鼻内镜下鼻中隔偏曲矫正术

/ 1

鼻内镜下鼻中隔偏曲矫正术

傅云朝

傅云朝(河南省镇平县人民医院耳鼻咽喉科474250)

【中图分类号】R765.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085(2011)32-0165-01

鼻内镜下施行鼻中隔偏曲矫正术,可明显减轻对鼻中隔的损伤,防止鼻中隔穿孔,最大限度保留其生理功能,并为同期实施内镜下鼻窦手术创造了必要的条件。我科自2005年9月~2010年12月共施行内镜下鼻中隔矫正术248例,取得了满意疗效,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

248例患者中,男149例,女99例;年龄18-56岁;同期施行鼻内镜下鼻窦手术67例。全部施行内镜下鼻中隔偏曲矫正术。

1.2手术方法

切口:一般多作鼻中隔左侧皮肤黏膜交界处弧形切口。后部偏曲可于偏曲前方作L形切口,切口最好位于筛骨垂直板前方。高位偏曲,单纯嵴突可于偏曲前方作略向后下倾斜的前后弧形切口。向右侧较局限的偏曲可作偏曲部前方的右侧切口。如同时施行鼻窦手术,切口尽量避开窦口鼻道复合体相对的同侧鼻中隔黏膜。

鼻中隔软骨的处理:充分剥离切口侧黏-软骨膜,对侧不予剥离。“(”、“)”、“S”、“Z”形偏曲可作条形切除,使保留软骨呈“田”形[1]。单纯嵴或棘突可作偏曲软骨切除,切除时用钩突镰状刀切开软骨全层2/3,再用鼻中隔黏膜刀切开全层。高位偏曲可作一个或多个扇形切除,重点矫正窦口鼻道复合体相对处的偏曲,下方保留柱状软骨条。

矫正偏曲的骨性部分:先用鼻中隔剥离器离断软骨与骨质交界处,剥离偏曲对侧黏-骨膜,以确保一侧黏-骨膜完整,再剥离偏曲侧。用中鼻甲剪自偏曲上、下缘剪断骨质,再用直筛窦咬切钳扭转,咬除偏曲骨质。尖锐棘突可先剥离基底部,折或剪断、咬除基底部,最后剥离尖端。筛骨垂直板、梨骨、腭骨鼻嵴交界处常偏曲明显,彼此错位连接,黏-骨膜较薄且粘连紧密,剥离时更应细致。上颌骨鼻嵴自后向前剥离较为容易,充分剥离到鼻底后用中鼻甲剪自偏曲下方剪断后取出。如上颌骨鼻嵴偏曲部过宽,可用中鼻甲剪剪除两侧突出部分,再剪除中央骨质;或用筛骨咬骨钳咬除。尽量少用燕尾凿凿除,以减轻患者的恐惧感和术后头痛,还可避免损伤鼻底腭大动脉出血。如果书中切除大块鼻中隔软骨或筛骨垂直板,可用直血管钳将其自凹面向凸面反折,多能使之变直而不完全折断,边缘修整齐后回置入黏膜瓣内。鼻中隔皮肤黏膜交界处切口可缝合2~3针或不缝合均可。

2结果

248例患者术后鼻中隔均基本居中,无穿孔,未见鼻梁或鼻尖塌陷,鼻中隔未随呼吸气流煽动,67例同期施行鼻窦手术顺利,术后未见鼻中隔与鼻腔外侧壁粘连。

3讨论

鼻内镜为鼻中隔偏曲矫正提供了充足的光源,使鼻中隔手术全程均在清晰的视野下完成。灵活的切口方便了操作,缩小了手术范围,简化了操作步骤,减轻了对鼻中隔的损伤,并节约了手术时间。运用钩突镰状刀、鼻中隔黏膜刀切透鼻中隔软骨,因其体积小,不过与锋利,可方便地对鼻中隔软骨作任意形状的切除,且不会切穿对侧黏-软骨膜。高位偏曲采取扇形切除的方法。保留拱形切缘和下方的柱状软骨条,可减轻残留软骨承受的压力,防止鼻梁和鼻尖塌陷。偏向切口对侧的鼻中隔软骨,用枪状镊可准确定位,避免盲目切除。运用中鼻甲剪、直筛窦咬切钳剪或咬除偏曲骨质,较鼻中隔咬骨钳体积较小,不妨碍视野,在较小的空间准确咬除偏曲骨质。取出的鼻中隔软骨和筛骨垂直板,用直血管钳可在任意方向自凹面向凸面反折,使之充分变直又不致完全折断。而手术刀在切透软骨全层2/3后再使之变直的分寸较难掌握,对偏曲筛骨垂直板则不能用手术刀使之变直[2]。以上操作真正做到了安全、损伤小,并尽可能保留了鼻中隔的生理功能,体现了现代微创手术的理念,并为同期施行鼻内镜下鼻窦手术创造了条件,消除了鼻中隔偏曲对鼻窦手术的不良影响,减少了分次手术给患者带来的痛苦[3]。也减轻了鼻中隔在鼻窦术后的冲洗、换药中受损而发生粘连、穿孔的可能。

参考文献

[1]黄选兆,王吉宝.实用耳鼻喉科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9.195-198.

[2]韩德民,周兵.鼻内窥镜外科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140-144.

[3]王荣光,内窥镜下鼻中隔成形术.中华耳鼻咽喉科杂志,2000,35(6):4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