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细菌性腹泻病原学研究近况

/ 2

浅谈细菌性腹泻病原学研究近况

王力

王力(吉林省长岭县感染科131500)

【中图分类号】R574.6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085(2013)31-0077-02

细苗性腹泻是一种常见病、多发病。虽然不同自然环境和生产、生活方式不同的地区,引起腹泻病的主要病原体有所不同,但总体上居首位的是志贺氏菌,第二位是肠致泻性大肠杆菌,第三位是空肠弯曲菌及沙门氏菌,第四位及第五位是非01/非0139霍乱弧菌,其他致泻性弧菌和小肠结肠炎耶尔森氏菌。各年龄均能发病,尤对儿童危害最大。现将细菌性腹泻病的病原学研究近况综述如下:

1致腹泻弧菌

弧菌属细菌发现有200种以上,与人类有关的弧菌只有十几个种别。包括:霍乱弧菌,0139霍乱弧菌、非01/非0139霍乱弧菌、拟态弧菌、弗尼斯弧茵、荣藻弧菌、创伤弧菌、副溶血性弧菌等。起始于1961年的霍乱第七次世界大流行迄今已40多年,全球报告患者400万人,死亡10多万人,波及140多个国家和地区。1990年全球有37个国家和地区报告70084例,1991年侵人拉丁美洲后便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巨变,当年全球有59个国家和地区报告病例594694例,1992年10月印度的马德拉斯发生了由非01群霍乱弧菌引起的新型霍乱即0139群霍乱,从而揭开了霍乱流行史上的新一页。年底就波及孟加拉国,1993年0139群霍乱弧菌扩散到中国、巴基斯坦、尼泊尔等地并发生暴发或流行。但1995年只有一个国家报告0I39群菌株,引起的霍乱病例。目前霍乱流行主要存在于非洲和东南亚,发病率仍居高不下。鉴于几十年来全球预防控制霍乱的做法效果不佳,WHO呼吁应采取正确的预防措施,其方法是:(1)水的安全供给;(2)良好的环境卫生;(3)排泄物的正确处理及食品卫生,废除大规模的化学预防。该病被《国际卫生条例》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境卫生检疫法》规定为必须实施国境卫生检疫的三种国际检疫传染病之一。

近年来.又发现非01/非0139群霍乱弧菌引起的病例。它是指除O1群霍乱弧菌和0139霍乱弧菌以外的霍乱弧菌的总称。是一种水生性细菌,呈世界性分布,广泛存在于自然界中,在污水、海水、河水等水体、海产品、动物和人群中均能检出,目前已成为一个公共卫生问题。

2大肠埃希菌

过去一致认为该菌是人类和动物大肠中的正常菌群,只是由于偶然机会进入机体的其他部位才致病,故又称为条件致病菌。近年研究发现大肠埃希菌并非全是非致病菌或条件致病苗,很少一部分就是肠道致病菌,并己证明它是感染性腹泻的主要病原菌。目前公认可致病的分为6种:(1)肠出血性大肠埃希菌;(2)肠侵袭性埃希菌;(3)肠产毒性大肠埃希菌,引起病人霍乱样水样便;(4)肠侵袭性大肠埃希菌:(5)肠粘附性大肠埃希菌,该菌与小儿顽固性腹泻有关;(6)产志贺样毒素具侵袭力大肠埃希菌、大肠埃希菌的抗原有

O、H、K及菌毛抗原,当前引起国内外关注的0157:H7大肠杆菌是肠出血性大肠埃希菌的一种.0157:H7是血清分型即菌体抗原为157,鞭毛抗原为7.除0157:H7致病外目前还发现0126;H11;0111等血清型也可致病。

肠出血性大肠埃希菌(EHEC)人源感染最早报道于1975年。1982年在美国1次食用汉堡包集体食物中毒中首次发现肠出血性大肠埃希菌0157:H7;它是一种新发现的病原菌.所引起的腹泻病爆发流行的发生与携带病原菌的家畜、家禽粪便污染食品、蔬菜等有关.其主要的毒力因子为志贺毒素、质粒编码的溶血素和位于染色体上的LEE毒力岛,已经成为世界性的公共卫生问题,在美洲,已有美国、加拿大、墨西哥、智利、巴西,在欧洲己有英国、德国、法国。挪威、荷兰、比利时、意大利,在亚洲已有日本、中国、韩国以及澳洲、非洲等多国报告此病。我国1987年首次由徐州市卫生防疫站发现肠出血性大肠埃希菌0157:H7。该血清型大肠埃希茵对酸有较强的抵抗力,在牛肉糜内一20℃可存活9个月,在PH3.6~3.9的溶液中5℃可存活50天,对热抵抗力弱,75℃1分钟将其杀死,对氯敏感,1X10-6“浓度下迅速死亡。由于其致病性强,临床上无特效治疗药物,死亡率较高。随着肠出血性大肠埃希茵0157:H7知识的普及,还会有更多的国家和地区检出此菌。

