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困生自信心的培养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2-05-15
/ 2

学困生自信心的培养

何术丽

何术丽河北省围场县山湾子小学068457

摘要“学困生”的自信心问题常常困扰着我们站在第一线的教师,如何提高“学困生”的心理素质、增强他们的自信心,成为我们必须关注且不可忽视的问题。教师对“学困生”的理解和爱护,及时地表扬他们的进步,是帮助“学困生”摆脱自卑心理的一剂良药。

关键词学困生自信心培养策略

所谓学困生,是指那些学习相对较差、纪律、思想等方面暂时处于落后的学生群体。他们虽为数不多,但常常给班级带来不可忽视的负面影响,是教师感到头疼的事。心理学研究成果显示,自信和自尊在小学生心理发展过程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和作用,它是学生必须的“心理营养”,也是一种必不可少的“心理免疫系统”。一个人有了自信心,才能发挥内在潜能,才能一步步进入较高的发展阶段,才能获得学习、事业、生活上的成功。

然而,学困生由于学习成绩差,或行为习惯不好,经常体验失败的痛苦,所以出现了程度不同的心理障碍,丧失了自尊和自信。因此,培养自信心是转化学困生关键。

一、进行心理疏导,树立信心

教育家布鲁姆认为:“任何教师都可帮助所有的学生学得优秀、迅速,并充满自信。”学困生之所以没有信心,是因为他们心中有症结。我们要树立他们的自信心,首先要把他们心中的结打开。为此,我决定针对他们的不同特点,采取一些措施,进行心理疏导,消除他们的心理障碍。

二、指定合理的短期目标,获得自信心

目标就是行为所需要达到的目的。合理的目标是一种外部刺激,它是行为动机的诱因,能刺激人们为达到自己的目的去行动。合理的短期目标,易于学困生经过一定努力得以实现,并以此获得成功与随之带来的喜悦。

1、目标指定要由低到高,循序渐进。学困生因为受到多次打击,自信心大多丧失殆尽,如果一下子对他们提出一些不切实际的过高要求,不仅不能达到,而且会使他们的自信心再次受到打击,可能从此一厥不振。因此,在客观认识自我、找出优缺点的基础上,教师要跟他们一起有针对性地制定一些短期目标。这些目标要体现由低到高、由小到大的原则,以保证他们经过一定的努力就可达到,在积累了一定的自信后,再鼓励他们制定难度较大但经过努力又可达到的目标,切忌好高骛远。例如,对于上课不能认真听讲的同学,可让他们先做到不讲费话,然后再要求他们能专心听讲,最后鼓励他们能在课上抓住重点,提高听课效率。

2、目标指定要具体细致,便于操作。如果给学生指定的目标笼统粗糙,使他们觉得目标不明确,不知从何处着手,那么,他们就很难对这样的目标感兴趣。学困生本身就是不知从何学起、怎样去学,所以制定目标的时候,要做过细的工作,要具体到为达某一目标要做到哪几个方面。只有这样,他们才会从点滴做起,才可能有一个良好的开端。例如,要求一个学困生上课不讲费话,可以让他做到这样几点:把想跟其他同学讲的话留到下课讲;不理睬其他同学的无意义问话;不说与课堂内容无关的话。具体做到这几点,就达到了上课不讲费话的目标了。

三、实行鼓励性评价,保护自信心

小学生的自我意识、自我形象在相当大的程度上是建立在比较崇信的人对其评价的基础上的。教师往往是他们心目中的“权威”。一般情况下,即使是非常聪明好学的学生,如果经常受到来自各方面的消极评价,也会动摇甚至丧失自信心。学困生经常被人轻视和受到呵斥责骂,社会评价较低,他们更需要教师的肯定和称赞来保持保护进取的心理状态。对学困生的所取得的成绩,教师要及时反馈,以表扬和鼓励为主,让他们感到“我还行”、“我还有希望”。对学困生的成功教育,最好采用鼓励性评价。鼓励性评价既适用于学生成功时,也适用于学生失败时,它除了含有表扬因素外,还暗寓某种批评成份,并为学生进一步努力指明方向。这样,有利于学生保护清醒的头脑,朝明确的努力方向争取成功。《学习的革命》一书中有这样一句话:“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鼓励中,他就学会了自信;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认可之中,他就学会了自爱。”心理学研究也表明,鼓励性评价比否定性评价的效果好。批评和惩罚容易使学生产生消极自卑心态,降低教育效果;而表扬与鼓励会使学生积极的情绪体验,增强教育效果。

四、创造表现机会,增强自信心

教育教学的实践表明,成功的学习体验有助于激发学生进一步学习的动机,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信心和渴求在学习上有新突破的愿望。事实上,大多数的学困生并不是一无是处、一无所长的。教师应创设情境,让他们有成功的机会,获得成功的体验。儿童心理学家告诉我们,儿童都有表现自我、期望成功的心理特征。可在平时的学习中,这些学困生都很少有表现的机会。为增强他们的信心,我就注意给他们表现的机会,让他们充分展示特长与个性。

五、提高期望值,送去一份关爱

所谓期望值,就是指教师对学生的学习成绩、行为等的一种估计和寄予的希望程度。无论是好的学生还是差的学生,都容易接受教师的期望所带来的暗示,并将这种暗示转化成自我意识,久而久之,高期望值的学生会形成一种心理优势,低期望值的学生则形成自卑感。因此,教师应平等地尊重每一个学生,平等地给学生发展提供帮助,尤其是学困生身上的闪点,并通过暗示等方式表明对他有较高的期望,让他感到教师对自己的真心信任,使其自信心得以恢复。

爱是教育的基石,是沟通师生感情的桥梁,没有爱,便没有了教育,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是做好学困生思想工作的一个重要条件。教师要关爱学生,特别是那些渴望理解和支持的学困生,因为他们是大集体中的一员,不希望被人冷落。

六、改善人际关系,加强归因训练

学困生由于学习差、品行不良等方面原因,在班集体的人际交往中常受到排斥或被忽略,因而游离于班集体之外。教师应鼓励学困生积极参加各类集体活动,增进他们交往的兴趣,指导他们学习掌握交往的技巧。同时,对班集体加强教育,改变集体对学困生的看法,形成一个良好的集体心理氛围,使学困生感受到集体的温暖,从面正确认识自己在班集体中的地位和价值。由于归因对学生的后继的学习努力程度产生深刻的影响,教师要认真引导学困生正确归因,如更多地把失败的原因归结于自己的努力程度不够,使其下次去完成某件事时为取得成功而更加努力。也就是说,教师要启发学困生尽量将任何一点进步归因于自己的努力程度,避免将失败归因于任务难度和机遇等个人无法控制的外部因素和能力差等个人难以改变的稳定内部因素,避免过份强调自我责任而给学生造成较大的精神压力。

总之,学困生的转变往往需要一个较长期的过程。一个称职的人民教师应当具有的重要品质之一是对于后进学生工作的耐心与爱心。对学困生自信心的培养应该渗透于日常的教育教学活动中。教师要杜绝有意无意地损害学生自信心的做法,抓住各种有利时机来培养学生和自信心,帮助每一个学生走向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