颗粒细胞瘤5例临床病理学观察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3-11-21
/ 3

颗粒细胞瘤5例临床病理学观察

黄凯丹1曲渊1娄可心1黄悦2(通讯作者)

黄凯丹1曲渊1娄可心1黄悦2(通讯作者)

(1江苏省肿瘤医院病理科210009;2南京市第一医院病理科210006)

【摘要】目的探讨颗粒细胞瘤(granularcelltumor,GCT)的临床病理特征,组织学标准和鉴别诊断。方法对5例GCT进行临床资料回顾、病理形态观察及免疫组织化学检测。结果4例为良性、1例为不典型GCT。GCT形态学特征性表现为胞质丰富,嗜酸性颗粒状;1例不典型GCT部分细胞呈梭形,细胞核有异型。免疫组化显示肿瘤细胞呈S-100、NSE和vimentin弥漫阳性。结论GCT为一种少见的软组织肿瘤,大部分为良性,临床表现和形态学上易与其他肿瘤混淆。恶性GCT镜下表现可与良性很相似,应用组织学标准并结合肿瘤的生物学行为综合考虑。

【关键词】颗粒细胞瘤免疫组织化学组织学标准

【中图分类号】R730.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1752(2013)32-0072-02

Granularcelltumor:aclinicalpathologicanalysisof5cases

【Abstract】PurposeToinvestigatetheclinicalpathologicalcharacteristics,thehistologiccriteriaanddifferentialdiagnosisofgranularcelltumor(GCT).MethodsTheclinicalandpathologicprofilesof5casesGCTswereevaluated.Allthecaseswerestudiedbyhistopathologicalobservationandimmunohistochemicalstaining.ResultsThestudyincluded4casesofbenigngranularcelltumor(BGCT)and1atypicalgranularcelltumor(AGCT).Thetumorwascharacterizedbyaboundantcytoplasm,fullofacidophilicgranules.ImmunohistochemicalstudydemonstratedthattumorcellswerereactedwithS-100,NSEandvimentin.ConclusionsMostofGCTsarebenign.GCTcanbemisdiagnosedbyclinicalandmorphologicalfeature.Microscopically,malignantgranularcelltumormaycloselyresembleditsbenigncounterpart.Thediagnosisreliesonbothhistologiccriteriaandclinicopathologiccorrelation.

颗粒细胞瘤(granularcelltumor,GCT)是少见的软组织肿瘤,可发生在身体任何部位。曾被称为颗粒性肌母细胞瘤(granularcellmyoblastoma),1926年由Abrikossoff首次报道。目前大多数研究认为该肿瘤来源于Schwann细胞[1]。GCT大部分呈良性经过,病理形态学上瘤细胞胞浆丰富,部分浸润性生长,可能会误诊为其他肿瘤;良、恶性GCT形态上极为相似,两者区别很困难。本文对2002—2013年江苏省肿瘤医院收治的5例GCT进行分析,并复习相关文献,以探讨其临床病理学特征。

1材料与方法

为2002年—2013年8月江苏省肿瘤医院病理科常规外检和会诊病例,共5例。复查其临床和相关辅助检查资料。外检标本经10%中性福尔马林固定,常规取材制片。病检标本均行免疫组织化学标记,采用EnVision两步法,抗体与试剂盒均为Dako公司产品,购自福州迈新公司,选择抗体包括S-100、NSE、AE1/AE3、CK7、actin、desmin、vimentin、CD34、CD68和Ki-67。

2结果

2.1临床资料男性1例,女性4例,年龄范围为35~47岁,平均40.2岁。肿瘤表现为软组织肿块者3例,分别位于右颈部、左锁骨上及骶尾部,行肿块局部切除2例,1例局部扩大切除;食管1例,阴道壁1例,均行内镜下黏膜切除。见表1。

2.2病理学特征

2.2.1巨检发生在软组织的GCT为结节状肿块,肿块最大径为6.5cm,无包膜,与周围组织界限不清。切面呈灰黄、灰白或灰红色,实性,质较硬。食管1例及阴道壁1例巨检见粘膜下体积较小的类圆形结节,阴道壁1例合并表面粘膜糜烂。

