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医结合治疗呕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1-12-22
/ 2

中西医结合治疗呕吐

刘寒冰

刘寒冰(黑龙江中医药大学150040)

【中图分类号】R2-031【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5085(2011)33-0303-02

【摘要】目的讨论中西医结合治疗呕吐。方法根据患者临床表现与辅助检查结果进行诊断并治疗。结论临床不能一味见呕治呕,而应结合现代医学的检查手段,找出原发病,拟定治疗方案,对症下药,方能收效迅速,中西医结合治疗有助于提高疗效,也有助于对疾病有清晰的判断,不致贻误病情。

【关键词】中西医结合治疗呕吐

呕吐是因胃失和降,胃气上逆而致胃内容物经食道口腔吐出的病证。有物有声谓之呕,有物无声谓之吐,临床呕与吐常相并存在,故合而论之。本病常由外邪侵袭、饮食失节、情志失调、脾胃虚弱等因素而致。本病可单独出现,但更多的则见于许多疾病的过程中,尤其是消化系统疾病的常见症状之一,如急性胃炎、胃黏膜脱垂症、幽门痉挛、不完全性幽门梗阻、贲门痉挛、十二指肠壅滞症、急性胆囊炎、胆石症、胆蛔症、急性胰腺炎、急性阑尾炎、急性肝炎、急性细菌性痢疾、食物中毒、胃肠神经官能症、肠梗阻、消化道肿瘤等,其他如内耳眩晕症、尿毒症、中暑、妊娠反应、药物影响及某些感染性疾病或颅脑病变等出现以呕吐为主症时,也可参考本病进行辨治。大多数患者出现呕吐,常伴有器质性疾病,少数则为功能性疾病所致。呕吐在临床上极为常见,基本上是人体的一种保护性机制,临床当仔细区别。但频繁剧烈的呕吐,可妨碍饮食,导致水电解质紊乱、酸碱平衡失调、营养障碍,有时甚至发生食管贲门黏膜撕裂伤如Mallory.Weiss氏综合征等严重并发症,对机体引起更多的伤害,应予以重视。为求对呕吐作出病因诊断,临床医生应注意询问病史结合全面系统的检查,了解呕吐的特点、程度、缓急、时间、起病方式、诱发因素、呕吐物的性质、既往病史及伴随症状等,尤其须排除一些急危重症所致的呕吐,而不致延误病情。

1西医诊治思路

1.1明确诊断,对因治疗

由于呕吐的病因诸多(参考呕吐的病因),临床不能一味见吐止吐,医者应结合自己的专业特长及经验,必要时多科联合会诊,尤其须除外一些急危重症、外科急腹症等,对因治疗才是治本之法。如消化道感染性疾病所致的呕吐,应以抗感染为主;如中枢病变致颅内压增高引起的呕吐,当以降颅压为主;如因外科急腹症所致呕吐,则又当及时转外科处理。

1.2对症治疗

常用的止吐药有5类:①抗胆碱药物:东莨菪碱、阿托品;②抗组胺药(H,受体拮抗剂):苯海拉明、异丙嗪、美克洛嗪(Meclozine);③安神药(包括抗精神病药):氯丙嗪、奋乃静、普氯拉嗪、异丙嗪、硫乙拉嗪、氟哌啶醇;④促胃动力药:胃复安、多潘立酮、西沙必利;⑤5-羟色胺受体拮抗剂:恩丹西酮等。

在镇吐药中,抗胆碱药物东莨菪碱和组胺受体(H1)拮抗剂对晕动症疗效最好,促动力药物对胃轻瘫或假性肠梗阻所致呕吐较有效,5-羟色胺(5-HT)受体拮抗剂对化疗引起的呕吐效果较好,各种安神或抗精神病药物除神经性呕吐有效外,对多种病因引起的呕吐均有一定疗效,如尿毒症、药物、化疗、放疗引起的呕吐等。

1.3纠正水、电解质、酸碱平衡紊乱

大量呕吐时,除每天最低需水量1500ml外,还需补足呕吐损失的水分和电解质,原则上呕吐量的一半补以生理盐水,其余为5%的葡萄糖溶液,每1000ml呕吐液补充氯化钾2~3g,另外根据病情和生化测定指标纠正酸碱平衡紊乱。

2中医辨治思路

呕吐的病机,总属胃气失降,气逆于上所致,故当以和胃降逆为总治则。临证时又当分清寒、热、虚、实,一般寒证多虚,热证多实,实证以湿热、痰浊、食积、气滞、虫扰的症状多见,应以祛邪为主,邪去则呕吐自止,分别采用解表、清暑、利湿、消食、导滞、攻下、化饮、疏肝甚或催吐等法;虚证以脾胃虚寒、胃阴虚损多见,应以扶正为主,正复则呕吐自愈,分别采用健脾益气、温中散寒、养阴和胃等法;呕吐急症常以邪实突出,按中医急则治其标的原则,应先以祛邪为主;至于久病寒热虚实错杂之证,又当标本兼顾,清温并用,勿拘一端。

3中西医结合治疗思路

呕吐是消化系统的常见症状之一,但临床各系统病变均可伴有呕吐,若以呕吐为主症者,中医可参考本病“分证论治”进行治疗,而且,中医临床治疗呕吐的内容极为丰富,各有千秋,如外治疗法,针灸疗法,推拿疗法及单验方疗法等,有简、便、廉、验的特点,值得内科临床的推广应用。古代医家在呕吐的治疗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可供借鉴。而通下法与活血化瘀法在呕吐的治疗中现已逐渐被广泛使用,这在理论及治疗原则上均突破了古代传统的认识。

一般而言,呕吐若处理及时、正确,多能向愈,预后良好。如失治误治,可使病情反复,缠绵难愈,终致脾胃衰败。“食已即吐”症在临床中以幽门梗阻多见,一般经中西医结合内科保守治疗或手术治疗,预后较好,但若处理不及时,掉以轻心,因食已即吐,饮食营养和药饵不进,可致病人营养不良,体质极度消瘦而预后不佳。由于暴吐不止或吐泻交作,可导致大量体液丢失及酸碱平衡失调和电解质紊乱,此时体液的补充和电解质、酸碱平衡的调节是急需的,若处理不及时,见患者脉伏肢冷,汗出如雨者,此为阳气欲绝,多病情险恶。因此,审因论治尤为重要,临床不能一味见呕治呕,而应结合现代医学的检查手段,找出原发病,拟定治疗方案,对症下药,方能收效迅速,中西医结合治疗有助于提高疗效,也有助于对疾病有清晰的判断,不致贻误病情。

参考文献

[1]戴瑞鸿.内科疾病诊断标准.上海: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1991.197~198.

[2]李建生,余学庆,胡金亮,程龙;中医证候标准建立的思路与方法[J];河南中医学院学报;2004年06期.

[3]李乾构,周学文,单兆伟.中医消化病诊疗指南[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6.9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