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初中科学生活化教学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2-09-19
/ 2

浅谈初中科学生活化教学

◆戴萍萍

◆戴萍萍浙江省瑞安市集云实验学校325200

摘要: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提出了“生活即教育,用生活来教育,为生活而教育”的教学理念。这启示我们:生活与课堂教学是密不可分、相辅相成的,教师应从生活入手,及时地捕捉有价值的信息,及时引导教学活动,从而使科学教学生活化。

关键词:生活化教学初中科学

一个成功的教师应该让学生在教育中感悟生活的意义,在生活中实现教育的价值。作为与生活最密切相关的学科,科学无时无刻不出现在我们的生活中,我们该如何把科学完美地展示在学生面前,从而让他们获得有价值的科学知识,在学习中更好地生活呢?下面我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科学生活化的一些教学策略和体会。

一、科学生活化教学的基本内涵

科学生活化教学,是指基于学生已有知识和生活经验,关注生活、社会中的各种现象,利用各种资源精心设计教学环节,引导学生通过探究、合作等方式理解科学知识、提高科学素养,应用科学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教学过程。科学源于生活、用于生活,科学教学应该渗透“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的理念,仔细分析教学内容与学生生活、学习经验的联系,充分挖掘学生身边熟悉的教学资源,以唤醒学生的生活经验,给新知识的获得一个初始的固着点,然后经过同化或改组使新知识成为学生知识框架的一部分。其目的是使学生在具体观察、操作、猜测、交流、反思等一系列探究活动中逐步体验科学知识的产生、形成与发展的过程,让学生切身感受到科学知识就蕴含在平常生活之中,体会到科学在生活中的价值,使科学走近学生的生活,融入学生的实际,让科学变得生动、有趣、容易被学生所理解和接受。

二、科学生活化教学的现状

初中科学教学中,我发现学生的学习与生活实际的联系不太密切,阻碍着学生自主投入地学习。究其原因,一是教材与学生的生活实际有距离,与学生的实践运用有距离;二是教师常从学科的角度提出问题,引出的问题学生可能感到意义不大,而且觉得较为生疏;三是学生对生活环境中的科学现象不太注意观察,问题意识较为薄弱,找不到适合自己的探究内容;四是学生学习知识时不能很好地联系生活,应用学到的知识去解释周围环境中的科学现象的能力较为薄弱。

初中科学教学中,教师若只关注教学过程中的学科知识,而没有重视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就会导致学生只记科学的概念、公式和定理,而无法使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达到有机统一,从而严重影响学生科学素养的提高。建构主义教学理论认为:复杂的学习领域只有针对学习者先前的经验和兴趣,使学生从自己的经验中学会认识并建构自己的认知结构,才能激发学习者的学习积极性,主动地进行学习。新课程观认为:课程不仅是文本课程,更是体验课程。学生获取知识的过程是自我建构的过程,每个学生都带着自己的经验背景、带着自己独特的感受来到课堂进行交流,因此,课程要面向学生的生活世界和社会实践,走向生活。

三、科学生活化教学,让学生回归生活

1.教学情境生活化。学生是在自己生活经验的基础上,在主动的活动中建构自己的知识。也就是说,学习者走进教室时并不是一无所知的白纸,而是在日常的生活、学习和交往活动中,已经逐步形成了自己对各种现象的理解和看法。学习不单单是知识由外向内的转移和传递,而是学习者主动地建构自己知识经验的过程,即通过新经验与原有生活知识经验的相互作用,来充实、丰富和改造自己的知识经验。因此教师要做一个有心人,经常收集一些与生活有关的教学资料,在教学时要认真分析教材,创设生活情境,将问题巧妙地设计到生活情境中,使学生学得有情趣、学有所得。

现实生活中存在大量的科学问题,我们可以结合教学内容将其引入课堂。如从现实生活中“铁块在水里下沉,为什么同样的材料制成的船(铁盒)都能浮于水上”的现象入手引出“影响浮力大小的因素”探究课题,又从高压锅煮饭易熟引出“沸点与压强的关系”的探究课题等等。

这些都是以学生熟悉、感兴趣的现实题材创设问题情境,学生都会热烈讨论,各抒已见,有直观现象,有猜想,有质疑,从而迫使他们产生一种“一定要探个究竟”的情绪,并相互协作共同解决问题。通过营造问题情境,把学生视为知识的主动发现者和探索者,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探索解决问题的正确途径,从而获得未知的知识,不仅能使学生“乐学习”,也会使学生产生更强的体验,从而获得较高的课堂效率。

2.教学内容生活化。在传统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往往比较重视学生解题技巧的训练,而忽视了学情分析,远离了学生的生活,远离了学生的实践,当学生面对联系生活的题目时就会显得束手无策。事实上教学的过程是一个还原生活的过程,我们的教学活动内容应扎根于现实生活,对生活的意义进行探寻,对人生进行有意义的指导。,使自然生命体在体验生存、体验生活、体验生命中达到对人生意义的感悟与领会,满足其追求生活意义、超越现实与自我、进行创造的精神生活的需要。要让学生将学习到的知识运用于生活中解决实际问题,从而将所学的知识转化为能力,因为学习的目的更多的是为了运用,以方便我们的生活。现实生活才是学生学习科学知识的归宿,教学中我们要充分考虑学科的特点,贴近学生熟悉的现实生活,不断沟通生活中的知识与课本的密切联系,让学习成为学生发展的重要动力源泉。如解读血常规检查报告单,讨论:根据人体血液中血细胞的正常值,你认为这张报告单已告诉我们此人哪些指标不正常?

3.教学语言生活化。教师语言的表达方式与质量制约着智力活动的方式和效率。这就要求教学语言生活化,要贴近学生的实际,让学生一听就懂。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与学生之间就像面对面聊天,语言很朴实,而且极具幽默感,普通话标准,把枯燥的知识用生活化的语言去描述,使抽象的知识变得可触可摸、通俗易懂;学生不是被动地从老师那里接受知识,而是从聊天、做游戏中自主地获得科学知识。

4.作业布置生活化。科学离不开生活,生活也离不开科学,学习科学就是要将科学知识应用到社会生活实践中。作业不应是脱离学生的生活经验,为了做题而做题,为了考试而做题。生活世界是生动的,作业应注意结合生活实际,与生活世界紧密联系,这样不仅能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同时也能使学生意识到学习知识的价值,从而体验到学习科学的乐趣,增强其学习科学知识和技能的信心与动力。

总之,科学与生活联系紧密,将科学教学生活化,可以唤起学生的求知欲望,燃起学生的智慧火花,使其积极思考问题,主动地投入到对新知识的探究中,并学会从科学、技术和社会相互联系的视角去认识科学问题。设计得当的生活化科学课堂教学必定会散发出独特的魅力,引领学生进入神奇、生动的科学殿堂。

参考文献

1.高剑南王祖浩化学教育展望.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年。

2.钟启泉崔允漷吴刚平普通高中新课程方案导读.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9。

3.《科学(7—9年级)课程标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