表15例GCT患者的临床资料

序号年龄性别部位大小(cm)手术

方式诊断随访时间(月)

147女骶尾部2.5×2×1.5局部

切除GCT7

240女阴道壁1.2×0.8×0.5局部

切除GCT失访

337男食管30Cm0.8×0.5×0.5内镜

切除GCT失访

442女左锁

骨上6.5×6×4局部扩大切除不典型GCT11

535女右颈3.5×2×2局部

切除GCT18

2.2.2镜检显微镜下4例GCT见瘤细胞排列成巢状、带状或索状,细胞呈圆形、卵圆形或多边形;细胞核小规则,圆形或卵圆形,深染,位于细胞中央,瘤细胞胞质丰富,嗜酸性颗粒状(见图1)。1例不典型GCT瘤细胞呈梭形,胞质嗜酸性,部分瘤细胞核增大不规则,呈空泡状,部分可见清晰的小核仁,核分裂象很少见,浸润至周围纤维组织,未见坏死及病理性核分裂。见图2、3。

2.3免疫组织化学结果瘤细胞表达S-100(图4)、NSE和vimentin,不同程度表达CD68,不表达desmin、actin和上皮性标记物AE1/AE3、CK7。见表2。

表25例颗粒细胞瘤免疫组化结果

3讨论

3.1临床特点GCT是一种少见的软组织肿瘤,最常表现为头颈部、躯干等部位皮肤和皮下组织软组织结节状肿块,好发于舌和皮肤,乳腺、食道、胃肠道、外阴、膀胱、和支气管等处也可发生。常以发生部位出现肿块为首发症状,因发生部位不同临床症状各异。尽管通常体积较小但境界不清,质地较硬,部分皮肤粘膜下浅表部位的肿瘤可合并溃疡,影像学可显示软组织中边缘呈星芒状的致密肿块阴影,因此临床诊断和巨检有时会误认为恶性肿瘤[1-2]。与良性GCT相比,恶性颗粒细胞瘤(MGCT)极为少见,临床上也可出现提示恶性的表现,如肿块位于深部软组织(如肌内或腹/盆腔),于近期内生长迅速,肿块直径>4cm,局部引流区域出现肿大淋巴结[3]。本组仅1例左锁骨上软组织肿块最大径达6.5cm,临床采取局部扩大切除。

3.2病理形态特征与良恶性诊断标准GCT巨检常为结节状肿块,多无包膜,与周围组织界限不清。切面呈灰黄、灰白或灰红色,实性、质硬,直径通常<5cm。发生于粘膜下的病例肿瘤可局部黏膜过度增生呈息肉状、粗糙或伴有浅表糜烂。镜下肿瘤由呈巢状、片状或宽带状排列的圆形或多边形细胞组成,瘤细胞胞质丰富,充满嗜伊红颗粒;细胞核小而一致,圆形,居中;染色质呈固缩状或空泡状,无异型性,也无核分裂像;坏死罕见或缺乏,绝大多数GCT都呈良性的临床经过。恶性颗粒细胞瘤(MGCT)由Ravich等于1945年首次描述,可能是最少见的软组织肉瘤,大约占所有GCT的1%~3%[4]。病理形态学上与良性颗粒细胞瘤极为相似,可出现部分区域瘤细胞呈梭形,胞质内颗粒减少,部分瘤细胞核增大呈空泡状,核仁明显,出现多形性瘤细胞,核浆比增大,可见核分裂象,凝固性坏死,可浸润至周围组织内。区域性淋巴结内可见转移的瘤细胞。长期以来对MGCT的组织学诊断标准一直存在着争议。Gamboa[5]曾将MGCT分为2组,一组是临床上呈恶性,但组织学上呈良性(GamboaI型);另一组是临床上为恶性,组织学上也为恶性(GamboaⅡ型)。Curtis[4]等则将MGCT分为3组:肿瘤具有恶性的生物学行为及恶性的组织学形态;肿瘤呈良性的组织学形态但具有恶性的生物学行为,因此肿瘤的侵袭性行为、大小、生长速度更重要;肿瘤具有异型的组织学形态,临床呈侵袭性生长但不转移。Fanburg-Smith等[6]提出采用以下6个指标组织学指标判断GCT的组织学良恶性:坏死,细胞呈梭形改变,空泡状核及大核仁,核分裂象增多(>2个/10HPF,200倍),高核质比和多形性。如符合3个或3个以上标准则诊断为组织学恶性GCT;符合1个或2个标准的肿瘤则诊断为非典型性GCT;仅有局灶细胞多形性而不符合以上任何其他标准者则诊断为良性GCT。这一诊断标准被大多数学者所认可。王坚等[7]提议,将核分裂象的标准修订为>5个/50HPF。但是,仍有极少数病例按照上述形态学标准不能诊断为恶性,但临床上却出现复发和转移,所以仍应结合肿瘤的生物学行为,对所有的GCT病例均需随访。本组5例GCT中,4例符合良性诊断标准;仅一例出现细胞梭形,部分区域细胞核增大,出现清晰的核仁。但核分裂数<5个/50HPF,无坏死及多形性,诊断为不典型GCT。

