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超检查肝脏疾病的诊断分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2-12-22
/ 2

B超检查肝脏疾病的诊断分析

李志达

李志达(河南省鹤壁职业技术学院医学院影像教研室458030)

【摘要】随着影像检查技术的迅猛发展,B型超声诊断仪被应用到多种临床疾病的诊断之中。由于B超能对脏器进行实时动态多切面观察,因而十分直观,简便快捷。它既可作静态检查,如对各器官和组织的观察和分析,又可作动态检查,如对心脏、胎儿的观察和分析。本文主要对借助B超在肝脏疾病诊断中的方法与临床价值进行探讨。

【关键词】诊断分析肝小细胞癌影像

【中图分类号】R445.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1752(2012)22-0116-02

1.引言

B型超声诊断仪是目前在临床中应用最广的一种超声图象诊断装置。由于它能对脏器进行实时动态观察,因而十分直观。它既可作静态检查,如对各器官和组织的观察和分析,又可作动态检查,如对心脏、胎儿的观察和分析。本文探讨了B超在肝脏疾病诊断中的应用。

2.肝硬化的B超诊断

肝纤维化病变过程中,肝细胞发生坏死及炎症刺激,使肝内纤维结缔组织增生,轻者形成肝纤维化,重者称为肝硬化。临床常见的慢性肝炎的重要病理基础是肝纤维化,通过肝纤维化的逐渐发生病理变化转变进展为肝硬化。肝纤维化是肝硬化形成的基础和必要阶段。肝纤维化和肝硬化的影像学诊断,以B超最常用。B超检查肝脏有否纤维化及肝硬化,应综合以下五项指标予以判断:肝脏实质回声、肝脏表面、肝脏边缘、肝静脉、脾脏面积。肝硬化时,由于肝纤维组织收缩牵拉,肝细胞再生结节和肝小叶重建挤压,使得管壁较薄的肝静脉直径变小,管腔粗细不一,走向不清,部分肝静脉分支甚至闭塞,许多小分支回声消失。肝硬化B超表现:肝脏大小形态回声改变:肝硬化早期可见肝脏肿大,实质回声致密,回声增强增粗。晚期肝脏缩小,肝表面凹凸不平。呈结节状,锯齿状,台阶状变化及不规则萎缩变形,弥漫性回声增强,分布不均匀。

有关B超对肝硬化的诊断,国内外诸多文献报道了检测肝脏表面、门静脉、脾静脉、脾脏大小及肝静脉血流频谱的改变,但是较少采用肝脏静脉大小的检测。肝静脉(左、中、右B支)主干所处位置恰在叶间裂或段间裂内行走,B超易显像。根据肝脏正常组织结构,肝内血管呈自然的树状分布,管壁薄,回声较弱,肝内静脉系统形态特征表现为,肝静脉越近第二肝门,管径越粗。但是当肝硬化病变时,纤维组织收缩牵拉,肝细胞再生结节和重建的肝小叶挤压肝静脉,使得管壁较薄的肝静脉直径变小,管腔粗细不一,走向不清,部分肝静脉分支甚至闭塞,许多小分支回声消失。B型及彩色多普勒超声波检查显示:肝被膜增厚,肝脏表面不光滑,肝实质回声增强,粗糙不匀称,门脉直径增宽,脾大,腹水。早期肝硬化肝内门静脉、肝静脉改变不明显,肝硬化后期因纤维组织牵拉,肝内血管粗细不均匀,走行迂曲、闭塞,尤以肝静脉为著,其主干变细、分支狭窄。但有关肝静脉大小的检测,文献极少提及。

据中华医学超声诊断专题学术会议通过的《人体脏器超声显像探测方法和正常值标准》中有关肝脏的正常径线测值,肝中静脉为9.7mm,95%范围为8.8mm。陈煜等将超声学指标与肝病理学纤维化的分期进行对照,发现绝大多数肝硬化患者肝静脉内径小于4mm。探讨肝静脉内径改变与肝纤维化程度的关系。方法采用B超检测并比较肝硬化与慢性肝炎患者肝静脉内径的大小,行肝穿病理检查了解其肝脏纤维化程度,并分析肝静脉内径大小与肝脏纤维化程度的关系,发现肝硬化患者肝静脉内径大小与慢性肝炎患者差异有高度显著性。

