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科护士睡眠状况调查及影响因素分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9-08-18
/ 2

精神科护士睡眠状况调查及影响因素分析

许海燕

浙江省湖州市第三人民医院浙江湖州313000

摘要:[目的]文章主要针对调查精神科护士睡眠质量进行研究,分析其影响因素。[方法]采用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量表(PSQI)、知觉压力量表(PSS)、症状自评量表(SCL-90)和简易应对方式量表(SCSQ),对江苏省1所精神专科医院的148名精神科护士进行调查,应用多元逐步回归对精神科护士的睡眠质量指数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72%的精神科护士PSQI总分≥8分,睡眠质量较差;PSQI总分与婚姻、能级、每周夜班频次、紧张感和失控感呈正相关(P<0.05)。[结论]精神科护士总体睡眠质量较差,与婚姻和工作压力因素有关,建议精神科护士应积极调整心态,合理运用应对方式,减少负性情绪,以提高护士睡眠质量.

关键词:精神科护士;睡眠质量;影响因素;回归分析

引言

护士作为特殊职业群体,其睡眠质量直接关系到护士的身心健康,同时也影响到护理工作的效率和质量。长期值夜班的护士睡眠质量比一般人群差。睡眠障碍常伴情绪障碍如抑郁、紧张、焦虑、易怒、敌对、易疲劳、记忆力下降等而致职业倦怠。与综合科护士相比,精神科护士的睡眠质量更差。为了解本院精神科护士的睡眠质量,本文采用匹兹堡睡眠指数量表(PSQI)选择174名在本院精神科临床一线工作的护士进行调查。现将调查结果报告如下。

1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采用偶遇抽样方法,选取江苏省1所精神专科医院的148名精神科护士。纳入标准:①在该科室从事护理一线工作1年以上;②精神正常,主动参加并能测试成功;③无乙醇、药物等依赖史;④未处于妊娠期;⑤无其他严重器质性疾病。

1.2方法

采用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SQI)评价两组研究对象的睡眠质量,其中包含有7个子量表,各子量表累积分最高分为21分,参考我国成人睡眠质量问题参考界值,当总分>7分时为睡眠质量差,当总分≤7分时表示睡眠质量较好,当分值越高时,表示睡眠质量越差。采用护士压力源量表,分析有睡眠问题和无睡眠问题护士的工作压力,其中共35个条目,具体分为护理专业及工作问题、工作量及时间分配、工作环境及资源问题、患者护理问题以及管理和人际关系问题5个方面,每个方面均采用1+4级评分,当分值越高时,表示护士的压力越大。

2结果

2.1一般人口学资料受试的174名护士占16个精神科病区临床一线护士的84%,包括男性40例、女性134例;全部已婚;平均年龄(33.0±6.1)岁,平均工龄(11.8±6.7)年。受教育程度:中专32人、大专89人、本科53人;职称:护士58人、护师95人、主管护师21人。患有糖尿病或高血压者6人。

2.2精神科护士PSQI得分情况经调查发现,PSQI总分≤7分者104人(59.8%),>7分者70人(40.2%)。将受试者分为睡眠质量较好的对照组和睡眠质量差的治疗组,治疗组的睡眠质量、入睡时间、睡眠时间、睡眠效率、睡眠障碍、催眠药物、日间功能及睡眠总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PSQI总分及因子分比较。