3志贺氏菌

志贺氏菌统称为痢疾杆菌,是引起细菌性痢疾的病原菌.按国际徽生物学会分类法,报据抗原特性和生化反应的不同。目前将志贺氏菌属分四个群,44个血清型。A群称为痢疾志贺氏菌,有12个血清型;B群称为福氏志贺氏菌,有13个血清型、C群称为鲍氏志贺氏菌.有18个血清型:B群称为宋内氏志贺氏菌,有1个血清型。志贺氏菌感染引起的细菌性腹泻近年来明显减少,中毒性痢疾和慢性菌痢减少更为显著。

4沙门氏菌

沙门氏菌是肠杆菌的一个主要菌属.有2000多个血清型。在中国分属26个菌群,161个血清型,常见留型有15个:(1)伤寒沙门氏菌:(2)属伤寒沙门氏菌(3)鸭沙门氏菌:(4)伦敦沙门氏菌;(5)德尔比沙门氏菌;(6)曼哈顿沙门氏菌;(7)纽波特沙门氏菌:(8)阿贡纳沙门氏菌:(9)新港沙门氏菌;(10)山夫登堡沙门氏菌;(11)乙型副伤寒沙门氏菌;(12)火鸡沙门氏菌;(13)汤卜逊沙门氏菌;(14)波斯坦沙门氏菌;(15)斯坦利沙门氏茵。沙门氏菌肠炎近年来显著增加,尤其是鼠伤寒沙氏门菌肠炎增加更为显著,感染遍及全国各地,该菌在医院儿科、产科、婴儿室的交叉感染屡有报告,新生儿肠炎中有3/1的病例是鼠伤寒沙门氏菌引起。1985年4月至1988年1月宁夏进行的腹泻病原流行病学研究发现沙门氏菌中鼠伤寒沙门氏菌占85.71%;鼠伤寒沙门氏菌肠炎发病增多与患者大便中长期带菌,且耐药菌株多有关。有的患儿大便己成形但大便培养仍可阳性。从山东省发病悄况看,鼠伤寒沙门氏菌肠炎发病致远远超过伤寒并己超过细菌性痢疾。根据空气中可分离出此菌,患者肺部、咽部也应培养出此菌,因此存在呼吸道交叉感染的可能性。上海娄峰报告1994年~1995年从64028名预防性健康检查对象中共检出180名沙门氏菌携带者,携带率为2.81%,每年的6月~7月份达到高峰,且携带者以B群为主达62.42%。1987年济南流行蒙多维多沙门氏菌肠炎,其临床表现以胃肠型多见,排便次数、脱水及发热程度均比鼠伤寒沙门氏菌肠炎轻,但其交叉感染严重。浙江省1988年~1999年收集的135蛛伤寒沙门氏菌的耐药测定结果表明,伤寒沙门氏菌对氟酸和丁胺卡那霉素的敏感率在99%以上。山东省卫生防疫站收集了1979年~1991年伤寒沙门氏菌55株,经耐药试验.M1型有广泛的耐药性,提示今后对MI型菌的检测工作应予以重视。

5小肠结肠炎耶尔森氏菌

小肠结肠炎耶尔森氏菌是新近发现引起肠道感染的病原菌,冬季较多见,可能由这些菌能在低温中生长有关,在世界各大洲均有发现。我国己从人群、动物及外环境分离出小肠结肠炎耶尔森氏菌,证明本病在我国广泛分布。一般认为人的感染与进食被污染的肉乳有关,该茵主要引起急性肠炎或急性胃肠炎。

6空肠弯曲菌

空肠弯曲菌自1972年确诊为人类腹泻病原菌之后,引起了世界各国的重视。我国于1980年首次报道婴幼儿腹泻中检出空肠弯曲菌。该菌具有侵袭力,可侵入肠粘膜,也可进入血流。其主要症状有发热,腹泻和腹痛,少数有呕吐,与细菌性痢疚相似,但病情较轻,本病的症状和粪便性状缺乏特征性,故确诊只能依靠病原体的分离培养鉴定。在腹泻病的检出率中约为4%~14%,亦有健康带菌或病后带菌者。

引起腹泻的细菌还有艰难梭茵、类志贺氏邻单胞菌、气单胞菌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