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洛特、右佐匹克隆联合治疗脑卒中后抑郁伴睡眠障碍124例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8-05-15
/ 2

百洛特、右佐匹克隆联合治疗脑卒中后抑郁伴睡眠障碍124例

徐明礼邓进云陈忠明马玉艳刘娟李玉峰官

(湖北省荆门市康复医院神经内二科湖北荆门448000)

【摘要】目的:探索百洛特(草酸艾司西肽普兰),右佐匹克隆联合治疗脑卒中后抑郁伴睡眠障碍临床疗效及对病人康复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采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睡眠量表(SRSS)、生活质量指数(QLI)进行评定,筛选脑卒中抑郁伴睡眠障碍124例作为治疗组,并与同期对照组118例病人进行比较,两组均脑卒中常规治疗和康复训练。对照组单用百洛特治疗,治疗组加用右佐匹克隆治疗,疗程6周,治疗后比较两组疗效。结果:治疗组与对照组相比,HADM量表、SRSS量表评分均明显减低,QLI量表评分明显提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百洛特联用右佐匹克隆口服治疗脑卒中后抑郁伴睡眠障碍,不仅可以改善患者抑郁状态及睡眠情况,而且可以促进患者认知功能及肢体功能的恢复,十分有利于早期康复措施的介入,从而获得较好的康复效果,最终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及主观生活满意度。

【关键词】脑卒中后抑郁;睡眠障碍;百洛特;右佐匹克隆片;临床效果

【中图分类号】R743.3;R749.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1752(2018)15-0228-02

近年来,脑卒中病人日渐增多,卒中后所伴随的抑郁,焦虑,睡眠障碍等问题越来越常见,对病人的康复极其不利,如果及早采取相应措施积极干预,则病人预后完全不一样,不干预者,康复效果不好,预后不良。我科自2015年1月—2017年6月,观察百洛特,右佐匹克隆联合治疗脑卒中后抑郁伴睡眠障碍124例的临床效果,并与同期对照组118例病人进行对比,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现报道如下。

1.资料和方法

1.1对象

为我科2015年1月至2017年6月收住院者,经头颅CT或(和)MRI检查明确诊断的脑卒中病人,符合第4届全国脑血管病会议制定的脑卒中诊断标准[1],排除有严重心、肺、肝、肾疾病及意识不清,严重失语,痴呆,依从性差者,共计503例。采取汉密尔顿抑郁量表初步筛选,符合抑郁症诊断标准[2](CCMD-3)且有睡眠障碍病例242例,经与患者及家属沟通后,同意使用百洛特联用右佐匹克隆治疗的患者共124例为治疗组,其余118例为对照组。治疗组中脑梗死99例,脑出血25例;对照组中脑梗死101例,脑出血17例。两组在年龄、病变部位、疾病性质等方面比较无差异性,具有可比性。

2.方法

(1)两组患者原发性的治疗:严格按指南进行诊治,均积极支持对症、降颅压、调血脂、管理血压、血糖、护胃、护脑、维持水电解质平衡,预防感染、静脉血拴等。

(2)两组患者均行心理干预,早期康复治疗,并取得家属配合与支持。

(3)抗抑郁及改善睡眠治疗:对照组单用百洛特治疗,治疗组加用右佐匹克隆,疗程6周,治疗后比较疗效。

(4)评分方法:治疗组与对照组分别在治疗前,疗程6周后行HAMD[3],生活质量指数及睡眠状况自评量表(SRSS)评分。

(5)评分标准:由神经内科,心理科四名医师经过相关量表培训后,对所有患者进行量表评定。QLI评分正常9分,分数越高,生活质量越佳。SRSS共有10个项目,每个项目分5级评分(1~5级)得分越高,睡眠问题越严重。疗效评价采用SRSS减分率,≥75%为痊愈,50%~74%为显著进步,25%~49%为进步,<25%为无效。

3.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0.0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所有评分结果采用均数±标准差表示,两组间两两比较采用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4.结果

两组患者在治疗前HAMD,QLI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抗抑郁及改善睡眠治疗后6周。治疗组HAMD评分较对照组明显减低,治疗组QLI评分较对照组均明显增高,治疗组较对照组睡眠情况明显好转,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

5.讨论

脑卒中后,要面临一系列的临床问题,首先是挽救生命,度过脑卒中危险期,防止及治疗各种并发症;继而要面对的是不同程度的神经功能缺损,心理障碍,日常生活能力受损,生活质量的下降等许多问题。如何发挥最大康复效果,减轻患者残疾状况,提高病人生活质量?广大医务工作者正在不断探索,并获得越来越多的经验。

当然,PSD的治疗是全方位的,需要长期系统、规范化的治疗,除预防卒中复发及正确的神经康复训练外,还包括认知-行为治疗,音乐疗法、针灸疗法、经颅磁刺激,电休克等。

本研究,通过右佐匹克隆改善睡眠,百洛特抗抑郁、焦虑,两者联合起到了很好的治疗效果,与对照组比较,治疗组在改善病人全身状况,调整神经、心理、增进认知,缩短病程,提高生活质量等方面有显著优势,值得进一步探讨和研究。

【参考文献】

[1]中华神经科学会,中华神经外科学会,各类脑血管疾病诊断要点[J].中华神经科杂志,1996,29<6>:379.

[2]中华医学会精神科分会,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CCMD-3[M]3版.济南: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87-89.

[3]张明园,精神科评定量表手册[M],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