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语文教学中创新意识的培养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5-02-12
/ 2

浅谈语文教学中创新意识的培养

阳梅

阳梅

(资中县球溪高级中学资中641200)

传统的语文教育是一种认同教育。从习题到试题形成了一整套“标准化”教育模式;老师要求学生回答问题要符合现成的答案,课堂教学中要求学生思路符合老师思路,只求同,不求异;考试体系与评价体系也都是几经检验的标准模式化。这种教育教学模式只重知识传授或传授系统的知识,教学中学生只处于“陪坐”“看热闹”的地位,是只带耳朵不带脑子的知识容器,忽视学生的具体选择,忽视学生思想品格、情感、意志的培养,抹杀了学习者的个性。其实,高中语文课程改革早已进行,新课程标准也正在语文教学中运用,语文教学既有科学性,又有艺术性,广大语文教师应站在课堂改革攻坚战的前列,把课堂还给学生,让课堂充满活力。这势必要求教师在语文教学中注重创新意识的培养。

语文教学中创新意识的培养,既指教师本人要有创新意识,也指在课堂教学中有意识的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如何改革传统课堂,使课堂创新成为一种常态,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老师要不断更新教育理念。时代在发展,社会在进步,穿新鞋走老路必将摔得鼻青脸肿。要想在现代大语文观盛行的今天搞好高中语文教学,要想在现行高考制度下真正教给学生可以过手的知识,培养学生不仅适应高考,更适应社会需要的各种能力,高中语文教师就必须更新陈旧的、落后的教育理念,发展适应现代教育,有利提高语文课堂效率的现代理念。不可否认语文教师在语文课堂活动中起着组织教学活动的主导作用,但我们更要认识到学生是认知的主体,是教学活动的主体。过去,我们过分强调老师的主导作用,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功用,经实践检验这是错误的。现在,我们要纠正那些偏颇的观点,首先第一条就是教师要转变观点,从根本上领悟现代教育的内涵,确实把学生当作教学的平等主体对待。在教与学中找到最佳结合点,达到教与学的和谐统一。

二、创造有趣味的教学环境。兴趣是创造之本,学生的激情是创造能力发展的必要条件,没有浓厚的学习兴趣,不能达到入迷的程度,学生就不会有灵感的出现。苏霍姆林斯基说:“兴趣是学生带着一种高涨的激动的情绪从事学习和思考,对面前展示的真理感到惊奇和震惊,在学习中意识和感觉到自己的力量,体验到创造的欢乐,为人类的智慧和意志的伟大感到骄傲。”学习的强烈兴趣是学习的巨大动力,擅长运用语言的语文教师无论是自身魅力还是学科魅力都应该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思维力和想象力,动用各种方法驱使学生去积极思考、观察和研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老师高超的教学艺术,那种把语文课上成催眠课,把分析课讲成解剖学,把作业评讲搞成对答案。结果学生无精打采,老师也有气没力。要把课堂上活,首先教师要有创新意识,要注重课堂的生机,要把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当成语文课的一个重要任务来设计,在教材的选择,课堂内容的充实,语言的幽默,教法的多样等方面备好课,才能真正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激发学生学习的激情。

三、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新课程改革强调建立平等互动的新型师生关系,作为教师的我们首先要做的就是转变自己的角色。要由教学的权威者变成学生学习的帮助者,从传统的知识传授者转向现代的学生发展促进者。只有教师没有了架子,蹲下了身子,尊重、理解并信任学生,才能和学生一切成长。只有让学生真正感到师生关系的平等和亲切,师生间实现零距离接触,才能真正建立起朋友式的平等互动师生关系!在这样和谐的师生关系中上课,教师可以允许学生提意见、允许学生讲错改错、允许学生提出与老师与教材的不同意见,允许学生保留自己的观点。因为老师充分尊重学生、信任学生,把学生当作知识的探索者,问题的发现者,所以学生才能在课堂上表现得积极主动,学生创造力的培养才能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

四、巧妙设疑问难,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疑问是思维的火花,是创造的动力。教学中,当学生的兴趣被诱发出来时,要不失时机地提出一些具有思考价值和启发意义的问题,问题提出后要留给学生思考的时间,让学生思维活跃起来,并使学生带着问题进行观察、阅读、探索。在众多问题中,语文老师要特别注重探索性问题和开放性问题的设置。探索性问题是指条件具备,结论末给出,需要学生进行深入探索,猜想并加以证明的问题;开放性问题指条件不充分,结论不唯一的问题。设计这样的问题,不仅是适应现行高考制度的需要,更是促进学生思考多角度化,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和创新能力的需要。老师设疑,留给学生的是应对思考;若老师能引导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那更是对学生创造精神的有效培养。语文老师在教学中要善于鼓励学生提出问题,教会学生把握问题的实质,实现有意注意的自我监控。怎样教会学生提问题呢?首先,教师要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大胆质疑的自信。教师要鼓励学生敢于质疑,创造能让学生独立思考、提出问题的环境。这就要求我们对学生提出的一些异议,甚至错误的观点,尊重、宽容、理解。其次,教师要教给学生质疑的方法,如抓题眼,把握中心句等,教会学生善于质疑。最后,教师要引导学生多角度质疑并辨别问题的优劣。

提出问题是能力,解决问题更是本领。问题解决是人们面临新的问题情境,发现它与主客观需要的矛盾而缺乏现行对策时,所引起的探求处理方法的心理活动。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常常有些问题不好直接回答或直接回答不好,这就需要学生掌握一些解决问题的方法。可抓住重点词句,以此为点,向四周扩想;也可抓留白处让学生想像补充;还可抓文末诱导学生思考“接下来”的情节。有时顺着文章思路想可能会找不到解决的方法,这时我们不妨教学生“思维转弯”--逆向思维。说不定在刚才“山穷水尽疑无路”时,能“柳暗花明又一村”。其实做任何一道题,都不是某一种思维在单独起作用,实践告诉我们,只有将多种思维组合,才能找到最佳答案。创造性思维是多种思维的结晶,指导时教师要让学生将多种思维进行组合。特别注意正向与逆向、发散与集中、直觉与逻辑、形像与抽象等思维形式的有机结合。

五、培养学生学习的自主能力。语文教学活动是一种双边活动的过程。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成为教学过程中学习活动的主体,是理所当然的,是保证教学获得成功的意识得以培养的基本途径,而要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活动中的主体,教师就要转变教学观念,把教学的重点由“教”转到“学”上,由“学”体现“教”,要优化教学设计,突出学生的主体性,发展学生的创新意识,要培养学生的多元认识能力,让学生探索学习过程,呈现学习过程,调控学习过程,获得进行创造性活动的初步经验和办法。“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教师要想让语文课堂活起来,创新的就不应该只是形式,更应是理念、教法、内容、思维等,这就要求老师要经常变更思维模式,敢于并善于改革语文课堂与作业。教无定法,学无定路。教者若能首先从自己入手改革不宜语文教学的模式与方法,才能更好培养学生创新意识,才能更好促进语文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