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课中如何促进劳动习惯的养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0-05-15
/ 1

劳动课中如何促进劳动习惯的养成

李雷

商丘市第二回民小学

习惯是在长时间里逐渐养成的一时不容易改变的行为、倾向或社会风尚,它对于人生有着不可估量的影响。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曾指出:“养成良好习惯,直到终身由之的程度,是一条规律”。教育不但应当培养学生对劳动尊敬和热爱,它还必须培养学生劳动的习惯。所以,我们在教学中必须重视学生良好劳动习惯的养成。小学是学校教育的起始阶段,对于人生习惯的养成有着重要的奠基作用。因此,小学劳动课教学大纲把逐步培养小学生的良好劳动习惯列为教学目的之一是非常正确,十分必要的。

然而,学生良好的劳动习惯的形成却并非易事。根据大纲对于教学内容和教学要求的规定,及教材对教学内容的安排。通过小学一节节的劳动课教学,是能够使学生初步学会一些基本的劳动知识和技能,逐步具有正确的劳动观念以及热爱劳动和热爱劳动人民的感情的,而良好劳动习惯的培养却不然,它需要长期持之以恒的、有计划的、艰苦严格的历练,而无法通过一、两节劳动课,几次活动或一时一事如愿以偿。所以,我们在小学劳动课教学中,要以知难而进的精神,把小学生良好劳动习惯的养成当做一项重要的课题下苦功夫抓好。

一、劳动课教材的使用

课本把大纲规定的自我服务劳动、家务劳动、简单工艺劳动及常用劳动工具的使用等内容有计划地分别编进了各册课本中,把课本中的同类内容按照年级由低到高的顺序综合排列,就分别构成了上述几项内容的教育和实践的序列。因而,按此教材教学是有利于小学生良好劳动习惯养成的。而教师在使用小学劳动教材时,要注意瞻前顾后,系统地整体地驾驭教材,发挥教材所具有的训练序列优势,使小学生良好劳动习惯的培养具有一个由易到难,由少到多,由简单到复杂的渐进过程。

二、开展形式多样的课外活动

课外活动是课堂教学的组成部分。丰富多彩的劳动实践,将更加有利于小学生良好劳动习惯的养成。有些劳动项目,可以组织教学延伸和补充,可以让学生回家实践,为了达到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的步调一致,达到和谐统一,教师应当告诉家长,走出家庭教育的误区。在家庭里,要求儿童学会扫地擦地、洗碗,整理房间、洗小件衣服等劳动,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在家长指导下,学会操作技能。这不仅使学生的劳动习惯和技能得到了培养,也发挥了家长的教育作用,很好地利用家务劳动的机会,让课外活动与课堂教学得到有机的结合。通过开展课外活动培养小学生良好劳动习惯的潜力很大,一要做到紧密联系教学实际,开展活动目的明确,计划性强,不加重学生负担;二是注意不仅要与家庭相结合还要与学校的其他的活动相结合,才能让孩子得到更多的锻炼机会。

三、切实搞好劳动实践的加强

良好的劳动习惯只能成之于长期的、经常不断的劳动实践的磨练和积淀,劳动实践是形成良好劳动习惯的基础和前提,仅凭纸上谈兵的说教是无济于事的。因此,小学生良好劳动习惯的养成,必须重视搞好劳动实践。小学劳动课教师在劳动课教学中,要注意讲明每次劳动实践的目的和意义,以增强学生参加劳动实践的兴趣和自觉性。要想办法指导学生在劳动实践中学会运用学到的基本劳动知识,并形成一定的技能,从而尝到成功的愉悦。应注意启发学生体验劳动的感受,并进行积极的引导,使小学生在劳动实践中获得多方面的收益。

五、建立劳动评价机制

劳动课考核是把握劳动课教学质量,为进一步改进教学提供客观依据的重要手段,对教学有着重要的导向和激励作用。但是,却难以把握小学生良好劳动习惯的养成情况。因此,为了全面落实小学劳动课教学大纲规定的教学目的,就需要我们探索并建立考核小学生良好劳动习惯养成情况的办法。就考核办法而言,可以因内容不同而异。当前有些小学生在学校劳动表现很积极,如扫地、拖地等不怕脏、不怕累,虽然是同样的活而在校外或家里自己绝对不肯干。因此,只有建立有效的评价机制,才能使老师更加了解学生参与课外劳动及家务劳动的情况,以便于促进其劳动习惯的养成。

总之,通过小学劳动与技术课教学,使学生的劳动习惯得以养成,从而提高学生的情感、意志性格等心理品质和身体素质,才能让其成为未来社会需要的能从事创造性劳动的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