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儿护理危险因素分析与防范措施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8-12-22
/ 2

新生儿护理危险因素分析与防范措施

胡文玉张枫林

(重庆市巫溪县人民医院儿科重庆巫溪404800)

摘要:目的探析新生儿护理的危险因素与防范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6年1月-2016年12月收治的288例新生儿的临床资料,分析新生儿护理中的危险因素,对我院2017年1月-2017年12月收治的288例新生儿的护理中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对比分析实施预防措施前后1年内新生儿护理差错事件发生率。结果2017年新生儿护理差错事件发生率为3.82%,显著低于2016年的13.54%,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通过加强管理、落实制度等预防措施可有效降低新生儿护理差错事件的发生率,值得推广应用。

关键词:新生儿护理;危险因素;预防措施

Analysisandpreventivemeasuresofneonatalnursingriskfactors

HuWenyu,ZhangFenglin

(DepartmentofNeonatology,ChongqingWuxipeople'shospitalChongqingWuxi404800China)

新生儿身体系统内的各个脏器功能发育不成熟,免疫功能低下,体温调节功能较差,因而容易感染,在住院期间发生护理风险事件的概率较高,因此对护理工作的质量要求较高[1]。若发生护理风险事件不仅给患儿造成巨大的痛苦,也会造成医疗纠纷。本文分析新生儿护理的危险因素与防范措施,并加以实施,取得良好的效果,具体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我院2016年1月-2016年12月收治的288例新生儿作为回顾性分析的对象,其中男158例,女130例;胎龄30~40周,平均胎龄(35.35±1.74)周;出生时体质量1965~4370g,平均体质量(3354.13±431.05)g;分娩方式包括自然分娩188例、阴道助产70例、剖宫产30例。选择我院2017年1月-2017年12月收治的288例新生儿作为实施防范措施的对象,其中男162例,女126例;胎龄31~41周,平均胎龄(35.41±1.69)周;出生时体质量1974~4385g,平均体质量(3357.03±429.18)g;分娩方式包括自然分娩192例、阴道助产69例、剖宫产27例。2016和2017年的新生儿性别、胎龄、出生时体质量、分娩方式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有可比性。本研究得到医院伦理会的批准,且取得患儿家属的知情同意。

1.2危险因素分析

1.2.1新生儿自身特点

新生儿机体的各个器官、系统发育未完全,尤其是早产儿、低体重儿,皮肤、黏膜等对致病微生物的防御功能较差。新生儿皮下脂肪薄、毛细血管丰富、皮肤细嫩,角质层发育不完全,擦伤发生率高。皮肤含水量多,pH值较高,为致病微生物生长繁殖提供了有利条件[2]。如分娩过程中吸入羊水、黏液、胎粪等污染物导致呼吸窘迫、窒息、缺氧缺血性脑病等新生儿救治过程中常需进行气管插管、机械通气、吸痰等操作,易引起医院感染[3]。新生儿不具备语言、意识支配能力,不能表达不适感,增加了护理风险事件的发生率。

1.2.2护理管理

护理工作时一个繁重的工作,再加之缺乏经验丰富的护理人员,长期高强度的工作造成护理人员身心疲惫,导致护理工作中易发生疏漏。新生儿科病房和设备等硬件设施不足,新生儿病区未严格区分早产病房、感染病房和非感染病房等,消毒隔离制度执行不严格,易出现交叉感染。部分护理人员服务意识和责任心不强,在日常护理工作中未严格执行查,对制度、交接班制度,巡视不及时、操作不规范的现象时有发生。

1.3防范措施

1.3.1加强业务培训

科室应加强对护理人员专科知识和技能的培训,让护理人员牢记自己的工作职责、安全标准及护理的操作流程,熟练掌握新设备的操作以及急救技术。严格按照医院规定执行查对、巡视制度。

1.3.2落实护理管理制度

配备适量的护理人员,在排班时选择高年资与低年资搭配的模式。严格执行、交接班和规范出入院流程。建立护理管理小组,加强病区管理,实行分区管理和保护性隔离,做好消毒、灭菌工作,避免交叉感染。建立和完善护理会诊制度、护士长夜查房制度,随时评估护理安全性。出现差错事故时及时寻找原因加以改进[4]。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3.0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护理差错事件发生率

2017年新生儿护理差错事件发生率为3.82%,显著低于2016年的13.54%,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P<0.05)。具体见表1。

3讨论

护理人员有照顾新生儿的责任,也同时有避免护理差错事件发生的责任。新生儿的身体特点和护理工作不规范、业务水平不高、责任心不强等增加了护理差错事件的发生率,给住院期间的新生儿的安全造成了严重的影响。本文对我院2016年1月-2016年12月收治的288例新生儿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发现,新生儿护理中存在的危险因素有:新生儿自身特点、护理管理工作疏漏、护理人员技能等。因此对2017年1月-2017年12月收治的288例新生儿的护理采取加强培训和管理、落实制度等预防措施,结果显示:2017年新生儿护理差错事件发生率显著低于2016年,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P<0.05)。这表明加强培训和管理、落实制度能有效降低新生儿护理差错事件发生率,这与相关报道一致[5]。

综上,新生儿护理危险因素与新生儿自身特点、护理人员技能、护理管理工作疏漏等有关,通过加强管理、落实制度等预防措施可有效降低新生儿护理差错事件的发生率,值得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侯雪梅.新生儿护理危险因素分析与防范措施[J].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2014,1(3):386-386.

[2]邓莎.新生儿护理危险因素分析与防范措施[J].当代医学,2015,21(29):88-89.

[3]刘丽华.监护病房新生儿皮肤损伤的危险因素分析与防范对策[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3,10(8):105-106.

[4]辛洁,王旭,张璐等.新生儿护理危险因素分析及防范策略探讨[J].中国保健营养,2016,26(30):222-222,223.

[5]潘茹.新生婴儿护理危险因素分析与防范措施[J].母婴世界,2016,(10):1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