癫痫后并发帕金森病1例报告

/ 1

癫痫后并发帕金森病1例报告

秦桂华

秦桂华(上海市松江区泗泾医院201601)

【中图分类号】R749.1+7【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5085(2013)21-0360-01

一、病历资料

患者女,88岁,5年前因咳嗽,喘息入院,有高血压病及冠心病史,诊断为肺炎,经抗炎对症治疗后症状好转,住院期间突发右手抽动,继之眼球向右侧强直同向偏斜,同时头和躯干转向一侧,抽搐时间大都5分钟左右,不伴意识障碍,环节后症状体征完全消失,每天发作1~2次,做头颅CT示皮质下动脉硬化性脑病,老年脑改变,脑电图发现癫痫波。诊断为局灶性癫痫,给予德巴金(丙戊酸钠缓释片)500mg/次,2次/日口服,未再出现抽搐发作,出院后减量至500mg/日,未再有抽搐发作。2月前无明显原因渐出现双手震颤,玩麻将时无法抓牌(平素每日下午打麻将为娱乐几十年),伴肢体渐僵硬,行动迟缓,查体:Bp:130/70,mmHg,神志清,语言流利,面具脸,双手呈粗大震颤,静止或紧张时加重,肌张力增高,腱反射活跃,病例反射未引出,感觉无异常,余(一)。血常规、尿常规、大便常规正常。肝肾功能、电解质及甲状腺功能正常。超声心动图:主动脉增宽,左室舒张功能减退,左室收缩功能正常。心电图:ST-T改变。诊断“帕金森病”,予以“多巴丝肼片1.5片/日,分3次服,早、午及睡前各半片,服药3天后双手震颤消失,较以前活动自如,嘱病人继续服上述量的多巴丝肼维持治疗,同时将原来一直服用的抗癫痫药德巴金减量为500mg/日口服维持,随访2个月无再发抽搐或震颤。

二、讨论

局灶性癫痫为大脑皮层局部病灶引起的局限在某部位的发作。从临床和EEG表现均提示神经细胞的病理放电至少在开始时限于局部的大脑皮质或其有关联的皮质下核。意识通常保持清醒,可发展成为大发作。因局灶的部位不同可分为以下几种:分为感觉性发作、运动性发作、植物神经发作,本文报告的病例属于运动性发作,此型局限于一侧肢体抽动,有时强直性转化为阵挛性,大多见于口角、眼睑、手指、足趾。抽搐时间大都短暂,不伴意识障碍,偶然持续数小时,甚至数日(部分性癫痫持续状态)。发作可扩展为大发作或一侧肢体或整个半身。旋转性发作,常见眼球向一侧强直同向偏斜,同时头和躯干转向一侧,少数可造成向一侧转圈。姿态性发作表现头眼旋转伴同侧上肢外展、屈曲,同侧下肢、对侧上肢僵直。语言性发作,患者发出单调的语言或重复发作前的字句(癫痫性重复语言)。也有出现笑声样的发作(发笑性癫痫)。失语性发作者,表现不同程度、不同类型失语。运动抑制性发作的患者,可在病灶对侧产生暂时性的肢体瘫痪。

帕金森病的确切病因至今未明。遗传因素、环境因素、年龄老化、氧化应激等均可能参与PD多巴胺能神经元的变性死亡过程。本病突出的病理改变是中脑黑质多巴胺(dopamine,DA)能神经元的变性死亡、纹状体DA含量显著性减少以及黑质残存神经元胞质内出现嗜酸性包涵体,即路易小体(Lewybody)。纹状体多巴胺含量显著下降与帕金森病运动症状的出现密切相关。首发症状通常是一侧肢体的震颤或活动笨拙,进而累及对侧肢体。临床上主要表现为静止性震颤、运动迟缓、肌强直和姿势步态障碍。面部表情动作减少,瞬目减少称为面具脸。帕金森病的诊断主要依靠病史、临床症状及体征。根据隐袭起病、逐渐进展的特点,单侧受累进而发展至对侧,表现为静止性震颤和行动迟缓,排除非典型帕金森病样症状即可作出临床诊断。对左旋多巴制剂治疗有效则更加支持诊断。常规血、脑脊液检查多无异常。头CT、MRI也无特征性改变。嗅觉检查多可发现PD患者存在嗅觉减退。药物治疗是帕金森病最主要的治疗手段。左旋多巴制剂仍是最有效的药物。

癫痫或帕金森病例并不少见,但两种疾病发生在同病例上却很未见过,本文报告的病例为高龄老年癫痫后并发了帕金森病,实属罕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