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肠道间质瘤的多层螺旋CT诊断价值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09-03-13
/ 2

胃肠道间质瘤的多层螺旋CT诊断价值

苏子慧王维

苏子慧王维

中南大学湘雅三医院放射科(长沙410013)〖BT)〗

【摘要】目的探讨胃肠道间质瘤(GIST)的64层螺旋CT表现及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4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胃肠道间质瘤的CT表现及临床资料。结果本组24例胃肠道间质瘤中,发生于食道1例,胃15例,十二指肠2例,空肠2例,直肠1例,肠系膜1例,复发2例。其中良性间质瘤5例,恶性19例。恶性间质瘤中有坏死者15例,肝转移者7例,累及胰腺者2例,侵及周围组织3例,淋巴结转移者1例。结论64层螺旋CT及多平面重组技术能够清晰显示GIST的特征及其与周围的关系,对其定位、定性及鉴别诊断具有重要价值。

【关键词】胃肠间质瘤64层螺旋CT

[中图分类号]R73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810-5734(2009)03-0018-02

胃肠道间质瘤(Gastrointestinalstromaltumor,GIST)是一类发生胃肠壁最常见的间叶源性肿瘤。CT检查对其具有独特的优势,能够清晰显示肠腔内外情况,近年随着多层螺旋CT的发展,其在胃肠道肿瘤的诊断和治疗中的应用日趋增多。为提高对胃肠道间质瘤影像学特征的认识,笔者搜集24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胃肠道间质瘤,探讨其CT表现特征及诊断价值。

1材料和方法

1.1一般资料:收集我院2006年1月至2008年12月间经手术病理证实24例GIST,其中男性占14例,女性占10例,年龄35~76岁,平均年龄60岁。临床表现腹痛5例,腹部包块6例,吞咽梗阻感1例,便血5例,中上腹部不适6例,无明显临床症状5例。

1.2方法:所有患者均行空腹CT检查,部分患者进行了肠道准备,检查前45~60min嘱饮水1000mL,于检查前再次饮水300~500mL。采用飞利浦64排螺旋CT机扫描,本组24例全部行腹部平扫及增强,层厚3mm~7mm,对比剂均为非离子型造影剂碘海醇。

2结果

2.1GIST的性质:本组24例GIST中,良性5例,恶性19例,其中肝转移7例,累及胰腺者2例,侵及周围组织3例,淋巴结转移者1例。

2.2GIST的部位:病变发生在食管1例,胃部15例,十二指肠2例,空肠2例,直肠1例,肠系膜1例,复发2例。

2.3GIST的形态大小:肿块呈类圆形或椭圆形8例,呈分叶状或不规则形16例。肿瘤大小1.0cm×0.5cm~20cm×26cm,平均大小11cm×13cm。肿瘤向腔内生长4例,向腔内、外生长7例,向腔外生长13例,其中有2例围绕胃或肠壁1周并向腔外生长。

2.4GIST的密度:平扫呈均匀等或低密度6例,不均匀18例,其中液化坏死15例,内有气液平5例,有2例肿块内见多个小点状钙化,1例瘤体内出血而显示高、等、低混杂密度。增强扫描均匀强化5例,良性间质瘤均表现为轻度均匀强化,增强前后净增加CT值≤20Hu,不均匀强化18例,均为恶性,强化不明显1例。

3讨论

胃肠道间质瘤是一种独立的肿瘤,20世纪80年代以前由光镜从组织形态学观察GIST与胃肠道平滑肌瘤和神经源肿瘤相似,认为是起源于平滑肌或神经组织。90年代以后免疫组化以及电镜技术发现GIST起源于胃肠道原始非定向多潜能间质干细胞[1],是具有c-kit基因突变和KIT蛋白(CD117)表达为生物学特征的独立的间质瘤。

