护理干预对预防妇产科术后下肢深V血栓形成的影响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6-08-18
/ 2

护理干预对预防妇产科术后下肢深V血栓形成的影响

李玉涛

山西忻州市人民医院034000

摘要:目的:探析护理干预对预防妇产科术后下肢深V血栓形成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2年1月~2015年12月收治的妇产科手术患者600例为观察组,并以2008年1月至2011年12月接收的600例患者作为对照组,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护理措施,观察组以对照组为基础,增加实施优质护理干预措施,比较两组患者临床护理效果。结果:观察组患者术后DVT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的平均住院时间显著短于对照组,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此外,观察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为86.67%,显著高于对照组,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妇产科患者术后实施优质护理干预方案,可有效预防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降低发生率,同时对促进患者尽早恢复和提高患者护理满意度具有重要作用。临床护理疗效显著,值得临床推广。

关键词:护理干预;预防;深V血栓

下肢深静脉血栓(DeepVenousThrombosis,DVT)是临床上十分常见的一种下肢静脉回流障碍性血管疾病,多与血流缓慢、静脉壁损伤及高凝状态等因素有关[1]。护理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极为重要,若观察治疗不及时或治疗方法不当,有可能导致患者肢体部分甚至全部功能丧失,并且有可能引发肺栓塞[2]。笔者选取2012年1月~2015年12月间我院妇产科收治的接受妇产科手术治疗的患者600例作为研究对象,均采用舒适护理干预,现将分析结果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2年1月~2015年12月间我院妇产科收治的接受妇产科手术治疗的患者600例作为观察组,并以2008年1月至2011年12月接受的600例患者作为对照组。观察组患者年龄25~63岁,平均年龄为(38.1±3.2)岁,其中行剖宫产术389例,子宫全切术或次全切术154例,卵巢肿物切除术57例;对照组患者年龄23~61岁,平均年龄为(38.4±3.5)岁,其中行剖宫产术405例,子宫全切术或次全切术151例,卵巢肿物切除术44例。两组患者在年龄、手术类型等一般资料方面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方法

1.2.1对照组

为对照组患者进行常规护理,具体的方法是:①术后常规嘱患者翻身,进行床上活动。②避免长期对同一静脉、同一部位进行反复穿刺。③避免对下肢静脉进行穿刺。④嘱患者坚持低盐、低脂、高纤维素的饮食原则,并鼓励其多饮水,以保持大便通畅。

1.2.2观察组

为观察组患者在进行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实施优质护理干预,具体方法如下:

1.2.2.1术前护理

①加强评估,对高危人群重点宣教下肢深静脉血栓知识内容,使患者充分认识到该并发症的严重性及预防的重要性。②让患者正确认识术后的一些适当活动不会影响切口愈合,并帮助其缓解紧张、焦虑等不良情绪。③为患者介绍手术成功的案例,让其树立起战胜疾病的勇气和信心,以使其能够积极地配合治疗及护理工作。

1.2.2.2术后观察

①由于DVT患者在发病的早期没有明显的体征和临床症状,因此护理人员应密切监测体温、脉搏、呼吸、血压等生命体征的变化情况,注意全身营养及精神状况。(2)下肢DVT的早期表现主要是肿胀和疼痛,肿胀部位在血栓部位以下肢体均匀出现。当肿胀、疼痛轻微而症状不典型时不应轻易认为是临床上一些常见原因引起,要警惕DVT的发生。并要注意与输液部位外渗疼痛,浅表静脉炎疼痛进行鉴别分析。同时观察皮温、色泽、浅静脉怒张及动脉搏动情况,必要时测量并记录肢体周径,一旦发现异常,应及时做好详细记录并报告主管医师,积极处理。③密切观察患者是否出现胸痛、胸闷、心率加快、呼吸困难等症状,以判断其是否发生了肺栓塞。

1.2.2.3功能锻炼

住院期间,护理人员应对患者及家属进行功能锻炼方法适时指导,使其掌握正确的方法,主动发挥自我护理能力①早期被动锻炼:手术毕回房后,即可指导进行双下肢腓肠肌及比目鱼肌的按摩操作,由下至上,每天按摩3次,每次按摩20~30分钟。②主动肢体功能锻炼:从术后第1天开始,鼓励患者的足和趾经常主动活动,如:翘趾、足背伸曲、绕踝运动等。指导患者进行双下肢的直腿抬高锻炼(双下肢交替进行),起初抬高角度应以30~45°为宜,每天练习4~6组,每组练习3~5次,然后逐渐将抬高角度增加至60~70°,每天练习6~10组,每组练习5~10次。鼓励患者早期下床活动。

1.2.2.4器械锻炼

根据评估对高危患者及特殊情况者酌情使用器械锻炼①指导患者正确地穿戴压力袜,以促进静脉的血液回流。②指导患者正确地在足背至大腿根部包扎弹力绷带,持续包扎7~10天,以对深浅静脉形成适度地压迫,增加静脉血液的回流量。③让患者学会使用下肢静脉循环泵,每天治疗3次,每次治疗30分钟。下肢静脉循环泵的原理是利用空气的压力对肌肉和血管进行间断性的扩张和压缩,以促进患者下肢的血液循环。

1.3观察指标

①DVT的发生情况。②住院时间。③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7.0统计数据软件,采用(±s)表示并行t检验,计数资料行X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患者DVT发生情况的比较

观察组患者发生DVT共4例,总发生率为0.67%;对照组患者发生DVT共28例,总发生率为4.7%,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X2=3.94,P<0.05)。

2.2两组患者术后住院时间及对护理工作满意度的比较

观察组患者的平均住院时间为(8.2±1.4)d,对照组患者的平均住院时间为(11.4±2.1)d,观察组患者的平均住院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患者,具有统计学意义(t=5.72,P<0.05)。观察组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为86.67%,对照组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为66.67%,观察组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具有统计学意义(X2=6.07,P<0.05)。

3讨论

在临床上,只有10%~17%的DVT患者有明显的症状[3]。妇产科手术,大多数发生在盆腔,会损伤盆腔局部组织及血管。剖宫产术后易发生静脉血栓的原因在于,随着怀孕月份的增加,子宫逐渐增大压迫盆腔内血管,静脉回流不畅,加上产后血液呈高凝状态等因素,易引起DVT的发生。接受妇产科手术治疗的患者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几率较高,其中几率最高的是剖宫产手术,其次为妇科恶性肿瘤根治手术。分析结果显示,经采取不同护理干预措施后,优质护理的观察组,术后DVT发生率显著降低,平均住院时间显著缩短,护理满意度显著提高,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由此可见,对接受妇产科手术进行治疗的患者实施优质护理干预可有效预防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形成。

综上所述,对妇产科患者术后实施优质护理干预方案,可有效预防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降低发生率,同时对促进患者尽早恢复和提高患者护理满意度具有重要作用。临床护理疗效显著,值得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陈红梅.系统化护理干预对妇产科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影响[J].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杂志(电子版),2015,3(21):167-168.

[2]吕静静,等.系统化护理干预对妇产科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影响[J].当代临床医刊,2015,28(3):1375-1376.

[3]陈祥青,于海峰,邢乃姣.护理干预在预防妇产科手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中的应用[J].齐鲁护理杂志,2013,19(16):85-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