3.肝血吸虫病的B超诊断

急性血吸虫病中,肝声像图改变是光点增强,回声增强,分布不均匀或均勾为主,少数为弱网络状改变,通过长期的临床观察和研究,认为这是由于寄生于肠系膜静脉中的成虫所产生的大部分虫卵流人肝脏,后形成虫卵结节,并引起部分肝细胞变性坏死而导致类似于肝炎声像图改变,而不具有典型血吸虫肝声像图改变。当急性期治疗不及时或反复感染,肝内虫卵不断沉积,虫卵结节不断形成和纤维化演变,小叶间静脉、门静脉壁、较大门静脉分支周围有大量纤维化结缔组织增生,管壁增厚,内膜粗糙,因此,我们观察到慢性期组里光点型较急性期明显减少,而弱网络型明显增多,并出现少数强网络型,门静脉管壁明显增厚。

当血吸虫病进人晚期时,肝脏病病变是以组织修复和增生性变化为主,尤其是肝脏的纤维化。晚期血吸虫病强网络型多,弱网络少,门静脉管壁显著增厚、增宽,肝内管系结构走向紊乱扭曲。根据光点、光辉度的强弱与纤维化程度和结締组织致密度有关,因此,我一般认为光点型病变较轻,弱网络型稍重,强网络型病变重。采用B超来动态观察肝脏病性进展是比较有效的方法,尤其是对血吸虫病的临床治疗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4.肝脏小病变的B超诊断

肝脏小病变(小于3厘米)和微小病变(小于1.5)厘米包括肿瘤及相关结节,已成为影像学研究的重点。目前对肝内实质性占位病变主要有小肝癌、小转移癌、小血管瘤、肝结核性肉芽肿、结节性增生等,绝大多数都可经影像学检查并能有良好显示,但是超声诊断和鉴别诊断尚需解决。低回声结节的病灶细胞较小,细胞成分较单一,排列紧密,含有少量散在结缔组织其间无明显坏死。高回声组织特点为:细胞较大,多成分结构,呈空泡状,如脂肪细胞和透明细胞癌[1],细胞间质可有大片凝固性坏死,这些组织学特点构成了声像图不同回声的基础。

有学者指出超声对靶组织的反射界面及组织阻抗的不同是形成不同回声特性的原因。肝癌绝大部分均发生在肝硬化的基础上,而此时的肝癌,由于细胞单一、体积小、结构较致密,因而多呈低回声的小细胞的肝细胞癌。通过对原发性肝癌和转移性肝癌的血流动力学检测,原发性肝癌表现为病灶周边血流信号丰富,呈弧形迂曲绕行包绕肿块,伴有小分支不规则进人病灶内,呈搏动性持续血流,呈双重供血[2]。转移性肝癌为瘤周绕行的血流,瘤内血流检出率较低,小转移性肝癌则更少,血液动力学的不同是转移性肝癌与原发性肝癌较为可靠的鉴别要点。小血管瘤为常见肝内良性占位病变,由众多血管和大小不等扩张的血窦构成,其特征性的均质,强回声团块,一般情况下诊断常可确定。

局灶结节性增生是一种少见的肝内良性肿瘤样病变,病理结构似肝硬化,病检为丰富的血管和胆管增生扩张为病理特征,声像图特征与病结构大体一致。有报道将局灶结节性增生的星状疤痕及粗大动脉血管呈放射状分布为特征性表现,是与其他肿瘤的鉴别点。肝结核性肉芽肿不同病理阶段的声像图有所不同,结合病史不难与其他结节性病灶鉴别。

参考文献

[1]余中逊.B超在少血管型肝癌中的诊断价值[J].第一军医大学学报,2009,(02).

[2]袁平.B型超声对肝胆疾病的诊断分析[J].中国超声诊断杂志,2011,(0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