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经功能重建治疗仪结合早期功能锻炼对脑血管病人的疗效观察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6-08-18
/ 2

神经功能重建治疗仪结合早期功能锻炼对脑血管病人的疗效观察

赵月梅关敏

赵月梅关敏

(太原市万柏林区中心医院山西太原030024)

【摘要】神经功能重建治疗仪治疗时间每日一次,每次20分钟,早期功能锻炼每日一次,每次30分钟。神经功能重建治疗仪最大优势是帮助加强或建立患者随意控制瘫痪的肢体,或随意地控制已破坏的肌肉的残余功能。早期康复功能锻炼就是早期、科学、合理的功能锻炼能提高中枢神经系统的可塑性,促使神经末梢突触再生,能使偏瘫患者的康复率和生活质量均有明显的提高,使脑血管偏瘫患者真正的早日康复。采用修订的Barthel指数法(ModifiedBarthelIndex,MBI)进行评定比较。两组出院时Barthel指数与运动系统并发症比较(例)两组患者出院时Barthel指数评定结果见表。一些运动系统并发症,实验组为3例,对照组为14例,显著高于实验组。

【关键词】神经功能重建治疗仪;功能锻炼;脑血管病;疗效

【中图分类号】R49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1752(2016)24-0230-02

脑血管病是我国常见病、多发病,脑血管病后引发的偏瘫严重影响了患者的生活自理能力和生存质量[1],其致残率高达70%~80%。近年来早期康复的理念扭转了以往重治疗、轻康复,只注重抢救患者生命、忽略功能恢复,以及认为康复是后期的工作、可有可无的错误观念。大量临床实践证明,早期、科学、合理的康复锻炼能提高中枢神经系统的可塑性,可较好地挖掘损伤的修复潜力,促使神经末梢突触再生,据观察,早期进行康复锻炼加理疗治疗,恢复性突触比反应性突触再生更为明显。近年来,随着脑血管病早期的功能锻炼及各种仪器被广泛应用于临床,神经功能重建治疗仪也陆续进入临床使用。神经功能重建治疗仪最大优势是帮助加强或建立患者随意控制瘫痪的肢体,或随意地控制已破坏的肌肉的残余功能。偏瘫病人通过积极的康复治疗不仅能恢复功能,而且在脑的相应部位也发生相应的形态结构性改变。神经内科自2010年对脑血管病人开展神经功能重建治疗系统结合早期康复治疗,促进了偏瘫病人肢体功能早日康复,减少残疾,帮助患者提高生活自理能力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我科2010年10月至2013年12月的患者90例,随即分为2组,即对照组与实验组,其中对照组45例,实验组45例,实验组男性26例,女性19例,年龄52~79岁,平均年龄65.54岁。对照组男性23例,女性22例,年龄49~77岁,平均年龄63.33岁。神经功能重建治疗仪治疗时间每日一次,每次20分钟,早期功能锻炼每日一次,每次30分钟。两组资料经统计学分析有可比性(P>0.05)。

1.2纳入标准

所选病人均符合WHO诊断标准:(1)经头颅或MRI检查,确诊为初次发病。(2)患者意识清楚,生命体征稳定。(3)有不同程度的肢体功能障碍,肌力0~IV级。(4)病变部位、年龄、性别、损伤程度大致接近的急性期患者。

1.3方法

对照组采用传统的药物、针灸等治疗,实验组患者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增加神经功能重建治疗仪及早期功能锻炼进行治疗。

1.3.1神经功能重建治疗仪:

仪器采用深圳市科瑞康实业有限公司销售的AM-1000A神经功能重建治疗仪进行治疗。AM-1000A神经功能重建治疗仪采用电子反馈和生物反馈治疗原理,对患有运动功能障碍的患者进行康复性治疗。患者治疗时取平卧位,操作前清洁并干燥患者治疗部位的皮肤,根据不同的治疗要求将电极片放置在不同的部位。采用单通道治疗时,用一条导连线将黑色电极、白色电极与电极片连接好贴在肌肉上,绿色电极贴在黑色、白色两电极之间。若采用双通道治疗时,使用两条导连线并将导连线电极与电极片连接贴在肌腱侧,根据不同的治疗方案选择不同的电极片的贴放位置,每个病人使用一副电极片,每副电极片使用3~5次,治疗时让病人注意力集中。治疗仪的频率为15~25HZ,每次治疗时间一般为20分钟,每次努力的时间小于休息的时间,每日两次。电流的刺激量应依据患者的耐受程度及全身情况而定,一般下肢比上肢电流强度大一些。治疗过程中,告知患者集中精力,尽量活动患肢,仪器可以测到并在屏幕上显示肌肉收缩的电信号,自动调节阈值后输出一次电刺激,协助患肢肌肉达到一次有效的收缩。在刺激过程中,可将刺激频率及重建强度视病人耐受情况做适当调整。

