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性性功能障碍临床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3-12-22
/ 1

女性性功能障碍临床研究

殷显艳

殷显艳(大庆市第二医院163461)

【摘要】目的讨论女性性功能障碍临床研究。方法查阅文献资料并结合经验进行归纳总结。结论从性功能障碍角度对女性盆底功能障碍患者展开理论和临床研究具有的重要现实意义。

【关键词】女性性功能障碍临床研究

女性性功能是指女性对性刺激的应答能力,即对恰当的性刺激能作出适宜的身心反应,顺利地完成性交过程,并从中获得愉悦与满足。女性性功能障碍(FSD)是指女性在性反应周期中的一个环节或几个环节发生障碍,以致不能产生满意的性交所必需的性生理反应和性快感。女性性功能障碍发病率较高,为20%~50%,并且有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增长的趋势。国外社区调查发现,婚后第l年性高潮障碍达81%,性欲低下占34%,性唤起障碍占11%~48%,阴道痉挛占l2%~14%,性交疼痛占8%~35%。美国一项调查显示,约有1/3女性存在性兴趣丧失,几乎是男性的两倍;有19%的女性诉说她们缺少阴道润滑反应和感觉性生活没有乐趣。

事实上,女性性功能障碍是女性健康中一个很重要的内容,常常不同程度地影响妇女的身心健康和生活质量。一方面,由于生理和解剖上的原因以及传统观念的影响,在性行为中主动性本来就比男性差的女性性功能,更容易受到压抑,女性较男性就更容易发生性功能障碍;而另一方面,尤其在中国,夫妻间有性生理和性心理方面的不谐和苦恼,亦多秘而不宣,羞于启齿,极少求医,女性的性功能障碍问题也就更加得不到应有的重视。故而这方面的研究很有限,有关女性性功能的研究要比男性的研究落后大约30年,对女性性反应及女性性功能障碍也知之甚少。近年来随着对男性阴茎勃起反应的生理学方面的了解,及治疗男性勃起功能障碍药物有效性和安全性的研究进展,女性性功能障碍才逐渐得到人们应有的重视。

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是各种病因导致的盆底支持薄弱,进而发生盆腔器官的位置和功能异常。在正常张力状态下,盆底肌肉能有力地支持子宫、卵巢、输卵管和直肠下段、膀胱及阴道上段,避免子宫脱垂、直肠、膀胱膨出和压力性尿失禁等发生;盆底肌肉也参与性交过程,对维持正常性功能有着重要的生物力学意义。而妊娠和分娩是导致盆底功能障碍最主要的原因,盆底损伤又能导致女性性功能障碍,尤其是性高潮障碍。因此,从性功能障碍角度对女性盆底功能障碍患者展开理论和临床研究具有的重要现实意义。

一、正常性反应周期

在性活动过程中,女性从性欲开始被唤起到性交结束的重新恢复,存在一个不同阶段的周期性规律,这个规律就是性反应周期。它包括兴奋期、持续期(平台期)、高潮期和消退期。

1.兴奋期指从女性性欲被唤起,身体开始呈现性紧张的阶段。在这一阶段里,首先看到爱抚刺激引起的乳头勃起和胀大,阴道血管充血扩张,有分泌物渗出,阴唇充血肿胀,向两侧分开,阴蒂勃起而增大,阴道内2/3扩张,子宫向上提升;心跳加快,血压有所上升,全身肌肉普遍紧张等。女性与男性相比,性唤起较慢,兴奋期时间较长。

2.持续期又称平台期。是指性高潮到来之前,性唤起或性紧张达到一个较高而稳定的水平,大约半分钟至几分钟的阶段。此阶段最显著的特点是阴道外1/3因明显充血和环绕其外的肌肉收缩,从而形成这一区段的缩窄,被称为平台期特有的“阴道平台”。其他如乳头明显勃起且乳晕充血,大阴唇充血隆起,小阴唇增大且变成紫红色,阴道内2/3进一步扩张,子宫进一步上升。同时,面部等部位出现性红晕,呼吸加快,心跳加快和血压升高更明显,全身肌肉紧张度加强。此时期维持的时间长短不一。

3.高潮期指女性身心紧张的状态达到了顶峰和性发泄阶段,是性反应周期中最短暂的阶段,往往只有数秒钟。在此阶段,阴道和骨盆肌肉有节律性收缩为其特点,并表现出不同的强度。同时,全身的反应强烈,表现为全身的肌肉紧张收缩,呼吸急促,心跳加快和血压升高更加明显。部分女性可以出现瞬间眩晕,从而出现非常短暂的意识丧失,伴有特殊的性快感。

4.消退期是指性紧张状态逐渐松弛和消散的阶段,往往持续l0~15min。在这个阶段,性器官和全身的变化开始恢复,直至完全恢复到正常未受性刺激状态,通常伴随着一种松弛和欣快感。女性消退期持续时间较长。

二、女性性功能障碍的类型

国际上出现过多种基于女性性反应周期而进行的分类,WHO国际疾病分类法将女性性功能障碍分为七类,美国精神病诊断统计手册将女性性功能障碍分为五类。现在一般以1998年美国泌尿系统疾患基金会(AFUD)的分类为标准,女性性功能障碍包括性欲障碍、性唤起障碍、性高潮障碍和性交疼痛等。2000年,AFUD又提出了新的分类方法,将女性性功能障碍分为心理性或器质性的性欲障碍、性唤起障碍、性高潮障碍和性交疼痛,并增加了非接触式性交痛(非直接性交刺激引起的反复发作或持续存在的生殖器疼痛)。

参考文献

[1]刘元姣,曹来英.新编妇产科疾病诊疗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