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成乐园成长在其中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7-07-17
/ 3

区域成乐园成长在其中

陈燕雯

——运用陶行知教育思想,让区域成为孩子的成长乐园

陈燕雯福建省泉州幼师附属幼儿园362000

摘要:本文主要阐述在陶行知教育思想的指导下,教师如何通过创设宽松、融洽的心理环境,区域环境的互动,材料的动态变化,教师的适度指导及社区资源的利用,使区域成为孩子们的成长乐园。

关键词:成长乐园心理环境社区资源

陶行知先生在生活教育理论中反复强调,“生活即教育”,就是“教育离不开生活,生活离不开教育;到处是生活,到处是教育”。陶行知先生还强调“六个解放”:解放孩子的头脑、解放孩子的双手、解放孩子的嘴、解放孩子的空间、解放孩子的时间。孩子生活的大部分时间在幼儿园,开展丰富多彩的区域活动教学,是实现这一目标的有效途径。

据调查,目前幼儿园的区域活动存在着一些问题:区域活动成了一种点缀和装饰;教师在区角活动表现无所事事,或不加指导,或指导时“蜻蜓点水”,或指导时干预过多;区角活动时间不能得到保证;孩子对区角活动不感兴趣,表现被动、随意、无目的性;孩子专注活动的操作过程,不善用言语表达区角活动的过程等等。这些问题使区域活动在孩子的教育过程中并未能实现其教育价值。教师怎样有策略地和适时、适度地进行指导,帮助孩子从不会到喜欢自主学习,从无意识到有意识自主学习,从只专注操作结果到重视操作过程;怎样创设区角环境和适时、适度地调整环境为孩子区角活动创设开放的、自主的心理环境,让孩子在宽松的环境中喜欢区域活动、愿意交往、学会交往、自主学习、主动探索、积极创造,与同伴共享成功的快乐,从而在区域中获得经验的提升、情感的发展、能力的提高?本人在学习陶行知理论过程中,运用并指导于区域活动的实践中,立足于孩子日常区角活动,尊重孩子的个性,为孩子提供人性化的心理环境;创设科学化、生活化的物质环境,满足不同能力的孩子进行自主选择的需要。并随着孩子的兴趣和发展需要及时更换、添置,使材料始终具有吸引力;在指导过程中,多观察孩子学习中的差异、多与孩子交流,加强个别指导,以多种形式介入,使孩子们喜欢区域活动,让孩子在充分独立自主的前提下,体验快乐、成功和自信,从而身心获得最大程度的发展,使区域成为孩子成长的乐园。

一、心理环境的创设,是区域成为成长乐园的前提

根据心理学理论来看,儿童的学习是否发生不取决于外部刺激的数量或方式,而取决于学习者自身内部的认知结构。外部刺激能否引起预期的变化,关键看他是否适合个体的这一结构。这一理论提醒我们:儿童主动地建构自己的认知,关键在于教育者与儿童的相互作用。这个作用可以通过人际环境或物质环境为中介。可见教师与孩子、孩子与孩子的人际关系以及区域环境在这其中所起的作用之重要。因此,教师在将教育目标、教育意图通过环境创设、材料投放、活动内容、同伴间的相互影响,加以渗透时,要注重创设自由、宽松的心理氛围。基于这种认识,首先,在开展区域活动前,教师以一个同伴、参与者的身份参与,放平心态,尊重孩子,与孩子一同制定区域内容,一同设计、布置活动区域,一同制定合理的区域规则,以图文并茂的形式张贴于各区域场地。其次,在区域活动中,让孩子以兴趣为导向,按照自己的学习方式和发展水平,自主地选择活动内容和活动伙伴,自由地探索活动内容,教师以倾听者、支持者、引导者的身份参与活动,与孩子保持平等对视的交流方式,经常对孩子的想法、行为、作品进行积极的肯定,支持孩子的活动,鼓励孩子与同伴交流、合作,让孩子消除对教师的恐惧,树立自信心,从而敢问、敢说、敢于发表自己的意见与见解。

