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说教学中导语的设计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2-12-22
/ 2

浅谈小说教学中导语的设计

叶翠云

浙江松阳三中集团学校叶翠云

在文学艺术中,小说的美学价值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它往往故事情节曲折跌宕、人物形象具体生动、环境描写多姿多彩。在初中的语文教学中,小说这种文学样式越来越以其独特的魅力受到学生的喜爱;阅读小说往往能激发他们的阅读兴趣,提高他们感知生活和领悟生活的能力,从而提高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和写作水平。

语文课堂教学是一门艺术,而课堂导语更是艺术中的艺术,每一节课开场白的好坏关系到是否能充分利用课堂每一分钟,直接影响到课堂的教学效率。魏书生老师说:“好的导入像磁铁,一下子把学生的注意力聚拢起来,好的导入又是思想的电光石火,能给学生以启迪,催人奋进。”

那么,怎样才能让导入设计精彩起来呢?我们应把握小说体裁的特点,选择适合小说教学的导入方式:

一、以趣激趣,引人入胜

1.讲故事,增学趣。

故事本身情节曲折,跌宕起伏,深受青少年学生的喜爱。用讲故事的方法导入课文,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且有利于启发学生的思维和想象力。对于那些故事性强或有典故可引的小说,教师可以先讲述课文中的一些情节或与作者、作品有关的故事,然后引入本课。

《范进中举》选自清朝讽刺小说集《儒林外史》。作者吴敬梓运用夸张的手法和细节描写塑造了许多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严监生就是其中一个典型的形象,他伸出的两个指头成了文学史上吝啬鬼的的典范。上课前,我这样给学生讲:“有一个人,人们说他是吝啬鬼,可他却没说一句关于吝啬的话,他是谁呢,老师给你们讲讲……”讲完后,问一句:“严监生是怎样的人,大家想必都知道了,那作者是用什么方法来表现这个人物形象的呢?”学生自然得出是作者的夸张手法和细节描写。“那么今天我们见识一下这位文学大师带给我们的震撼,《范进中举》中的范进又是怎样的一个形象呢,作者的夸张和细节描写又能给我们带来怎样的感受呢?”。

上课开始的几分钟,故事能让学生很快地静下心来,沉浸到有序的课堂氛围中,被这堂课的内容所吸引,使师生间的知识传递融入到和谐的情感交流中,还能使课内和课外紧密结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猜人物,激兴趣。

小说的三要素,是小说教学的主要内容。鲜明生动的人物形象是小说中最大的亮点。老师可用猜主要人物的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如在教学《孤独之旅》时,我是这样开头的:“他,本是油麻地第一富裕人家的孩子,第一个拥有自行车,第一个拥有皮带,总是穿着干净整齐的衣服,一直担任班长,他是谁,他后来的命运又有什么变故?”在老师声情并茂的讲述中,学生们已七嘴八舌地喊了出来。

对于教材中具有形象鲜明的典型人物的课文,教师可以先点出作品中的典型人物,再通过与人物有关的问题的设问,给学生造成悬念。这样既能自然地引出课文,又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促使学生急于从课文中找出问题的答案。

3.设悬念,引思趣。

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学贵知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疑者觉悟之机也,一番觉悟,一番长进。”心理学认为:思维过程通常是从需要应付某种困难,解决某个问题开始,概括地说,思维总是从某个问题开始。根据这个原理,新课的导入,我有意识地设置一些既体现教学重点又饶有趣味的问题,诱发学生学习的欲望,创设逐疑探秘的情境,激发学生的思维。借鉴说书人“且听下回分解”的奥妙术,其奥妙就在于讲到最扣人心弦的时候,有意避而不讲,吸引听众非听完不能满足心愿这个要害处。说穿了,就是善于设置悬念,紧紧吸引听者的注意力。这种技巧运用于新课的导入之中,以悬念作为挑逗学生好奇心的触发点,也会使学生产生一种强烈欲望,而一经造成这种欲望,就非要扒根究底,弄个水落石出不可。

