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龄前儿童肥胖的流行现状及危险因素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4-10-20
/ 2

学龄前儿童肥胖的流行现状及危险因素研究

周明霞

周明霞(上海市浦东新区康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201319)

【摘要】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有着大幅度提高,在饮食结构上有较大的调整。当前,学龄前儿童肥胖的人数呈上升态势学龄前儿童肥胖症已成为世界性研究课题和公共卫生挑战。儿童肥胖的影响因素较多,但遗传、外部各种环境等是影响儿童肥胖的重要因素。本文通过对肥胖的定义、流行现状及危险因素进行全面剖析,以期针对性的进行学龄前儿童肥胖的早期干预提供一定的理论基础和参考作用。

【关键词】学龄前儿童肥胖;流行现状;危险因素【中图分类号】R2【文献标号】A【文章编号】1671-8725(2014)11-0195-01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和饮食结构、饮食环境的调整变化,儿童肥胖的情况越来越严重,学龄前儿童肥胖不仅对儿童成长阶段的心理功能及健康产生巨大影响,而且加大了成年后肥胖、高血压及心脏病等慢性疾病发生的危险,儿童肥胖已成为一个重要的世界性公共健康卫生问题和社会问题,各个国家都给予了极大关注和重视。本文就学龄前儿童肥胖的流行现状及危险因素进行深入的分析和研究。

1肥胖的概述肥胖,就是长期性的能量摄入超过了消耗,使得体内多余性的能量则以脂肪这一形式储存起来,脂肪的聚集达到可以损害健康的程度。肥胖和超重是两个不同的概念,肥胖是人体内脂肪组织的增加,而超重则是体重相对于身高的增加,或者是超出一定的参照和标准值。

一般认为肥胖是因多种因素综合影响而产生的病症,影响人们的身体健康,会导致严重的社会性后果[1]。

据统计,95.5%的学龄前儿童肥胖是属于单纯性肥胖,是重点关注的肥胖类型。单纯性儿童肥胖就是排除先天性遗传、代谢疾病、神经和内分泌疾病等引起的继发性病理性的肥胖,而单纯的因某种后天生活习惯、饮食结构、生活行为等引起的肥胖。

2学龄前儿童肥胖的流行现状2.1发达国家的流行现状从上世纪70年代开始,儿童肥胖的人数呈现持续增加的态势。比如:美国,有12.5%到30%的学龄前儿童超重或者出现肥胖,并且72%左右的学龄前肥胖儿童在成人之后仍为肥胖。在日本,2003年到2013年间,学龄前儿童肥胖的增长率在每年的10.1%,男童和女童的比率分别是21%和16%,其呈现逐年增长的趋势。另外,澳大利亚、英国、加拿大、德国、法国等发达国家在近30年间,学龄前儿童肥胖率增长了近3倍。而美国是肥胖问题最为严重的一个国家,尤其是儿童的肥胖问题更为严重。

2.2发展中国家的流行现状大多数发展中国家给人们的影响是,儿童呈现营养不良的情况。近几年来,有调查统计表明发展中国家的学龄前儿童的肥胖率正逐年增长,人数逐年增加,继营养不良问题后的又一严重公共健康问题。根据2012年WHO的相关统计,全球2500万左右的学龄前(5周岁以下)的超重或肥胖儿童,有1800余万是属于发展中国家,占68.1%,且每年仍在增长。比如,泰国在2000年到2010年间的1至5岁间的学龄前儿童的肥胖率从15.2%增长到21.3%。有数据显示,全球147个发展中国的学龄前儿童的超重或肥胖率达到4.1%。其中,拉丁美洲、加勒比海等地区已经超过5.5%,亚洲、中东等地区达3.1%,非洲为1.5%[1]。

2.3我国学龄儿童肥胖的流行现状随着世界性儿童肥胖率的增长,我国的学龄前儿童的肥胖现状也不容乐观。改革开放,社会经济的发展,学龄前儿童肥胖率呈现不断上升的趋势。我国城市学龄前儿童肥胖率明显高于农村,尤其是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城市儿童肥胖问题尤为突出。数据显示,2012年城市学龄前儿童男生为15.22%,女生13.16%;比2007年的男生12.15%和女生的11.19%都有大幅的增加长;农村男生9.12%,女生8.21%,比2007年的男生8.11%和女生的7.10%也有所增长,且男童明显女童。

3学龄前儿童肥胖的危险因素3.1遗传性因素学龄前儿童出现肥胖的因素主要在于先天性遗传,在基础代谢、食欲及饮食习惯等方面具有极强的遗传性倾向。

同时,还存在因诸多小作用的基因综合作用引起的肥胖,即多基因的遗传。有研究表明,遗传因素对肥胖的产生有35%的影响,当前已有数据显示引起肥胖的主基因是2,10,11,及20号染色体的基因构建共同影响的。数据显示,双亲肥胖、双亲单一肥胖、双亲俱不肥胖引起子女肥胖的概率是75%、45%、20%[3]。

3.2行为习惯除了遗传因素的影响,个体后天环境和行为的影响是引起学龄儿童的敏感性因素。主要包括:(1)饮食习惯,食欲旺盛和过量饮食是引起肥胖的主要原因,也是直接原因;(2)运动行为,缺少一定的运动,因为身体的运动是消耗多余能量的重要途径;(3)静态生活,儿童保持长时间不动的看电视或者玩耍等,减少了人体的活动量;(4)睡眠情况,肥胖和睡眠时间是呈负相关的关系,科学合理的睡眠时间可有效预防肥胖的发生。

3.3围产期因素在围产期的影响因素包括:(1)母亲孕前营养,母亲的孕前营养和子女的肥胖发生有密切的关系。怀孕前母亲因营养出现肥胖,其所生小孩发生肥胖的概率较高;(2)母乳喂养,母乳喂养的儿童发生肥胖的概率比人工喂养的概率要低;(3)宫内发育,有研究表明,出生体重和肥胖发生率呈正相关的关系[4]。

3.4其他因素除了前文中的几种因素外,还包括学龄前儿童的心理因素,进食心理、依赖等情况都会引起肥胖,同时儿童所出的社会环境,因生活水平的提高,在出行、饮食结构等方面有了很大变化,增加了肥胖发生的风险。

4结语学龄前儿童肥胖仍在世界范围内蔓延,是当前主要世界性和社会性问题之一,其主要在遗传、环境等多种因素综合作用下产生的。还需要对学龄儿童肥胖因素进行深入研究,进而控制好这些因素的影响,为预防儿童肥胖给予一定的理论支持,控制和降低学龄儿童肥胖的发生,促进学龄儿童正常发育和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1]张锦娟.儿童肥胖的流行现状及危险因素的研究[J].预防医学论坛.2011,3(6):114-116.[2]薛洁.儿童肥胖与代谢综合征关系的研究[D].宁夏医科大学.2010,12(11):154-155.[3]陈芳芳等.儿童肥胖的评价标准及流行现状[J].实用儿科临床杂志.2011,2(12):255-256.[4]单晓杰等.儿童肥胖流行趋势及其危险因素[J].中国实用儿科杂志.2011,36(6):265-2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