欠发达地区发展企业博士后的理性思考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2-05-15
/ 3

欠发达地区发展企业博士后的理性思考

谢飞

摘要:贵州作为一个欠发达、欠开发省份,在当前人才竞争白热化的形势下,企业在吸引、留住高层次人才方面存在诸多不足,让大量适于技术创新的高层次人才为企业“所有”尚有一定难度,通过建立企业博士后工作站引进高层次适用人才为解决人才匮乏问题提供了一个有效渠道。本文通过对企业博士后工作站的意义及存在的问题进行多角度、多层次分析,探索了贵州发展企业博士后工作的对策,提出现阶段应加大博士后工作的宣传力度,完善博士后工作管理,为其创造良好环境和条件,敢于跳出传统模式、因地因人制宜、有所突破和创新,以推动贵州高新技术产业的快速发展和传统产业的升级换代,使人才工作为推进贵州产业结构调整作出贡献。

关键词:欠发达企业博士后对策

[中图分类号]F40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0-7326(2012)05-0030-03

2006年贵州省科技大会上,贵州省委、省政府提出要在高技术产业、矿产资源综合利用等领域遴选并启动实施一批重大科技专项,目前,已相继启动实施了7项国家科技支撑计划、24项省重大科技专项重点项目。2009年《贵州省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积极推进关键技术和共性技术攻关,推动产学研结合,促进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重点支持医药、电子信息、装备制造、新材料和原材料精深加工等重点领域高新技术发展,要实现这些目标就必须要解决一个核心问题,即人才问题。

在这个问题上,贵州省委、省政府提出根据贵州的优势产业,要抓紧培养一批关键领域的领军人物,以培养创新性人才推动各行业技术创新,以自主创新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这些举措对于推动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建设都很重要。可是,目前贵州人才资源总量不足,特别是高学历高层次创新型人才严重短缺,仅有的高学历高层次创新人才多集中在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企业人才严重匮乏。以全省109家国家级和省级企业技术中心所在企业为例,至2008年底,这些企业拥有博士学位的人数不足全省博士学位总人数的10%。可见,专职服务于企业的工程型高学历人才的缺乏是显而易见的,这与建立以企业为主体的创新体系的要求不相称。然而,作为一个欠发达、欠开发省份,在人才竞争白热化的形势下,企业在吸引留住高层次人才方面存在着先天的不足,让大量适合于技术创新的高学历高层次人才为企业“所有”尚有一定难度[1]。可是,“功以才成,业由才广。”重大科技专项的实施需要高端的创新性科技人才和团队支撑。目前,主要通过三个渠道来满足对高端人才的需求,即产学研结合、企业自身培养和企业博士后工作站引进。在现阶段,产学研结合仍然面临如何缝合科技与经济“两张皮”的现实问题,同时还要克服“产学研”在合作过程中的利益分歧;企业自身培养存在周期较长、难于满足交叉学科课题攻关等问题。可是,通过企业博士后工作站引进博士,可发挥其理论知识雄厚的优势及流动性和灵活性的特点,企业可根据自身发展和市场需求及时调整引进人才的结构,结合企业在资金和市场方面的优势,真正实现人才利用效率最大化。因此,发展和扩大企业博士后研究,无疑为解决人才匮乏问题提供了一个有效渠道,对推动重大科技专项的实施,促进高新技术产业的快速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企业博士后工作站的重要意义

为了充分发挥博士后制度在科学技术研究和人才培养、使用、流动等方面的优势,促进产学研的结合,推动高校和科研院所面向企业,加快科技成果的转化,我国于1994年设立了企业博士后工作站[2】。开展企业博士后工作的最大优势在于既可以发挥高校、科研院所人才、科研设备、信息资源的优势,又可以利用企业科技开发经费充足、研究课题与市场经营紧密结合的优势[3],对建立技术创新体系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和深远意义,具体体现在以下几方面:一是工作站充当了企业、教学和科研间的桥梁,通过博士后人员往返于企业和院校(科研院所)之间,加强资源信息交流,从而推动企业与设站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的密切协作。二是博士后不仅可以凭借自己扎实的基础来推动企业关键前瞻性技术攻关,同时,博士后们作为一个流动性的研究群体,也将给企业带来新思想、新观念。三是企业通过组织技术人员与博士后共同开展工作,也可培养出一批高水平人才,如企业为博士后配专职助手和兼职助手多人,通过博士后的传帮带,为公司培养一批后备科研人才。一些博士后人员出站后留在企业工作,更加充实了人才队伍,提高企业的可持续发展能力[4]。四是企业建站一定程度体现了企业的科研技术实力,可以提高企业声誉和知名度。五是企业博士后工作站绝大多数建立在拥有国家级、省级技术中心的企业,博士后工作将有力推动企业技术中心创新能力的建设。