3.3免疫组化表达与鉴别诊断GCT免疫组化除表达S-100蛋白和NSE外,还表达其他的一些神经性标记[8-9],如髓磷脂蛋白(MBP)、nestin、CD57(Leu7),电镜发现肿瘤细胞周围有一层不连续的基底板围绕,部分肿瘤发生于周围神经,或可见肿瘤与神经束之间有移行,因此目前多数学者认为GCT是神经鞘细胞起源。形态学需与GCT鉴别诊断的肿瘤有:副节瘤、纤维组织细胞瘤、腺泡状软组织肉瘤、黄色瘤,及其它胞浆嗜酸性颗粒状变性的肌源性或上皮性肿瘤,大多数病例从光镜形态上可以区分,部分病例行免疫组化标记即可鉴别。

3.4治疗与预后GCT手术完全切除后通常为良性临床表现、预后好,但切除不彻底可出现局部复发。本组5例中3例获得随访资料,随访时间7~18个月,未出现局部复发及区域淋巴结肿大。而MGCT是一种罕见的高度恶性的肉瘤,可发生淋巴和血道转移,肝、肺、骨是最常见的转移部位,淋巴结也常见累及。化疗和放疗已被证实并不能明显改善临床病程。局部广泛切除,必要时加上区域淋巴结清扫为目前主要的治疗手段。

参考文献

[1]OrdonezNG.Granularcelltumor:areviewandupdate.AdvAnatPathol,1999,6:183-203.

[2]郭云泉,赵峰,房新志,等.乳腺颗粒细胞瘤9例临床病理分析[J].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2011,27(5):495-498.

[3]王坚,盛伟琪,朱雄增,等.恶性颗粒细胞瘤的临床病理、免疫组化和电镜观察[J].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1998,14(2):120-123.

[4]章宜芬.恶性颗粒细胞瘤的临床病理特征[J].诊断病理学杂志,2009,16(5):385-388.

[5]GamboaLG.Malignantgranular-cellmyoblastoma[J].AMAArchPathol,1955,60:663-668.

[6]Fanburg-SmithJC,Meis-KindblomJMFanburg-SmithJC,Meis-KindblomJM,FanteR,etal.Malignantgranularcelltumorofsofttissue:diagnosticcriteriaandclinicopathologiccorrelation[J].AmJSurgPathol,1998,22(7):779-794.

[7]王坚,朱雄增,张仁元.恶性颗粒细胞瘤10例临床病理学观察及文献复习[J].中华病理学杂志,2004,33(6):497-502.

[8]JunqueraLM,deVicenteJC,VegaJA,etal.Granular-celltumours:animmunohistochemicalstudy[J].BrJOralMaxillofacSurg,1997,35(3):180-184.

[9]方铣华,张谷,程晔.颗粒细胞瘤15例临床病理分析[J].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2006,22(4):417-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