二、区域环境的互动,是区域成为成长乐园的基础

1.观察——支持。教师观察孩子不同阶段的兴趣,产生、更新环境布置和主题墙面。当孩子们着迷“赛车”,正为“赛车”是怎么拼起来患愁时,老师及时地在建构区的玩具柜上摆设赛车玩具,在区域主墙面张贴赛车、赛车道等图片,以此产生了主题建构“赛车场”。过了一阶段,当孩子们拿着码头的图书细心研究时,教师又将原来的图片更换为码头图片,孩子又尝试着在区域中建构“码头”。这些图片和玩具,引发了孩子们的建构行为,及时地提供直观的视觉碰撞,让孩子在自我探索或与同伴探讨中获得成功。

2.引导——参与。教师将区域环境创设与日常生活相结合,充分体现孩子的参与性,鼓励孩子自己动手动脑,共同参与,“与幼儿一起创造充实的生活”。如在建构区,与孩子一起将自己动手拼插的“太空飞船”部分布置于他们绘制的“太空世界”墙面上,部分悬挂在区域上空,“立体布置”为主题建构营造浓厚的气氛。再如结合元宵节,让孩子在区角中制作灯笼,布置猜谜灯会等等,充分体现了孩子们的自主权,孩子成为了活动的主人、区域的主人。

3.表现——交流。教师在用于分隔区域的栅栏和橱柜中悬挂和放置孩子的一些作品,既给孩子提供了一个展示自我、表现自我的空间,让孩子在欣赏、交流中享受愉悦和心情,又培养了孩子的自信心。

4.展示——引领。教师将活动方法和活动规则制作成流程图和示意图,张贴于区域场景中,给进入区域的孩子起到了提示的作用,帮助幼儿遵守区域活动中的基本和必要的活动秩序,学习约束和调整自己的行为,促进了孩子社会性行为的发展。

三、材料的动态变化,是区域成为成长乐园的保障

1.根据孩子们的兴趣变化调整材料。如当孩子们对“太空世界”感兴趣时,教师就在“阅读区”投放关于“太空世界”的图书,供孩子们查阅;在美工区投放各种各样的盒子,供孩子们制作“飞船”;在建构区投放多种插塑、积木,让孩子们建构“太空世界”。在这个环节中,教师注意根据不同孩子的能力调整材料,以适合不同认知水平、情感态度和个性特点的孩子;注重“废旧物品”及“半成品”的投放,以适合动手能力不同的孩子。并在观察过程中,注重提供的材料随幼儿的兴趣变化而不断调整,以满足孩子们当前活动的需要。

2.根据孩子们的需要添加、拆分、组合材料。如根据孩子的需要,教师将角色区的“娃娃家”划入表演区中,让孩子们表演故事《小熊请客》,为孩子们的表演“添砖加瓦”,满足孩子们的表演需求,这是“材料的添加”;将美工区孩子们的绘画与玩具制作,将科学区的数的组合与科学小实验分开来,孩子们根据各自所好,互不干扰,这就是“材料的拆分”;将孩子们在美工区制作的汽车与孩子们在建构区的主题建构“我家的小区”相组合,使主题内容丰富了,孩子的交往扩大了,增进幼儿的互相交往,互相学习。

陶行知先生曾经说过:“教、学、做是一件事,不是三件事。我们要在做上教,在做上学。”孩子们愿意做了,才能谈及教师的“教”,孩子们的“学”。“不在做上用功夫,教固不成为教,学也不成为学。”因此,教师只有提供的材料能贴近幼儿的兴趣、贴近幼儿的实际、贴近幼儿的需要,区域才能真正地为孩子们所喜欢,引发孩子们的活动欲望,以实现孩子们在对材料直接感知和具体操作摆弄的过程中,把所有的感官都投入到活动中,仔细观察、发现问题,独立思考、解决问题等等,教师也才能在观察孩子活动的基础上进行适度的指导。这样的过程,教师要花费大量的精力,是件艰苦的历程,但巩固了孩子们的活动兴趣,发展了他们的智力,并提高了他们的动手实践能力,区域方能实现其真正的教育功能。