3.1临床特点:性别男性稍多于女性,或男女相等。好发年龄范围55岁~65岁。GIST发生部位:胃60%~70%最常见,小肠20%~30%,结直肠<5%,食道<5%,3%~4%发生于胃肠道外腹腔内网膜。本组统计数字与该观点基本一致。转移以腹腔种植及肝转移多见,淋巴结转移较少见,这和胃肠道癌常发生淋巴结转移不同。病程可短至数天长至20年,恶性病程较短,多在数月以内,良性或早期者无症状,常见症状有腹痛、腹部包块及消化道出血,出现症状与肿瘤部位及大小有关,发生于食管者中可出现吞咽困难,胃肠道者除常见疼痛、包块及出血外,还可发生胃肠梗阻、穿孔、腹膜炎,腹腔播散可出现腹水,恶性可有体重、减轻、发热等。

3.2MSCT表现:CT不仅能发现胃肠道腔内外肿瘤的大小和范围,还能清楚显示肿瘤与邻近组织结构的关系,并能确定周围或远处有无转移,对肿瘤内部情况也能显示清楚。GIST来源于粘膜下间质细胞,且大多数GIST都有向腔外生长的特性,因此临床症状一般出现较晚,肿瘤被发现时都较大,尤其是恶性GIST。通过回顾性分析并结合文献,笔者发现CT对GIST检出率高,本组CT检出全部24个病灶,其敏感性为100%。并有助于对GIST良、恶性的判断,良性者,肿瘤直径多≤5cm,边界清楚,密度均匀,可见单个坏死灶,增强扫描呈轻度均匀强化。而恶性肿瘤直径≥5cm,边缘有分叶,密度不均匀,瘤体内有多个小片状坏死或大块坏死,CT增强扫描显示肿瘤实质显著强化[2],净增加CT值≥40Hu,瘤体内和瘤旁出现成簇状或线状排列的小血管影,周围组织侵犯或远处转移,常见肝脏及系膜转移,而淋巴结转移少见。本组恶性中有7例肝转移,累及胰腺者2例,有3例侵及周围组织,淋巴结转移者仅1例。良恶性GIST均可出现钙化,呈斑点状,散在分布。本组有2例肿块内见多个小点状钙化,良恶性各为1例。GIST有着较高的复发率,本组中就有2例是复发,并且其复发部位均不相同。

3.3鉴别诊断:

GIST主要与消化道腺癌、平滑肌类肿瘤、神经源性肿瘤及淋巴瘤等相鉴别。GIST主要向腔外生长,出血坏死多见;而平滑肌类肿瘤常向腔内凸出或向内外同时生长,出血坏死相对少见。GIST临床上常以消化道出血而就诊,与消化道腺癌相似,但腺癌的肿块一般都向腔内生长,导致管腔狭窄,常常会引起梗阻症状;而GIST多向腔外生长[3],即使肿瘤很大,肠梗阻征象亦不明显。淋巴瘤一般密度均匀,增强时常表现为轻到中度均匀强化。神经源性肿瘤发病率极低,密度常较均匀。

3.4结论

综上所述,CT尤其是64层螺旋CT能清晰显示肿瘤的位置、大小、形态以及肿瘤的血供情况,而且通过三维重建多方位显示肿瘤的毗邻关系,更准确挖掘肿瘤的起源[4]。对GIST定位、定性及鉴别诊断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

参考文献

[1]刘伟峰,丁汉军,王海林,等.胃肠道间质瘤的影像表现及误诊分析.中国医学影像学杂志,2005,134:317

[2]陈群林,孙辉红,陈益光.胃肠道间质瘤的X线和CT表现.中国中西医结合影像学杂志,2005,33:186

[3]MignonF,JulieC,IzzilloR,etal.Imagingfeaturesofgastricstromaltumors:radiologic-pathologiccorrelation,reportofcas-es.JRadiol,2000,81:874~881

[4]LevyAD.RemottiHE.ThompsonWM,gastrointestinalstromaltumors:RadiologicFeatureswithPathologicalCorrelationJ.RadioGraphics.2003;232:283-3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