二、艺术相伴,声情并茂

1.创情境,鼓激情。

对于有着生动细节描写的小说,通过朗读,读出作品的情、读出作品的趣,也会产生强烈的熏陶感染力量。“以情动人”“以趣感人”,去激发学生的情绪,去鼓动学生的激情,使之感受到课文内容的生动形象,感受到学习课文是一种美的享受,从而怀着浓厚的兴趣进入学习状态。在朗读手段上,最好是由教师示范,因为教师范读,出现在学生面前的是活生生的形象,除了语言刺激外,还有神情、动作等的影响,刺激情感要直观强烈些,必要的时候还需要表情教读,直接感染,培养情绪。如鲁迅的小说《社戏》中“月下归航”那一部分,老师在课前绘声绘色地朗读,学生沉浸在美丽的景色、诗意的氛围中,怎能不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呢?

2.聊家常,显真情。

教师用生动的语言,对学生周围的人或事进行直接描绘,唤起学生的感情共鸣,使学生产生一种求知的急切感。

出示背景音乐:“同学们,面对着小山一样的作业,面对着父母天天的唠叨,面对着同学之间的竞争,面对着老师的期望,你想对父母、教师、同学说说自己的心声吗?”这是我在教学小说《心声》中的导入。学生们畅所欲言后,再来倾听李京京的委屈和期望,同学们容易产生共鸣,显露真情。

3.借艺术,染气氛。

所谓的借艺术导入,就是借助音乐歌曲、影视图像等艺术手段,引导学生进入课文的导入方法。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图文声像并茂、动静快慢结合、形象生动直观,是学生喜好的一种方式。和谐动感的音乐、画面唯美的视频,流行动听的歌曲,让学生能够真正走进作品中,去领略作者所创造出来的艺术境界,获得事理的审美愉悦。

三、知识并重,新旧巧渡

1.温旧故,引新知。

孔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运用于讲读教学之中,这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把它运用于新课导入的时候,只需联系已学的旧知识作比较提醒,提醒学生带着旧知识去学习新知识,再通过自己比较,体会而摸索出带普遍性的知识规律。

如:《社戏》中学习了一波三折,跌宕起伏的故事情节,在学习《我的叔叔于勒》时,我们就可以这样导入“鲁迅先生在《社戏》中塑造的‘迅哥儿’想看社戏好事多磨,莫泊桑的小说《我的叔叔于勒》中菲利普一家盼望于勒归来也是跌宕起伏,我们一起来见识一下吧!”

2.用标题,点热情。

课文的标题,往往与内容有着紧密联系,它有时是理解文章的突破口,有时是文章内容的浓缩。在导入环节中,也可依据情况,从标题中寻找新颖生动的方式。学习小说《智取生辰纲》,教师出示课题,问“谁能在课题前加个人物?”学生齐声回答“吴用”。再问“本文出现的主要人物是谁?”“杨志”“智取生辰纲的是吴用,作者为什么用大量的笔墨描写杨志呢?”学生的学习热情马上被点燃,接下去的学习环节就水到渠成了。

3.对对子,明思路。

对联字数相等,句式对称,内容相关或相反,是中华民族文化艺苑中的一朵奇葩,巧妙地将这一语言艺术引进课堂,能给有限的课堂带来无限的生机,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是《智取生辰纲》,也可这样导入。出示补充后的下联“吴用智取生辰纲”,问“生辰纲是谁送的,谁能给他补出上联?”学生很快能对出“杨志押送金银担”,小说的内容一目了然,学习思路明确,学习起来就得心应手了。

小说的导入方式还有很多,我们说“教学有法,而无定法”。只要在导入过程中,做到科学性和艺术性,规范性和灵活性的统一,就能吸引学生的注意,激发他们的兴趣,诱发他们的感情,为课堂教学找到一个良好的开端。

魏书生说过:“一件事有一百种做法。”让我们共同努力,使导入这朵瑰丽的鲜花在语文教学园地上怒放,让它成为每一堂语文课最精彩的亮相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