涠洲岛珊瑚礁健康状况初步研究

/ 1

涠洲岛珊瑚礁健康状况初步研究

魏春雷刘国强张少峰刘保良

魏春雷1,2刘国强2张少峰2刘保良2

(1、中国海洋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山东青岛2660032、国家海洋局北海海洋环境监测中心站,广西北海536000)

摘要:在广西涠洲岛周围海域分布着大量的珊瑚礁,近年来,珊瑚礁受到人为因素的影响较大。采用国际通用的珊瑚礁健康调查(ReefCheck)方法对涠洲岛珊瑚礁的健康状况进行了连续几年的调查,并结合海域内的海洋环境条件、生物状况进行了分析,得出了该区域内的珊瑚礁健康状况及其变化趋势。

关键词:涠洲岛;珊瑚礁;健康状况

涠洲岛是北部湾中最大的岛屿,地处热带气候区,其沿岸浅海珊瑚生长较为茂盛,种类较多。近年来随着北部湾的开放开发,涠洲岛珊瑚礁受到人为的影响越来越大。为了了解涠洲岛近岸珊瑚礁的健康变化情况,于2001至2006年间多次进行了珊瑚礁健康调查,旨在通过对比各年的变化情况,来了解珊瑚礁的健康状况,为涠洲岛的合理开发与珊瑚礁的保护提供科学依据。对于珊瑚礁的健康生长具有重要的意义。

1调查区域与调查方法

1.1调查区域:在涠洲岛的西南和东北区域选择两个珊瑚礁主要分布区域作为调查区域

1.2调查方法:珊瑚礁健康调查(ReefCheck)方法,在选定的观测区域内,布置观测断面,每条断面为100米,观测人员沿着断面进行逐点记录珊瑚礁的健康状况。并结合海水水质状况和生物状况,分析评价珊瑚礁健康状况,海水调查分析方法按照《海洋监测规范》[1]进行。

1.3调查内容:调查区域内的底质状况、生物状况、水质状况以及珊瑚礁的生长状况等。

2结果与分析

2.1调查区域水质状况

从2004年~2006年海洋水质监测结果分析,珊瑚礁调查区域水质状况优良,溶解氧处于较饱和状态,为珊瑚礁的生长提供足够氧气。盐度和pH也非常适宜,油类、无机氮、无机磷等污染因子含量也较低,均符合一类海水水质标准[2],非常适宜珊瑚礁的生长。

2.2调查区珊瑚礁底质概况

通过连续三年对上述两个区域的调查,结合2001年和2002年的调查资料,发现两处珊瑚礁底质情况存在较大的差异:

2.2.1竹蔗寮近岸海域:

这一区域珊瑚礁底质的主要组成部分为硬珊瑚(HC)、岩石(RC)或砾石(RB)。其他各类型所占比例较小。其中,约2/3为生活的硬珊瑚及其由死亡珊瑚形成的珊瑚礁,2002年以前,该区域珊瑚礁覆盖率较高,长势良好。但在2002年该区域珊瑚礁曾出现了较大面积的死亡,分析其原因为海水温度过高造成的[3],这一现象在全球都有出现。随后,这一区域珊瑚礁得到了较快的恢复,并保持稳定状态,是较典型的稳定型珊瑚礁底质类型。

2.2.2牛背坑近岸海域:

珊瑚礁底质的主要组成部分为岩石(RC)、砂(SD)和硬珊瑚(HC)。同样在2002年由于全球海水温度偏高,造成了大量死亡。随后,得到了一定恢复,但2004年开始又观察到该区域内的鹿角珊瑚等枝状珊瑚已有部分死亡,至2006年,活珊瑚比例已经很少,仅占底质的3.13%,二年之内,珊瑚死亡情况非常严重。

2.3调查区生物状况

在生物调查中,两个区域内观察到的目标鱼类均较少,仅发现了一些非目标鱼类;无脊椎动物则连续三年相似,基本上未发现表示生物多样性特征的无脊椎动物(而长刺海胆的出现往往与不良的生态环境条件有关),说明涠洲岛近岸海域珊瑚礁的生物多样性仍处于较低水平。

2.4调查区珊瑚礁健康状况及分析

竹蔗寮近岸海域的珊瑚礁健康状况基本良好,生态多样性程度较高,除2002年受自然因素影响,出现了一定死亡外,其余时段均处于生态系统发展的稳定期,受人为因素影响较小,所以该区域的珊瑚礁健康状况相对较好。

在牛背坑近岸海域的调查区域,珊瑚礁在活体硬珊瑚覆盖率、珊瑚种类、生物多样性等主要指标变化较大,且十分不理想,而且近两年来在调查区域未发现明显的恢复迹象,表明目前该区域的珊瑚礁生态系统处于“亚健康”状态;该区域的珊瑚礁受到人为因素影响较大,珊瑚礁健康状况相对较差。

3结论

3.1涠洲岛珊瑚礁2002年以前处于比较稳定的状态,健康形式良好;

3.2涠洲岛竹蔗寮近岸海域的珊瑚礁健康状况良好,牛背坑近岸海域珊瑚礁健康状况较差,有些地方已看不到珊瑚礁;

3.3涠洲岛珊瑚礁区域内生物数量较少,与珊瑚礁健康状况整体处于“亚健康”十分吻合。

参考文献

[1]国家海洋局.海洋监测规范[S].北京:海洋出版社,1991:625-726.

[2]GB3097-1997,海水水质标准[S].

[3]兰竹虹.南中国海地区珊瑚礁资源的破坏现状及保护对策[J].生态环境,2006,15(2):430-434.

作者简介:魏春雷(1980~),现就职于国家海洋局北海海洋环境监测中心站,工程师,主要从事海洋环境监测、海洋环境保护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