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腹股沟斜疝行腹腔镜治疗的疗效观察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3-12-22
/ 2

小儿腹股沟斜疝行腹腔镜治疗的疗效观察

陈小朋李骥张国锋

陈小朋李骥张国锋(河南省郑州市儿童医院450000)

【摘要】目的探讨腹腔镜治疗小儿腹股沟斜疝的临床疗效。方法2010年2月~2012年1月间行腹腔镜手术治疗的50例患儿为观察组,以同期行开腹腹股沟疝疝囊高位结扎术的50例患儿为对照组;观察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恢复时间;并通过门诊随访了解术后近远期并发症及术后复发率。结果观察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及术后恢复时间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近期并发症发生率、术后复发率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腹腔镜治疗小儿腹股沟斜疝手术时间短、创伤小、恢复快,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手术方式,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关键词】疝腹股沟腹腔镜外科手术

【中图分类号】R656.2+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085(2013)31-0072-02

小儿腹股沟斜疝是小儿外科常见和多发疾病之一,儿童的患病率为(10~20)‰,主要因为腹膜鞘状突未闭合,几乎均为斜疝[1-2]。手术是最有效的治疗方法,传统手术方法即经腹股沟管疝囊高位结扎术就能达到满意疗效,但存在切口长、对腹股沟管破坏较大、容易导致阴囊血肿、术后疝气易复发等缺点[3]。随着微创手术的广泛应用,应用腹腔镜外科技术治疗小儿腹股沟疝,已被认为是安全可行的。本文回顾分析我院采用腹腔镜治疗的84例腹股沟斜疝患儿的临床资料,并与传统手术方式进行对照,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2010年2月至2012年1月我院共完成腹腔镜下小儿腹股沟斜疝疝囊高位结扎术50例为观察组,男性47例,女性3例;年龄1岁~12岁,平均3.8岁。右侧斜疝31例,左侧19例。所有患儿均符合以下纳入标准:原发的单侧腹股沟斜疝;无嵌顿疝或绞窄疝,确定疝内容物无坏死;无麻醉禁忌证、凝血功能障碍等手术禁忌指征。以同期行传统开放手术治疗的50例小儿腹股沟斜疝患者为对照组,男性48例,女性2例;年龄1岁~14岁,平均4.2岁。右侧斜疝28例,左侧22例。两组患儿性别、年龄、发病部位等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1.2.1腹腔镜手术患儿取平卧位,采用气管插管全身麻醉。在脐窝皱褶处做5mm长的切口,气腹针穿刺,建立CO2人工气腹,气腹压力为8~10mmHg。置入5mmTrocar及30°腹腔镜,探查腹腔及双侧腹股沟管内环口。在疝囊对侧下腹部刺入3mmTrocar作为操作孔,置入腹腔镜抓钳,在疝内环口体表投影处穿入直线缝合针,携带约20cm长7号不可吸收单股缝线进入腹腔,丝线尾端留于体外,术者一手持钳,一手持针柄,丝线头端随针刺入在疝囊内环入口水平腹膜外侧壁和后壁,在抓钳帮助下,逐针穿过内环口的外半周腹膜,将缝线留于腹腔内,退出疝针至腹膜外。同法穿过内环口的内侧壁,缝合内环口的内半周腹膜。此时内环口形成近似完整的环形缝合,助手协助挤压阴囊及腹股沟管挤出残余气体。用抓钳将留于腹腔内的缝线卡入疝针倒钩内,退出穿刺针并将线头带出体外。完成内环口的荷包缝合。解除气腹,组织胶水粘合切口,结束手术。

1.2.2传统开腹手术采用气管插管全身麻醉。单侧疝取下腹部腹股沟韧带上方做一长约2cm的横行切口,经外环切开腹外斜肌腱膜达内环,游离精索,分离提睾肌和筋膜后,在精索外前方找到疝囊,并进行高位结扎。如有腹股沟管壁缺损者(如内环口较大),加行修补术。术后切口采用组织胶水粘合,术后一周复查,期间不需换药,术后不用拆线。

1.3观察指标记录两组患儿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及术后恢复时间(下床活动时间),观察术后有无切口血肿、切口异物感、尿潴留等近期并发症,于2013年1月进行门诊随访,了解有无复发及其他远期并发症,如肠粘连、医源性隐睾及睾丸萎缩等。

