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高血压病的服药指导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3-12-22
/ 2

浅谈高血压病的服药指导

郭霞

郭霞(湖北省大悟县人民医院护理部432800)

【摘要】高血压是最常见的心血管疾病,且高血压又是心脑血管疾病及心、肾功能衰竭等病变的主要危险因素。目前,在我国高血压病患者已超过1.6亿,我们对高血压病患者从正确用药等方面采取积极的健康指导,消除患者思想顾虑,有效地控制患者血压,减少并发症的发生率,提高了患者治疗效果。

【关健词】高血压病服药指导

【中图分类号】R972+.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085(2013)31-0016-02

高血压是一种世界性的多发病,根据2006年第九届全国高血压日公布的统计显示,我国现在高血压患者达到1.6亿多人。高血压可引起严重的并发症,并发心、脑、肾、眼等病变,尤其是脑卒中,严重者死亡,生存者半数形成残废,造成沉重的社会及家庭负担一旦患者发生靶器官损害,降压达标将会更难,治疗效果亦将更差,因此应努力在发生显著靶器官损害之前将患者血压持久地控制在理想范围内。而要使高血压的患者血压能得到有效控制,除戒烟限酒、控制体重、少盐低脂、合理营养、适量运动外,如何服药也十分重要,现将几点体会介绍如下:

1.用药要相对稳定,不要频繁换药

当高血压病确诊后就要在全面分析、综合判断病情的基础上结合患者的生活、工作特点,因人而异选择用药,一般取单种降压药,从最低剂量开始,如果对低剂量药反应良好,但血压控制不够理想,可适当增加剂量,使血压稳定在130/80mmHg以下。高龄患者由于体内大动脉管壁硬化及其它病理因素,要降至理想的血压值不太容易,故可放宽,以不高于140/90mmHg为宜,那种担心降压药同抗生素一样长期服用会产生耐药性而经常换药吃的做法是没有科学根据的,如果今天服这药,明天换那药,随心所欲更是不可取的。

只要血压控制达标,不要频繁换药,因为不同药物降压的起效时间和达峰时间各异,长效制剂的达峰时间均较慢,要耐心等待和仔细观察疗效及副作用。频繁换药可能会误失好的降压药,延误治疗时间。此外患者还要注意:

(1)小剂量开始,选择长效制剂。长效制剂一般降压作用温和平稳、持续时间长达24小时以上,如“降压0号”24小时平稳降压,同时降低血压波动性,增加动脉压力感受性反射的敏感性,防止高血压所致的心血管肥厚及肾皮质萎缩,对高血压靶器官损伤起到保护作用。(2)合理药物联合,减少毒副作用和达到最佳效果。(3)强调个体化,由于个体间的血压升高程度、危险因素、靶器官损害以及伴随疾病各不相同,品种繁多的降压药亦各有其特点。因此,选择降压药时最好请专科医生指导。(4)切勿降压太快太猛,除非高血压急症,常规降压治疗勿用强力短效制剂,避免心肌缺血和脑卒中发生。

对于高血压患者,如果血压偶尔波动,建议临时再加用一些降压药,但不推荐反复换药,每一种药物起到稳定的降压作用都需一定的时间。此外,降压药物若没有明显副作用且血压控制满意,可长期使用,没必要更换,否则机体易产生耐药性。

2.用药要到位,不要轻易认为无效

要规范用药,有些高血压患者虽在服药,但血压控制得不好,原因是服用方法很不规范,一是服药次数问题,要了解长效制剂与短效制剂的用药间隔时间不同,若把每日须服3次的短效药,如复方降压片当做长效制剂,每日只服一两次,又如何有效呢?二是剂量问题,根据血压控制情况,有的小剂量就可以,有的加大剂量才奏效,这既取决于血压升高的程度,也与人体对药物的敏感差异有很大的关系,用药还要考虑患者是否合并高血脂或糖尿病等,应同时降脂或降糖,才能有效地控制血压。

3.要联合用药,不要重复用药

治疗高血压的药物有利尿剂,β受体阻带剂、钙拮抗剂、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β受体阻带剂等,联合用药是指上述两类以上药协同时用而不是同一类药的重复服用。联合用药的目的是增加疗效,减少副作用,若同一类的药重复用药,一是疗效不佳,二是不良反应增加。

因为高血压的病因是较为复杂的,而且可由多种疾病而引起。其发病涉及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交感神经系统、体液容量系统等多个方面。一种药物往往只能针对其中一种机制进行调整,因而疗效不佳,血压降低后不可避免地会启动机体的反馈调节机制,使血压回升,且药物加量至剂量-反应性平台后再增加剂量则不仅不会增加疗效,反而导致不良反应显著增加。因此,有50%以上的高血压患者用一种药物不能使血压达标,单药治疗反应率仅为40%~60%。有效的联合用药组合是利尿剂+β阻滞剂;利尿剂+ACE抑制剂(或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钙拮抗剂+β阻滞剂;钙拮抗剂+ACE抑制剂:α阻滞剂+β阻滞剂。

(1)适当的联合用药可减少药物的副作用。众所周知,药物都有副作用或不良反应,而且用药剂量越大其不良反应也越严重。因此,多种降压药物的小剂量联合应用既可获得好的疗效,又可减少不良反应。(2)恰当的联合用药可相互抵消药物的某些不良反应。如利尿降压药可引起低血钾,而转化酶抑制剂可保钾,二者合用可使血钾保持稳定。又如β受体阻断剂可减慢心率,而某些钙拮抗剂如“地平”类可使心率加快,二者合用有助于心率稳定。(3)合理的联合用药可协同加强对器官的保护。例如,转化酶抑制剂与钙拮抗剂合用,对心血管和肾脏有协同的、增强的保护作用等。

