老,防治多种疾病。因此,气功导引疗法直到今天仍被越来越多的人们用来防病健身。

3中医带给我国心理治疗的思考

中西文化下人们的心理特征有所不同,余英时认为东方文化体系中,有着较内倾的趋向。与西方外倾的文化相比,具有较多不同的心理状态包括:对自我的认识、人际关系和家庭观念、情绪管理、压力与适应等。因此,植根于西方文化的现代心理治疗并不一定为我国人民提供有效的心理帮助。虽然,传统中医心理治疗与现代心理治疗相比,有着较为明显的自发性、经验性的特点。缺乏系统的理论指导与完善的操作方法。但它们却是古人在中医理论指导下的一种临床实践,在使用上也有许多合理的方面。对于古人留下的这些宝贵财富,我们应当深入地进行挖掘与研究,坚持“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的原则,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本土化心理治疗体系。

参考文献

[1]杨敬宇.中医心理学.兰州:兰州大学出版社,1999.64.

[2]潘菽.中国古代心理学思想研究.江西:江西人民出版社,1983.48.

[3]马彩霞.透过中西文化的差异看中国心理咨询的本土化.聊城:聊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3):270

[4]叶立军,姚信.关于我国心理咨询本土化研究的思考[J].教育探索.2005,(1).

[5]何敏贤,李怀敏,吴兆文.华人心理辅导理论与实践研究.民族出版社,2002

[6]孟丽红,张玉亮.浅谈中国传统文化与当代心理治疗.健康心理学杂志200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