1.4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17.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两样本均数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比较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术后临床指标比较观察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及术后恢复时间均明显低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两组术后临床指标比较(x-±s)

2.2两组术后并发症及复发率比较两组近期术后并发症比较,切口血肿、感染、异物感及尿潴留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总体发生率比较观察组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000,P<0.05)。随访发现,观察组复发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均无术后肠粘连、医源性隐睾及睾丸萎缩等并发症发生。见表2。

表2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及复发率比较

3讨论

腹股沟斜疝被认为是先天性疾病,多见于婴儿、幼童,极少数在出生后数月内可自行痊愈,患儿年龄在3个月以上者,斜疝逐渐长大,自愈机会很少,必须手术治疗才能痊愈[4]。小儿腹股沟斜疝为胚胎期睾丸下降过程中腹膜鞘状突未能闭塞所致,腹股沟区薄弱并非其发病因素,或即使腹壁有薄弱处,以后也可以通过发育得到加强,因此小儿斜疝只要做单纯疝囊高位结扎则可以达到根治目的,而不必象成人疝一样加行修补[5]。

由于小儿腹股沟管较短,传统股沟疝囊高位结扎术需在腹股沟管内层层解剖才可能找到疝囊,游离并横断疝囊,因此必须解剖腹股沟区,对患儿的腹股沟管周围结构损伤较大,损坏精索、血管、神经和提睾肌,导致与手术径路创伤有关的并发症发生。随着微创外科的不断发展,腹腔镜器械的不断完善,越来越多的传统手术被腹腔镜手术所代替。本研究结果显示,与传统手术方法比较,腹腔镜治疗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和术后下床活动时间、术后近期并发症发生率及复发率均明显降低,因此具有手术时间短、创伤小、术后恢复快、复发率低及并发症少等优点。这主要与腹腔镜手术特点有关,包括:①腹腔镜下内环高位结扎,不经过腹股沟管,只缝扎内环口周围腹膜,不需破坏腹股沟区解剖结构;②腹腔镜器械直径小,进镜和操作的皮肤切口很小,损伤小,恢复快;③视野清晰,便于精确分离、止血、结扎和缝合,可避免误伤,同时能探查对侧是否有隐性疝,一旦发现可及时处理,避免对侧疝的二次手术。而传统手术由于切口和损伤较大,因此术后恢复时间明显延长。

目前腹腔镜治疗也存在一定的问题,如增加了腹壁穿刺相关并发症,如出血与腹壁血肿、戳口疝、大血管损伤、内脏损伤、皮下气肿,阴囊积气、气体栓塞等等[6],需要术者积累一定的临床经验,对于绞窄性疝、有下腹部手术史的患者应选择传统方法治疗,对于疝环口直径大于2cm者,由于腹膜活动度较大,单纯高位结扎容易复发,因此应加固缝合或改用其他方法。

总之,腹腔镜下治疗小儿腹股沟斜疝手术操作简单、疗效可靠,手术时间短、创伤小、恢复快,随着术者技术水平的提高及对适应证的掌握,可有效减少术后并发症和复发率,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章立,杨斌,陈双,等.降钙素基因相关多肽与先天性腹股沟斜疝发病因素的研究进展[J].中华疝和腹壁外科杂志(电子版),2009,3(1):54-56.

[2]罗博文.国内腹腔镜治疗小儿腹股沟斜疝近况[J].中国医药指南,2011,9(18):48-50.

[3]苏刚,刘贵麟,张兴国,等.儿童腹股沟斜疝的治疗及并发症预防[J].军医进修学院学报,2012,33(10):1020-1021.

[4]OkadaT,SasakiS,HondaS,etal.Irreducibleindirectinguinalherniacontaininguterus,ovaries,andFallopiantubes[J].Hernia,2012,16(4):471-473.

[5]WangKS,PapileLA,BaleyJE,etal.Assessmentandmanagementofinguinalherniaininfants[J].Pediatrics,2012,130(4):768-773.

[6]EndoM,WatanabeT,NakanoM,etal.Laparoscopiccompletelyextraperitonealrepairofinguinalherniainchildren:asingle-instituteexperiencewith1,257repairscomparedwithcut-downherniorrhaphy[J].Surgendoscopy,2009,23(8):1706-17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