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乘用车行业集中度分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3-08-18
/ 1

中国乘用车行业集中度分析

黄欣欣/

黄欣欣/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经济学院

【摘要】本文主要对近年中国乘用车销量前十名的企业的年销售量进行数据分析,从而得出该行业集中度状况,并分析造成该现象的原因和提出解决方案。

【关键字】汽车行业;乘用车;产业集中度

一、背景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乘用车消费在整个汽车市场上占据了很大的份额。市场规模不断扩大,并成为国际汽车生产企业争夺目标。世界十大汽车制造企业已在国内建立工厂,进行投资生产,使得乘用车市场竞争愈加激烈。

2006年在乘用车生产领域,我国已初步形成以一汽、上汽、长安、东风、北汽为主,奇瑞、吉利、哈飞、广汽、华晨为辅的生产格局,其生产规模占整个行业的80%以上,部分企业已具备100万辆汽车的生产能力。旺盛的市场需求刺激着国内各大汽车生产企业纷纷扩大投资生产,造成产能过剩,但汽车行业的企业数量一直无明显变化,因此近年行业生产集中度又有所提高。

二、数据分析

(一)行业集中度(指数)

行业集中度通常是该行业相关市场前四位,前五位或前八位企业的有关数值(销售额、增加值、职工人数、资产额等)占整个行业的份额。

1

表示行业前n家最大企业的行业集中度;为第i位企业的产值、产量、销售额、销售量、职工人数或资产总额等数值;n是产业内的企业数,N是产业企业总额。

产业市场结构分为寡占型和竞争型两类。其中寡占型又分为极高寡占型和低集中寡占型;竞争型又分为低集中竞争型和分散竞争型。

表1产业集中度的划分标准

表2单位:万辆

根据表中的销售量计算集中度如下:

由计算结果看出,2011年排名前四的乘用车企业销量占全国总销量的31.81%,相比2010年的29.38%上升了2.43%,市场结构属于寡占Ⅳ型;排名前八的乘用车企业销量占据了全国销量的50.6%,相比2010年的50.45%只增加了0.2%,寡占Ⅴ型市场结构。

综合两种计算结果可以得出2011年中国乘用车行业低集中寡占型。根据最近几年的发展势头看,相对2006年的高集中度和2010年的竞争型,2011年的集中度逐渐从松散型向紧密型恢复。

三、原因分析

乘用车行业集中度状况与整个汽车行业的市场结构密切相关,中国整个汽车产业发展过程中出现的进入过度,集中程度低的现象也很大程度造车了乘用车市场底集中寡占型的现状。

第一,加入WTO以来,政策性的进入壁垒有所降低,但由于汽车行业利润较高,资本的逐利行为使每年都有新企业加入轿车生产行业,降低了汽车行业集中度。各地区纷纷上马汽车及零部件制造业,造成轿车市场地区化明显,产业集中的市场趋势被行政力量淡化,汽车制造企业数量众多,组织规模较小,空间布局分散。

第二,受产业政策限制,行业退出壁垒高,市场优胜劣汰机制减弱。一方面地方政府在利益驱动下,纷纷从财政、金融等方面对本地汽车生产企业予以扶持;另一方面国有企业退出市场、国有资产重组等改革尚未完善,是市场中居于劣势企业难以退出。

第三,2004年《汽车产业发展政策》出台,明确提出“坚持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和政府宏观调控相结合的原则”;强调发挥市场机制作用,促进竞争。同时有关改善轿车消费环境、引导企业兼并重组的政策对于乘用车行业集中度的提高也有积极作用。

第四,2006年国务院发出《关于加快推进产能过剩行业结构调整的通知》,首次确认我国汽车行业产能过剩的现象,而乘用车领域尤其严重,加快了乘用车行业结构调整,影响了集中度。

第五,近两年大企业快速扩张,提高了行业集中度。

四、解决方案

第一,构建规模经济壁垒,组建大型企业集团。企业不仅靠自身积累扩大规模,还应借鉴国际大企业的经验;鼓励优势企业去兼并劣势企业,实行资产重组,同时促进企业“强强联合”,形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企业,为提高我国汽车行业集中度创造最基本的条件。

第二,发挥政府宏观调控的作用。通过实行统一的政策,治理行业中得非法竞争现象;适当采取一定的措施来降低退出壁垒,使规模小、技术能力低、竞争力弱的企业能够退出市场。

第三,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建立品牌优势。科技开发是我国汽车工业比较薄弱的部分。对于科技的投资不足而且投资不集中,造成科技开发力量过分分散。

【参考文献】

[1]许辉,我国汽车工业进入壁垒与进入壁垒失效研究[J]管理世界1999

[2]干春晖,戴榕,李素荣,我国轿车工业的产业组织分析[J]中国工业经济2002

[3]余小华,魏晓宁,对中国汽车产业集中度的实证分析[J]统计与信息论坛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