隐喻的认知解读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2-12-22
/ 2

隐喻的认知解读

孙毅

孙毅(哈尔滨师范大学西语学院,黑龙江哈尔滨150000)

摘要:现代隐喻研究的最大贡献之一,是发现隐喻并非一种可有可无的修辞现象,而是人类认知世界过程中一种不可或缺的重要方式和手段。人类思维的“基本过程”——“形象思维”,是表达人类本性和欲望的隐喻产生的重要原因。即使在纯粹的修辞用法之中,隐喻也隐含了一种特殊的看待世界的方法和角度,也就是所谓的认知功能。

关键词:隐喻;认知;功能;语言;社会

1概述

隐喻研究的角度,从20世纪初就已经从传统的修辞学转向语言学;20世纪70年代后,人们又从认知心理学、语用学、符号学、阐释学等不同的角度对隐喻进行立体的综合研究,其中从认知的角度对隐喻进行解释是隐喻研究上一个很大的突破。隐喻作为一种认知现象,它与人类的思维方式和思维发展过程密切相关。隐喻同时又是一种语言现象,我们也可以在语言发展的规律中发现隐喻的作用。语言作为一种交际工具,社会原因也是隐喻使用的一个重要因素。我们把隐喻的产生原因分为三大类:认知原因、心理原因和语言原因。

2隐喻产生的认知原因

“思维贫困假说”与根隐喻所谓“思维贫困假说”,就是认为隐喻的最初使用者因为思维能力的局限(贫困),把某两种实际上不一样的事物当作了同一种事件,因而产生了隐喻。这样的隐喻主要产生于语言的初创期间。这个时期其实也是人类思维能力处于较低水平的时期。我们知道,在人类思维发展的初期,词语并非用来代表独特的概念明确的事物,而是用来代表对某一整个场景的模糊指代。

3隐喻产生的认知功能

3.1隐喻是人类组织概念系统的基础

隐喻是人类基本的认知方式之一。人类概念系统中的许多基本概念往往是隐喻性的。根隐喻(rootmetaphor)作为人类概念系统中深层次的核心概念,对人类日常的思维方式和话语表达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可以说,隐喻是人类组织概念系统的重要基础。

3.2隐喻作为人类组织经验的工具

隐喻通过某一领域的经验来认知另一领域的经验。这样,就为人们利用相对熟悉或相对容易把握的经验领域,来组织相对不熟悉或较难把握的领域的经验,形成某种态度,并采取相应的行动提供了可能。人类的概念系统在很大程度上建立在“本体隐喻”(ontologicalmetaphor)基础上。“本体隐喻”中又可分出“实体和物质的隐喻”(entityandsubstancemetaphor)和“容器隐喻”(containermetaphor)等。“实体和物质隐喻”即通过物体和物质来理解我们的有关经验,这就使得我们能把一部分经历作为一种同类的、可分离的物质来看待。

3.3隐喻作为认识事物的新视角

隐喻是通过某一领域的经验来谈论另一领域经验的认知过程。美国前总统卡特曾把能源危机比作一场战争。这一战争隐喻产生了许多相关的蕴涵,在某种程度上影响了有关政策的制定。例如,因为是战争,就有了一个enemy(敌人),threattonationalsecurity(威胁国家安全),因此需要settinggoals(确定目标),establishinganewchainofcommand(建立新的指挥系列),plottingnewstrategy(设计新的战略),gatheringintelligence(收集情报),marshallingforces(调动部队),等等。对心理学文本中的隐喻研究表明,对主题隐喻的选择一般与当时的新技术有关。

4隐喻的语言和社会修辞功能

对隐喻的研究,最早是修辞学家。也就是说,隐喻的修辞功能最早为人们发现。从古希腊开始,修辞学逐渐从“论辩”(argumentation)和“创作”(composition)中脱离出来,慢慢萎缩成一门专门研究“风格”(style)的学科。再后来,风格学又逐渐萎缩为辞格学(tropology),仅限于对修辞的分类。最后,辞格学仅仅关注由隐喻和换喻构成的体系,把两者看作是分别建立在相似性和邻近性基础上的修辞现象。

4.1隐喻的语言修辞功能

4.1.1填补词汇空缺

如果日常语言中缺少表达某一概念的相应词汇,人们往往会从已有的词汇中借用描述同样形状或功能的词汇来作临时替代,如用英语中“crane”指代“起重机”,“mouse”指代电脑用的“鼠标”。如果这种临时替代得到了其他语言使用者的默认,流传开来,那很可能这一用法就成为该词的一个新的义项,该词就成为一个多义词。日常语言词汇有个很有意思的特点,即某词越是使用频率高,其义项就可能越多。其中许多义项是通过借用(即隐喻)的方式增加的。每种语言都有一些共同的通过隐喻而构成新词词的方式。例如,英语中常见的隐喻构词方式有转换、词缀和分词等:

a.转换:英语中大量的名词都通过隐喻方式转换成了动词,如:toshadow:tofollowcloselyandsecretly等。

b.词缀:如:-like:childlike;-y:mousy等。

c.分词:如:shiveringlaughter,craningglimpses等。

4.1.2增加精确性

有时,语言中已有一些词用来表达某些概念或现象不够精确,人们便只好运用某些特殊的构词方式来弥补这种缺憾,其结果往往就是隐喻。如:Heputhisfaceinthewaterandhalf-gulpedandhalf-ateit.(他把脸埋进水中,半吞半吃起来)

4.2隐喻的社会修辞功能

隐喻的社会功能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在社会交往中加强“亲密程度”,二是作为社会批评的对象。科恩(Cohen,1978:6-7)认为,隐喻使用的一个重要目的是获得亲密程度(achievementofintimacy)。这包括三个方面:(1)说话者发出含蓄的邀请;(2)听话者付出特殊的代价接受邀请;(3)这一交换使得双方承认属于同一团体。科恩指出,这种同一团体归属感不仅是因为知道发出和接受了某一特殊的邀请,而且知道不是任何人都可以做到这一点的。隐喻性语言只有在对相互之间的知识、信仰、意图和态度等都非常熟悉的人们之间才能理解。隐喻的“亲密”功能使得社会集团的成员之间形成一种“默契”和“归属感”。如监狱犯人之间、黑社会成员之间、士兵之间、学生之间等都有一套独特的隐喻话语。

结束语

本文简要讨论了隐喻产生的主要原因。隐喻是一种复杂的认知现象,同时也是一种非常特殊的语言现象。隐喻的产生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对隐喻产生的原因的进一步认识,对我们揭示隐喻的特点、机制和功能有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Cormac.E.R.M.ACognitiveTheoryofMetaphor[M].TheMITPress,1985.

[2]Goatly,A.TheLanguageofMetaphors[M].Routledge,1997.

[3]Honeck,R.P.&Hoffman,R.R.(eds.)CognitionandFigurativeLanguage[M].Hillsdale,1980.

[4]Ortony,A.(ed).MetaphorandThought[M].CambridgeUniversityPress,1979.

[5]Richards,A.ThePhilosophyofRhetoric[M].NewYork:OxfordUniversityPress,1965.

[6]束定芳.论现代隐喻学的目标、任务和方法[J].外国语,1996(2).

[7]束定芳.隐喻的语用学研究[J].外语学刊,199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