2.3性别、年龄、护龄与睡眠质量的关系比较将年龄分为≤30岁、>30岁两组;护龄分为<10年、≥10年两组。调查结果显示,女性睡眠障碍因子分高于男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年龄、护龄对睡眠总分及各因子分均没有明显影响,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PSQI量表是国内外临床精神科常用的评价量表,本文采用该量表调查结果显示,精神科护士PSQI量表的各项得分以及总分均高于常模,表明精神科护士睡眠比一般正常人差,与谭锦绣调查的一致。这主要是因为精神科护士的职业特殊性,如工作环境封闭,精神病患者行为异常,造成护士紧张、恐惧、焦虑,承受着巨大的精神压力,严重影响睡眠;再加上频繁的倒班,生理节奏受到干扰,很多护士每上一次夜班,就失眠很多天。这次还采用EPQ调查了精神科护士睡眠质量与个性之间的关系,结果中睡眠好的护士E量表得分高于睡眠差的护士,而N量表得分低于睡眠差护士,这与以往的研究结论一致,也符合认知逻辑:性格外向的人一般具有正向性情绪,即使出现负面情绪也容易疏解,较少出现焦虑,良好的情绪有效保证了好的睡眠质量。精神科的护士由于工作性质及工作时间较长,导致其睡眠障碍的发生率较高,精神科护士在日常工作中,每天必须面对精神病患者,因此需要较强的反应能力,在工作中需要承受较大的压力。护士由于需要日夜频繁的交替换班,其生物钟因此会出现暂时性失衡,一旦出现睡眠障碍后,可能会导致护士出现多种躯体疾病,而躯体疾病又将加重护士的睡眠障碍,形成一种恶性循环,不仅如此,由于自然周期出现紊乱,部分忙于学业或家庭的护士,导致生活节奏加快,将进一步导致睡眠质量障碍的加剧。压力感作为由压力和需求引起的一种心理体验,虽然在生活中比较常见,但如果不能加以适当调控和应对,则会进一步引起抑郁、焦虑等负性情绪,高知觉压力会增加个体的睡眠中断及其他睡眠问题的出现,精神科护士在日常工作中不确定性因素和突发事件时常发生,时常面对各种暴力风险,病人护理难度大,对护士素质要求偏高,如果压力长时间得不到缓解,会造成护士身心困倦而引发焦虑、担忧的情绪,从而导致睡眠障碍。本次调查中单身护士知觉压力、已婚的护士知觉压力、知觉压力与睡眠障碍呈正相关,随着知觉压力总分的增高,护士PSQI得分也随之增高(r=0.590,P<0.01),睡眠质量越差,这与单鑫等的研究结果一致。本调查发现治疗组的睡眠质量、入睡时间、睡眠时间、睡眠效率、睡眠障碍、催眠药物、日间功能因子分及睡眠总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表明存在睡眠障碍的护士不只是某一方面出现了问题,除了其总体睡眠质量受影响外,还明显影响其日间功能。许多研究发现,日夜班频繁改变、业余学习压力及科室工作压力是影响护士睡眠质量的主要原因。调查发现,精神科护士睡眠质量差,疲劳程度高,在出现睡眠障碍的同时伴有较多躯体化症状,易引起职业倦怠。因此,精神科护士的睡眠问题应引起医院管理者的高度重视。因为睡眠障碍不仅影响护士的身心健康,而且会影响护理工作的质量和效率,甚至医疗差错、事故的发生。所以,平时应加强护士的睡眠和心理健康教育,使其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学会在紧张的工作中放松心情,做好自我调节,睡前少饮浓茶、咖啡,业余时间多参加体育锻炼或其他有益的娱乐活动;同时应营造良好的工作环境,实行人性化管理,合理、弹性排班,减轻或避免心理压力,保证护士有充沛的精力从事临床护理工作,这样才能让医院的发展步入良性循环。本调查发现,年龄、护龄对睡眠总分及各因子分均没有明显影响,性别、学历及职称对PSQI总分的影响亦不明显。

综上所述,精神科护士睡眠质量差,女性更易发生睡眠障碍,发生睡眠障碍的护士其总体睡眠质量及睡眠的各个环节均受影响。提示精神科护士的睡眠问题应引起医院管理者的高度重视,应实行人性化管理,及时帮助他们处理工作、生活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减轻他们的心理压力,提高自我调节能力,减少轮值夜班的频率,业余时间多参与体育运动和各种有益的娱乐活动。

参考文献

[1]王文兰,龚颜欢,周小燕.临床护士睡眠质量与影响因素的相关研究[J].国际护理学杂志,2006,25(7):502-505.

[2]杨晓芳,罗艳红,胡绍云.护士睡眠质量与焦虑抑郁情绪的相关研究[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0,18(7):829-8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