四、教师的适度指导,是区域成为成长乐园的关键

“解放时间”,“解放空间”。区域材料的合理投放是必要的,但创设最大限度的自由空间和提供充足的时间更为重要。在区域活动中,教师可以通过多种角色的扮演适度介入指导孩子们的区域活动。教师要营造一个融洽、平等、轻松的活动氛围,以“信任”、“尊重”为主,相信孩子的能力,让孩子自主选择活动,选择活动的材料,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教师扮演着一名隐蔽的游戏同伴的角色。“凡是儿童自己能够做的,应当让他自己做”,“凡是儿童自己能够想的,应当让他自己想”,教师要“鼓励儿童去发现他自己的世界”,这是“活教育”的精髓。但幼儿在活动过程中,并非那么一帆风顺,能力的参差,经验水平、实践能力的不同,交往水平的差异,都会给孩子们的活动带来阻碍,这时教师的指导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因此,教师在幼儿的区域活动过程中,还要扮演个支持者、引导者的角色,多观察幼儿的活动,了解幼儿喜欢的区域内容和玩具材料;了解幼儿在玩了什么,做了什么,遇到了什么困难,是否解决了,是怎样解决的;了解为幼儿提供的游戏时间和空间是否合适,游戏材料的投放是否有效;了解幼儿近来最感兴趣的是什么,认知经验和社会性有了哪些进步,还存在哪些问题。教师在这个过程中的介入要尽量地“慢半拍”,当然,当孩子在活动中有过激的行为,有不安全的倾向,有遇到困难想退缩表现或有了特殊的困难,教师则要以教师的身份进行显性指导,鼓励、引导幼儿的活动行为,推进活动进程,帮助孩子完成活动目标,让孩子在自主活动、合作活动中,不断地探索、尝试、操作,提升经验,获得成长。

五、社区资源的利用,是区域成为成长乐园的后备力量

“教育来自生活,生活处处是教育。”孩子们生活在社区,社区资源的利用可以为孩子们的活动提供不尽的人力和物力资源的支持。首先是家庭资源的利用。如发动家长收集区域材料,制作一些活动需要的学具或请有相关经验的家长来园助教等等,不仅丰富了幼儿生活经验和活动材料,而且大大增强了家园的联系。其次是与社区的合作。把孩子从“小活动区”带向“大活动区”,增加孩子与更多人的多边互动,从而使活动区的活动更加丰富多彩。比如,在开展“庆元宵”的主题区域活动中,教师与孩子们在“语言区”说“元宵”,猜灯谜;在“美工区”与孩子们制作花灯;在“表演区”与孩子们表演富有民族特色的“彩街”节目……但由于教师提供的资料贫乏,材料局限,孩子们获得的相关信息不足,孩子们对区域活动表现出了乏味,有的区域甚至遭遇挫败。当教师听说社区的商店前及“威远楼”张挂着各式各样的花灯,“闽台缘博物馆”中有关于“元宵节”的多种民俗风情、民俗活动的场景展示,社区在“元宵节”晚上有游街表演时,老师除了鼓励家长带孩子参看“游街”表演外,在联系有关单位后,带领了孩子到“威远楼”开展游灯、观灯活动,到“闽台缘博物馆”开展放灯、参观等活动。在这一系列社区活动中,孩子们在这些“大活动区”中表现出了浓郁的好奇心,在孩子的提问、工作人员的讲解及观看富有动感的投影表演、游街表演后,孩子们获得丰富的“元宵节”相关信息,尤其是精彩“元宵节”泉州民俗风情给孩子们留下深刻的印象。活动后,他们将自己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迁移到各区域活动中,促进了区域与社区良好的动态关系的形成。

总之,在陶行知的教育理论的指导下,现在班级的区域环境优美、宽松,孩子与教师之间形成了新型的和谐的师生关系,孩子们在区域活动中,能自主地进行尝试、探索、学习,获得发挥才能的机会,学会与同伴合作,体验到了成功,能力也得到了充分的发展。孩子们喜欢到区域中来,喜欢参加区域活动,区域真正地成为幼儿成长、发展的乐园。

参考文献

[1]王春燕生态式幼儿园区域活动的空间优化策略[J].学前教育,2006,10,35。

[2]秦元东生态式幼儿园区域活动中“区域”的特点分析[J].学前教育,2006,10,36-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