高血压治疗一定要采用联合用药的治疗原则。如果能够做到联合用药,并且用药比较适当,对患者的病情的控制会起到比较好的作用。多种药物之间可能会互相补充,而且可以降低副作用的风险。

4.要定期测血压,坚持服药,不要吃几天停几天

有些患者在取得理想的用药效果后就大意起来,既不测血压,还常常漏服药,缺乏恒心。其实,饮食起居、工作压力、环境、人际交往、天气变化(如高温、寒冷等)各方面因素都会影响人的生理,使其发生相应变化,也使血压产生波动,如工作忙碌、情绪激动会加重血压升高,患者必须勤测血压,必要时调整药物剂量。有的患者在持续规范用药后偶然停药几天,发现血压正常,就认为“病根己除,可停药”,殊不知这只是药物的“后续效应”所起的暂时作用,故千万不可擅自停药。

高血压治疗一定要坚持长期用药的原则,高血压属于终身治疗的疾病,必须把血压控制来一个理想的水平,即使血压降到正常或接近正常,也应该维持足够的剂量坚持服药,不要血压一正常就停止用药,这样血压还会反弹,血压波动不利于健康。血压的反复波动,不仅让治疗达不到预期的效果,还会引起心、脑、肾的严重并发症,如脑溢血。因此,在服药一段时间后如果血压下降,恢复正常,还应该采用维持量,继续服药;或者在医生的指导下将药物进行调整,而不是自作主张地断然停药。血压水平是人体神经内分泌调节系统与心脏、血管系统相互作用、综合平衡的结果。当血压升高时会带来非常严重的心血管疾病风险,因此,患者需要长期坚持服药,才能控制血压,降低患者发生中风、心肌梗死等疾病的风险。

5.临睡前重“稀释”,不要过度降压

有些患者不管是什么样的药物都在睡前吃,这并不一定是正确的。降压药物的使用时间应根据血压动态监测的结果决定,如果是夜间血压高,应该晚上吃;如果是白天血压高,应该早上吃;如果是凌晨血压高,应该使用长效制剂。绝大多数患者是白天血压高,如果不恰当地晚上用药,反而容易引起低血压、器官供血不足,甚至诱发脑血栓、心绞痛、心肌梗死等。有资料显示,多数人24h血压变化是双峰一谷型,即上午6—8时为第一高峰,下午4—6时为第二高峰,午夜处于低谷,夜间血压较白天血压下降10%左右,符合人体“昼动夜静”的生物钟特性,临床上大多数心血管的发病常在上述血压的第一高峰时段,应选用能延长至该时段的降压药物,如长效降压药,应注意服药间隔时间不要过长。晚间用药应重“稀释”,注意降低血液粘稠度和抗血小板聚集,如服用肠溶阿斯匹林和中药活血化淤药,晚餐应清淡,引用适量的白开水,以“稀释”血液,这对高血压合并高血脂的患者尤为重要。因为粘稠度高的血液流动缓慢,如果过度降压势必加重血液循环动力的低下,容易发生缺血性脑卒中,因此,高血压患者要十分重视合理用药。而科学安排合理用药时间是必要的,即根据患者动态血压的变化特点,合理设置服药时间是科学的。对于一般患者,每天只需一次服药的,则以早晨6-7点为佳,因为人体生物钟规律表明此时多为血压曲线的上升值起始处,此时服药有助于抑制患者的血压峰值,使其不至于血压过高。若每天需2-3次服药者,则还应在傍晚或睡前分次完成。

高血压是与生活方式密切相关的疾病,单纯依赖医生用药的观念是不全面的,必须通过健康指导,使病人正确了解本病的发生、发展规律,充分认识自我保健在防治本病上的重要性,并努力做到服药准确、准时、有恒心、有耐心,加上有效的自我锻炼,优化生活方式,以提高治疗效果,最大程度地降低高血压所带来的危害性。

另外,对常用药物的副作用要了如指掌,诊疗病人时应适当告知,以避免发生不必要的纠纷。如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可引起干咳、味觉异常;长期应用噻嗪类利尿剂可有血脂、血糖和尿酸的代谢异常;β受体阻止剂可引起心率减慢、乏力,长期使用非选择性β受体阻止剂还可导致血脂血糖代谢紊乱;二氢吡啶类钙通道阻止剂常引起下之水肿、面部和颈部潮红、心率增快等。

高血压的药物治疗是治疗高血压的主要方法,但同时也存在风险,用药不慎可能引发严重后果。所以以上高血压药物治疗的注意事项不仅要求医师要记牢,高血压患者也最好能掌握相关的知识,降低高血压药物治疗的风险。“二多二少一坚持”是高血压患者要做到的:“二多”即比一般人多睡一些,晚上睡足8小时,坚持午睡,每日比一般人多吃点蔬菜、水果和豆制品。“二少”即少吃盐,每天食盐摄入量比正常人减少一半;少生气、少发怒。“一坚持”指坚持长期按时服药,使血压保持稳定,不要高出140/90mmHg。高血压患者是需要长期服药的,不能血压降到正常范围内就停药,这样会使血压忽高忽低,造成对心脑肾更大的伤害。

参考文献:

[1]戴玉华,刘力生.90年代以来我国心脏病的进展.老年性高血压病的防治对策.北京:华龄出版社,1997,8-9.

[2]肖红,金若红.宝钢高血压防治中的问题及对策.中国慢性病预防与控制,1989,7(3):116-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