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外创新创业教育经验借鉴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7-11-21
/ 1

国外创新创业教育经验借鉴研究

孔文娟文超

广东科技学院广东东莞523083

摘要:创新创业教育国外大学发展较早,尤其以美国、英国、日本最为重视,具有较为完整的创新创业体系,并且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果。本文通过对美国、英国、日本等国家的创新创业教育经验分析,为我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提供教育方法以及评价方法的借鉴。

关键词:创新创业教育经验借鉴高校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中国对创新创业人才的需求越来越迫切。构建培养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教育模式,对于提高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一个国家的创业精神具有积极意义。本文通过对国外发达国家创新创业教育成功经验的研究,为我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提供一些方向指导和经验借鉴,为我国高校创建创新创业教育模式提供参考。

一、国外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特点

1.美国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特点。创新创业教育最早源于美国,1947年哈弗大学开了美国教育史上第一门创新创业课程,至今美国已有1800多所高校开设这门课程,从而已有一套完善成熟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美国作为创新创业教育的先导国家,一直处于创新创业教育主动性的地位,联合了政府和社会的人力物力,高度重视创新创业教育,是创新创业教育最大的收益国家。美国采用了丰富灵活的教育体制,充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全面发展学生的独特性。学生学习时间灵活自由,弹性较大,可供学生选择的学科多样化,既可以是自然科学、技术科学、社会科学这种单一学科,也可以是交叉学科、跨学科门类。

2.英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特点。英国的创新创业教育在20世纪60年代起步,并启动了以青年创业为标准的创业项目。直到20世纪80年代,英国高等教育法规加强了企业与高校之间的合作关系,英国的创新创业教育得以兴盛。因此,英国政府逐渐将经济社会的创业要求融入到高校教育发展的规划中,并要求高等教育要重点培养具有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的高科技人才。经过五十多年的发展,英国已基本形成了一套本科生、硕士生、博士生完整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此外,英国在创新创业教育发展过程中出现了两种不同的教育模式——创业型大学教育模式和传统商学院主导模式。其中,创业型大学教育模式主要方式是建立跨学科研究中心以及成立一个专门创业机构;传统商学院主导模式主要以融合式、嵌入式、分离式三种模式为主。

3.日本创新创业教育模式的特点。日本的创新创业教育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萌芽阶段、发展阶段以及成熟阶段。日本的创新创业教育开始于20世纪六十年代,当时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强国,其经济的发展对人才提出了新的需求。根据这一需求,日本的高校和企业之间开展了“产学合作教育”的模式。20世纪八十年代到九十年代,日本的创新创业教育主要以见习模式为主,但是效果并不显著。2000年,日本教育改革国民会议首次提出了“创业家精神”的概念,进一步推动了日本创新创业教育的发展进程。

二、国外创新创业教育经验借鉴

1.发挥大学生创新创业辅导中心功能。学生辅导中心承担了高校学生创新创业的桥梁和纽带功能,为大学生创新创业提供了项目示范和成果转化的场所。创新创业项目的研究、实验与发展是实现这一目标的重要途径。因此,高校应该建立和完善创新创业辅导中心,包括专门从事课堂教学、实验研究、相关专业人员的企业和其他专门从事创新成果转化和应用的机构。我们应该充分发挥其功能进行专业指导的实践和研究创新和创业项目,然后我们可以匹配的成就研发需求的公司、机构和市场。

2.构建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研究生产基地。基地是成功地将创新成果转化为社会实践的关键环节。根据国内外现状,基地建设采用两种模式:一个是建立在大学的科学技术发展园基础之上,另一个是在国家或区域科学技术开发区的学生中构建创新创业联盟。在不同的情况下,不同的大学或学院可以以各种形式建立学生的基地,以促进创新和创业项目的酝酿和产业化。

3.以创新创业活动为突破口推动教育改革。在加强基础知识研究的基础上,在创新创业活动的研究、实验、开发和应用过程中,应根据专业技术要求,改革教学内容、方法和方法,教师应以指导为主。在这种情况下,我们使学生能够将他们的课程从被动接受转变为积极学习,满足创新和创业活动中的知识需求。其次是提升学生学习的针对性和主动性。

4.构建和完善创新创业活动支持体系。随着学生创新创业活动的不断推进,需要构建和完善教学和服务体系,包括创新创业课教学、实验和专业指导,在书籍、信息和文献资料中查询。此外,我们还应该创造有利的校园文化和政策体系,包括刺激、投资和融资,通过构建内部和外部的辅助条件和环境,促进大学生的创新创业活动。

参考文献

[1]王俊国内外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比较与借鉴[J].创新与创业教育,2016,7,(04),99-103。

[2]段琼辉李永朱国奉胡新岗发达国家创新创业教育实践经验分析及启示[J].职教通讯,2016,(35),43-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