二、企业博士后工作站基本情况

我国自1994年在宝钢设立第一个企业博士后工作站以来,取得了显著的成就,形成了学科专业齐全、部门和地区分布广泛、产学研结合日益紧密的博士后工作体系。目前,全国共设立博士后科研工作站1669个。中国振华电子集团公司于2000年被批准设立贵州首家企业博士后工作站,目前,贵州已设立2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12个企业博士后科研工作站,覆盖了植物保护、电子信息、医药、冶金、机械、化工、材料、电力、煤炭等行业,设站数量在全国位于倒数第4位,仅超过海南、西藏、宁夏和青海,共招收博士后人员20余人。企业博士后工作站的建立,有力地促进了贵州省产学研结合和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建立。比如,贵州瓮福集团公司、中国振华集团、贵州轮胎股份有限公司、贵航集团等企业博士后工作站的设立,通过引入高层次人才,在解决关键技术、扩大交流、带动人才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效果,增加了企业的科研人员与学校及科研院所专家学者的接触,为产学研结合奠定了良好基础,对企业技术创新起到重要作用。

三、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贵州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2004年制定了《关于实施人才强省的决定》,在企业博士后工作方面取得了一些成绩,但由于贵州地处内陆,经济欠发达,使得博士后工作在发展中仍存在一些问题,在认识、宣传、经费投入等方面较为突出,主要表现如下:

(一)认识缺位。一是不能充分认识到企业在自主创新中的主体地位和博士后对企业发展的重要作用,认为科技开发是高校和科研院所的事,企业的项目是联合开发,前期在高校和科研院所,后期是工业化,没有必要引进博士后等高端人才;二是一些企业设站目的性不明确,将工作站的设立仅作为体现企业创新能力和整体实力的一种标志,对设站高度重视,满腔热情,却有形而无实,缺乏招收博士后的积极性,偶尔迫不得已,为了避免摘牌才名义上引进博士,使企业博士后形同虚设;三是有些企业缺乏战略意识,过度追求短期效益,对博士后期望值太高,违背客观规律,忽视科学研究、科技开发的不确定性,希望在短期内就给企业带来明显效益和利润,殊不知许多成果的形成都需要长期的投入和积累,离不开相关方面的密切合作;四是一些企业因自身管理不完善,法律意识不强,制度不健全,主观认为流动的博士后可能会泄露企业的核心技术,损害自身利益,使得企业尽管有引进博士的迫切要求,却不愿建站引进博士后。

(二)信息不对称。目前,制约企业博士后工作站发展的主要原因之一是企业没有合适的应聘者甚至没有应聘者。据调查,一些博士后工作站缺乏博士后人选,或者选拔比例很低,这势必影响企业项目的开展和领导对工作站的重视程度。这存在多方面原因,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在于一些具备良好条件的工作站不注重自身宣传,而博士毕业生大多对设站企业了解较少,一些想从事博士后研究的人,不知道是否有合适的项目和研究方向,导致企业和想做博士后的研究者之间的信息得不到有效的交流。如:网络作为一种重要宣传渠道,有调查显示32.4%博士后通过网络了解到自己所在的企业,然而,省内只有部分工作站在网络上发出招聘信息。

(三)资源整合不够。目前,企业博士后工作站的经费来源单一,绝大部分由企业承担,资金投入不能有效整合配置资源。有关部门在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设立资金资助企业博士后工作站,引导和鼓励企业建立博士后工作站,引进省内外高水平人才共同开发前瞻性技术、行业关键技术,贵阳市等地区也出台一些政策对企业引进的博士后,将根据项目进展资助一定数额的科研经费。这些政策的实施对鼓励企业引进博士开展技术创新取得了明显效果。但是,这种资助力度太小,难以保障博士后科学研究所需充足的研究经费支持和维持高效的工作环境。因此,企业需要整合资源,充分利用博士后的优势,借助产学研结合平台的辐射作用,使博士后工作站效益最大化。

四、对企业博士后工作的对策建议

《博士后工作“十一五”规划》提出到2010年,科研工作站总数比2005年底增长50%左右,国家将大力支持西部等地区博士后事业的发展,在经费资助等方面给予倾斜,鼓励博士到这些地区[5]。贵州省相关部门和企业需要根据人才强省战略,抓住机遇,夯实基础,做好企业博士后工作站建设和管理工作,扩充站点数量,扩大设站规模,创新发展模式,以促进高学历高层次人才向贵州省支柱产业和特色优势产业集聚,发挥企业集聚人才、培养人才、使用人才的主体地位和积极作用。建议主要从以下几方面开展:

(一)建设有效的信息环境。当前企业博士后工作中存在的诸多问题,其根源在于对企业博士后工作社会信任的缺失。因此,当务之急是要增强社会对企业博士后的信任和了解。一是充分开放博士后工作的信息,加强宣传和表彰成绩突出的博士后,为企业博士后准确定位,不断总结和宣传博士后对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重要作用,提高社会各界博士后的认知度;二是创新管理模式,加大企业博士后的招收规模。俗话说,酒香也怕巷子深。首先是企业需要转变观念,采取多渠道主动找人才,而不是等人才,比如通过查阅文献资料、导师介绍等方式寻找与课题相关的博士;三是需要充分发挥导师、网络、报纸以及全国博管会等信息渠道的作用,宣传企业科研现状、招聘信息、博士后的待遇等,让更多的博士了解企业;四是在必要的情况下,由政府做媒介,组织策划一些大型的宣传活动,使外界对贵州省企业博士后工作站有更多的了解。

(二)健全科学考评体系,完善博士后工作管理。一是由于企业博士后实行三重(流动站、工作站和企业)管理制度,已在一定程度上显示出不适应,容易造成管理不善,这不仅不利于系统开展高水平的研发工作,同时可能影响博士后的培养使用质量。这首先需要从制度上不断完善,使得博士后招收和管理规范化和系统化。一是在博士后进站前,增加博士后对企业的了解,在引进、中期和出站考核中,企业应积极做好牵头组织、协调和监督工作;二是企业根据自身发展需要,提出生产实践中面临的起点高且具有一定难度同时又适合博士后专业方向课题和项目,以供博士后选择;三是成立由主要领导亲自抓的博士后工作领导小组,严格执行考评激励机制;四是加强知识产权管理,在博士后进站后,双方签订协议,明确在站期间科技成果的所有权,避免企业技术秘密的泄露。

(三)创造良好环境。有调查表明:博士后之所以选择去企业从事博士后研究,26.5%为了增加实践经验,23.3%是为了企业技术创新,20.6%是为了提高自身科研水平,20.6%是利用企业资源转化自己取得的成果。可见,只要企业具备合适的待遇和科研条件,就可以吸引到优秀的博士到企业从事研究。反之,企业没有梧桐树,自然引不来金凤凰。只有解决好工作、科研条件、待遇等方面的问题,研究工作才能真正开展起来。相关部门可以通过整合资源,建立专项资金,加大资金投入力度,在保持国家投资主导作用、牵引作用和利益平衡作用的同时,促进博士后日常研究经费来源的多元化,逐步形成多渠道、多层次筹集资金支持博士后发展的格局,开创多模式培养企业博士后的新天地【2】,创造条件,鼓励和支持有条件的企业建立博士后工作站,吸引一批优秀人才,围绕支柱产业和特色优势产业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增强企业在技术创新中的主体地位。

(四)创新发展模式。设立博士后工作站的企业多数是经济实力雄厚、有能力培育后续技术储备的大型企业,对于占企业总数超过99%的中小企业而言,却没有能力提供优厚待遇“养”一批博士,却又急需智力支持,处于“望才兴叹”的状态。针对这种情况,相关部门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跳出传统模式,探索切实有效的渠道。一种方式是由政府牵头,提供资金,依托企业集团博士后工作站,吸引博士后人才资源集中起来为中小企业集群服务,实现“不求所有,但求所用”,推动人才资源的共享,其他有些省市在这方面已取得成功的经验[6];另一种方式是依托贵阳高新技术开发区等集中设立综合性服务的博士后科研工作站,搭建省内外高等学校、科研院所与当地企业沟通平台,发挥其辐射和带动作用,帮助解决企业存在的关键技术难题,逐步将其培育成为推动当地企业科技进步的服务站。

总之,在贵州现有的客观条件下,通过博士后研究的形式,充分利用博士后人员的流动性、灵活性等特点,来促进企业的重大关键前瞻技术攻关和推动重大科技专项的实施,无疑是较为经济和现实可行的选择。但是需要在认识和措施上有所创新和突破,充分认识、理解培养和引进高学历高层次人才队伍对建立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和实施人才强省的重要作用,使人才工作为推进贵州产业结构调整作出贡献。

作者简介:谢飞(1978—),女,湖南耒阳人,贵州财经大学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企业经济和旅游经济(贵州贵阳,550004)。

参考文献:

[1]王树声.利用博士后制度为西部大开发引进柔性人才[J].中国博士后,2006(2):12-15.

[2]黄飞跃,陈晓玲.发展企业博士后的理性思考[J].高等理科教育,2005(5):37-40.

[3]王任春,赵雪梅.壮大企业博士后人员队伍强化企业博士后管理[J].中国教育研究,2005(5):82-83.

[4]王云鹏,陈谷纲.对完善校企合作招收博士后管理与考核制度的思考[J].中国科技论坛,2004(2)141-144.

[5]国人部发[2006]114号.关于印发《博士后工作“十一五”规划》的通知.2006.10.

[6]呼涛,姜辰蓉.博士后引进新理念:“助智”欠发达地区和中小企业.摘自《新华社信息哈尔滨》.http://www.postdoc-china.com/v_news.php?classid=8&id=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