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高年级学困生自主合作探究能力的培养策略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6-03-13
/ 2

小学语文高年级学困生自主合作探究能力的培养策略

廖玲琳

廖玲琳甘肃省白银市白银区武川新村学校730900

一、学困生成因分析

在每一个班级中,学困生的教育一直困扰着每一位教师。我校是一所城乡资源整合中新建的移民搬迁小学,学生来源分散,父母多是进城务工人员,导致我校每个班级中学困生的比例升高。

如何来转化学困生,就要了解学困生的成因入手。为此我们课题组在平时了解的基础上,又通过《学困生成因调查表——家长调查表、任课教师调查表》、《学困生个别访谈记录》对五年级学困生进行问卷调查,统计分析总结出学困生产生的主要原因有:

1.学习方法不当;2.意志薄弱,不能控制自己坚持学习;3.对学习产逆反心理。

二、学困生转化对策

针对这些具体的原因,老师们想了许多办法,交流总结出一套转化学困生的教学方法,取得了不错的效果。

1.发现学困生的闪光点,树立信心,激发学习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果教师不能激起学困生的学习信心与兴趣,学困生也就不会主动求知。因此,教师要使学困生树立信心,才能挖掘学困生的学习潜力。

当然,激发学困生兴趣的方式很多,但发现学困生的闪光点,让他们找回信心,是最有效的。下面听廖玲琳老师讲述的成功案例:我们班的张国新,语文基础知识特差,拼音不会,错别字多,记不住生字,当然对学习一点儿没有兴趣。但这孩子的性格比较开朗,通过家访,个别谈话,我发现这个孩子许多可贵的优点,爱劳动,爱干家务,尤其爱做饭——烙饼,做长面,没有他不会做的家常饭。当时,令我瞠目结舌,这正是许多高分低能的学生最大的缺陷。为此,我特意为他设计了一次主题班会《除了学习,你还会干吗》,在交流中,张国新讲的如何烙饼,如何擀面条,帮家长干农活,让同学们大开眼界,引来同学们五体投地的佩服,在同学们啧啧的赞叹声中,我看到了他脸上洋溢的自豪,满怀的自信,挺直的腰杆。我感到由衷的欣慰。在总结时,我告诉同学们,劳动创造了人本身,学会生活比学习更重要。这次班会对全班同学影响了很大。之后,我和他一起打乒乓球,有意识地跟他谈,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你可以做一位庄园主,你也可以当高级厨师,你的出路会更广,但无论干什么,还得有知识呀。一席话,激起了他极大的学习兴趣,他的学习态度简直是360度的大转弯。在小组内,经常看到他向别的同学请教,自主地学习,积极讨论,学习成绩也蒸蒸日上。

2.课外指导,提升学困生语文素养。自主、合作、探究模式的的高效课堂是在教师指导下以学生为主的课堂。对学生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学生出现两极分化现象严重,因此,如果对学困生不采取有效的补救措施,将越落越远。教师们看在眼里,急在心里,因此,积极探索出让学困生也成为高效课堂的主体是切实可行的教学方法。马万华老师的抓基础,利用大课间活动,从字词句入手,对学困生易混字音、字词,如“竟”和“竞”,兄弟立志,要竞赛。用这样生动形象的语言,进行表象记忆,寓教于乐。廖玲琳老师的阅读突破,在课外兴趣小组活动中,如先让学困生讲在电视剧中看到的《西游记》精彩情节,然后让他们再读一读书中写的内容,读的时候他们脑中就会出现画面,用这样的方法极大地激发孩子们阅读的兴趣,从而让孩子们喜欢语言文字。还有高淑珍老师的加强课前预习指导,帮助他们查阅资料,解决问题,完成导学单,培养自主性等等,老师们从各方面对学困生进行知识装备,提升语文素养,为在课堂上能与其他同学合作探究做好充分的准备。

3.在“对学、群学”时关注,促进学困生参与合作探究学习。在这一教学环节中,个别优等生可能会“惟我独尊”,不给学困生发言的机会,同时个别学困生也会趁机偷懒,做“自由乘客”或“搭便车”。因此教师要密切关注学困生参与合作学习的情况,并从以下几方面来促进学困生参与合作学习:

(1)创设轻松的环境。在分组时,教师要根据学生的知识与技能、性格与情感等方面的差异,把每一组里都安排有好(A类)、中(B类)、差(C类)三种学生各两名,其中AA对学、BB对学、CC对学。这样安排的目的既可以让两名同等学习程度的学生在对学过程中进行知识对抗,避免出现抄袭现象;又不会让优等生给学困生带来学习上的压力,可以减轻学困生在优等生面前的自卑感和压抑感,有利于增强学困生的积极参与。

(2)建立帮扶小对子。在“群学”时,可以让组内A类或B类学生主动帮扶C类学生,也可以让C类学生向A类或B类学生“拜师”,这样就结成帮扶对子。在安排学生座位时,教师就要注意让CC组学生坐在AA组和BB组中间,这样便于充分地合作探究交流。

(3)在探究时,教师深入组内,重点指导学困生活动,了解他们的思维状况,帮助他们对新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多鼓励他们大胆发言,敢于表达自己的见解,并安排学困生在组内优先发言,使他们体会到快乐。

(4)在展示时,教师要限制优秀学生的展示次数,将更多机会让出来,多为学困生提供展示的机会,给他们展示的舞台。在展示过程中,评价标准对学困生有所侧重和倾斜,使学困生的点滴表现都能通过显性的评价体现出来。

三、存在的问题与研究设想

古人云:“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河无以成大江。”课题研究也是一样的。经过两年多的研究,我们在学困生的转化上有所突破,探索出转化学困生有效可行的教学措施。但每个孩子都是一个鲜活的个体,因而学困生的探索之路永无止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