1.3.2肢体功能锻炼

(1)良肢位的摆放:良肢位的摆放和必要的支具是对失去控制能力的肢体进行保护,是患者康复的基础和取得理想疗效的重要保证。早期功能锻炼一般在病情平稳(发病后2~3天)开始。仰卧位时,枕头高度要适当,胸椎不得出现屈曲,患侧肩关节下方垫起,保护肩关节,防止肩关节半脱位。上肢肘关节伸展,腕关节背伸,掌心向上,手指伸展。患侧臀部下方垫起,使患侧骨盆和髋向前突,防止骨盆后倾和髋关节外展、外旋。患侧大腿外下侧放置垫物以防下肢外旋。膝关节稍垫起使微屈并向内,防止膝反张。踝关节呈90°,将足底垫一用物使足尖向上,防止足下垂。仰卧位会因受到紧张性颈反射和紧张性迷路反射的影响而出现姿势异常。另外骶部、足跟外侧、等处容易出现压疮,因此要尽量减少仰卧的时间;患侧在下方的侧卧位时,头及颈椎上部屈曲,下颚内收。患侧上肢向前方伸出,肩关节屈曲,角度要小于90度,肩胛骨内侧缘和胸廓的平面与床接触,防止肩关节因受压而产生疼痛。肘关节伸展,腕关节背伸,手指伸展,掌面朝上,患侧下肢伸展,膝微屈,健侧下肢髋关节、膝关节屈曲,下面垫一个垫子,背部挤放一个枕头,躯干可依靠其上,取放松体位;患侧在上方的侧卧位时,患侧上肢尽量前伸。手放在垫子上,维持拇指外展、四指伸展位。患侧上肢向前方伸出,肩关节屈曲约90度,下面支一个垫子,健侧上肢可以自由摆放,健侧下肢髋、膝关节屈曲,下面垫一个垫子,健肢下肢髋关节伸展,膝关节轻度屈曲,背后挤放一个枕头,使躯干成放松状态。遵医嘱定时翻身,体位每2小时变换1次,必要时一小时一次。

(2)偏瘫患肢的被动运动:偏瘫患肢按摩时要轻柔、缓慢、有节律地进行,对肌张力高的肌群(如上肢屈肌)采用安抚性的按摩,使其放松;而对肌张力低者如上肢伸肌,则给予按摩和揉捏。病人不能主动活动者给予做患肢关节的被动运动,每日两次,直至主动运动恢复。活动顺序幅度从小到大,由大关节到小关节,应循序渐进,要多做与挛缩倾向相反的活动,特别是肩外展、外旋、前臂旋后、踝背伸及指关节的伸展活动。

(3)日常生活能力训练

护士指导患者进行对指、拨算珠、洗脸、刷牙、进食、梳头等训练,指导患者尽量使用患侧肢体以提高患者日常生活自理能力。

2.结果

采用修订的Barthel指数法(ModifiedBarthelIndex,MBI)进行评定比较。Barthel指数总分为100分,得分越高,表示独立性越强,依赖性越小。60分以上提示被检查者生活基本自理;60~40分者为中度残疾,生活需要帮助;40~20分者为重度残疾,生活需要很大帮助;20分以下者为完全残疾,生活完全需要帮助。Barthel指数40分以上者康复治疗的效益最大。评定项目分为:进食、修饰、穿衣、大便、小便、上厕所、床椅转移等,共10项内容。具体见表:

两组出院时Barthel指数与运动系统并发症比较(例)

组别例数Barthel指数运动系统并发症

实验组4565.53

对照组4530.114

两组患者出院时Barthel指数评定结果见表。实验组>60分者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P<0.01),说明神经功能重建治疗仪结合早期功能锻炼能显著提高脑卒中偏瘫患者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一些运动系统并发症,实验组为3例,对照组为14例,显著高于实验组。

3.讨论

有研究提示:中枢神经系统受损后,在一定过程中和一定范围内存在神经系统的可塑性和功能重组[2]。脑血管病遗留的肢体运动障碍严重影响了患者的日常生活和就业能力,给社会造成了严重的负担。AM-1000A是一个利用生物反馈技术引导病人认知再学习运动、运动再学习疗法为理论基础,唤醒和增强患者想要运动的意志过程,将自发的脑肌电信号和外来的神经肌肉电刺激信号巧妙地结合起来,形成一个刺激器来自靶细胞的主动闭环刺激通路,是现代康复医学主动参与模式的治疗典范。早期康复功能锻炼就是早期、科学、合理的功能锻炼能提高中枢神经系统的可塑性,促使神经末梢突触再生,能使偏瘫患者的康复率和生活质量均有明显的提高,使脑血管偏瘫患者真正的早日康复。早期康复护理与神经功能重建治疗仪结合起来,是帮助脑血管偏瘫患者树立信心、积极主动地参与功能训练,促进神经功能的代偿和恢复,最大限度地减少损害和并发症[3]。使偏瘫患者肢体功能最大程度的恢复,使偏瘫患者的康复率显著提高,康复时间缩短,使病人尽早的回归家庭与社会,提高了病人的生存质量,最大限度地减少了并发症的发生。

【参考文献】

[1]金凤然.脑血管病偏瘫患者的早期康复护理观察[J].中华现代护理学杂志,2007,4(21);1929.

[2]万利华.脑病变患者康复的研究及护理进展[J].中华护理杂志,2000,5(3):117-118.

[3]缪鸿石.康复医学理论与实践[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0,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