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中德文化差异性对翻译的影响——以含有动物和颜色用语的译语为例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9-05-15
/ 3

浅析中德文化差异性对翻译的影响——以含有动物和颜色用语的译语为例

王章怡

(西安外国语大学德语学院,陕西西安710128)

摘要:语言是文化的外壳,文化是语言的积淀。翻译过程中的语言沉淀着民族文化,因此翻译不仅是语言符号的转换,也是文化间的相互碰撞。本篇论文借由分析含有动物和颜色词语在德汉互译中因文化差异所展现的语言差异,以期树立应用不同翻译策略意识。

关键词:文化;语言;翻译;动物;颜色

一.引言

文化是孕育语言的土壤,语言中包裹文化,了解德汉语言的文化内涵是做好德汉互译的前提。

二.译语中的文化差异

1.含动物用语的译语差异

由于动物在中德文化中内涵不尽相同,因而在语言表达上也有所差异。

1.1鼠(Maus)

鼠在汉语里常含贬义,如“老鼠过街,人人喊打﹑鼠目寸光”等,而在德语中却有完全不同的感情色彩。Maus在德语里除了“老鼠”外还有“妞妞,丫头”等含义,用于对小女孩的爱称,如„einesüßeMaus“译为“可爱的小囡囡”;又如“木已成舟”的德译语„DabeißtdieMauskeinenFadenab.“直译为“老鼠连根线也咬不动”;汉语“山中无老虎,猴子称大王”的德译语为„WenndieKatzeausdemHausist,tanzendieMaüse.“,直译为“猫儿不在家,群鼠来起舞”。汉德文化背景的差异造就了语言上的差异,虽殊途同归但翻译时须注意各自的文化对象。

1.2牛(Kuh/Rind)

农业在中国社会居于要位,而牛为农业之本,因此人们对牛怀有喜爱和尊敬的情感。汉语中常把那些勤勤恳恳、任劳任怨的人比作“老黄牛”;再者成语“老牛舐犊”用牛爱其犊常用舌舔比喻爱子情深,所以含有“牛”的词一般多为褒义。而德语中常用奶牛„Kuh“表财富,如„EinMantelundeineKuh,decktvielArmut.“译为“一件大衣,一头奶牛,贫困不再愁”。汉语里“对牛弹琴”表示对某事一窍不通,德语为„ErverstehtsovielvonderSachewiedieKuhvomSonntag.“说明“牛”在中德双语中都有愚蠢、反应迟钝之意,因而„blödeKuh“有“愚蠢”之意。

1.3龙(Drache)

龙在中国文化里代表“权力、吉祥”,古代帝王被称为“真龙天子”。汉语中与龙相关的表达多为褒义,如“龙腾虎跃,龙马精神”;而“望子成龙”尤指父母心愿,即望孩子有所成就。但龙在西方《圣经》里是“魔鬼”和“撒旦”,是邪恶和暴力的象征,与中国文化天壤之别。因此德语中常用龙形容恶毒的妇女,它在德国人心中是泼妇、母老虎的化身。如„IchhabeeinenDrachenzuHause.“译为“我家有一泼妇”;„SieisteinDrache“译为“她就是一只母老虎”。所以德语里就不会有“望子成龙”这一表达。同样,当德国人听到中国人自称“龙的传人”时不仅难以理解,甚至大为惊讶。因此将“龙”译为德文时需作说明,如用„derchinesischeDrache“来区分西方的„Drache“且需加注解,避免生误解。

1.4狗(Hund)

“狗”在中德用语里的意义比较一致,都带有低贱或卑鄙的含义,如汉语里“狗仗人势、鸡鸣狗盗”等贬义词。同样德语中也有许多用狗表达可怜、低贱、狡猾的用语,如„wieeinHundleben“译为“丧家之犬”;„einarmerHund“译作“可怜虫”;„jemandenwieeinenHundbehandeln“即鄙视某人;„EinbissigerHundzeigtdieZähnenicht.“—咬人的狗不露牙。上述几例的德汉表达类似,说明相近的文化内涵表达相似。

1.5猪(Schwein)

因猪生性懒惰,有“好吃懒做”之意,所以汉语中有关猪的用语多带贬义,如“猪狗不如,猪朋狗友”。而在德语中猪则象征好运,如口语中最常用的表达„DuhastSchweingehabt.“直译为“你得到了一头猪”,意译为“你走运了”,与汉语表达截然不同;又如德语中有„einarmesSchwein“直译为“一头可怜的猪”意译为“可怜的家伙”表同情,而猪在汉语中就无此义。

2.含颜色用语的译语差异

中德语言中同一颜色的内涵各不相同,在语言表达上便会出现差异因而也会对翻译产生影响。

2.1蓝色(Blau)

蓝色在中国文化中有理智、广阔之意。“蓝领”指从事体力劳动的工人,此称呼源于工人身穿蓝色工作服,德语则意译为„Arbeiter“。„Blau“在德语中具有非常丰富的含义。它可表“尊贵”,因为明亮闪光的蓝色是贵族专用色,最为漂亮的蓝色被称为“帝王之蓝”,中世纪的德国皇帝用深蓝色的华袍彰显至高无上的皇权。而在中国古代,黄色才是皇家的御用色。德语中用„blauesBlut“形容贵族,因贵族生活优渥,不需外出劳动所以皮肤白皙,以至可见皮肤下青蓝色的血管,“蓝色贵族”便由此得名。在德意志文学中„blaueBlume“译为“蓝色花”象征浪漫主义精神,代表一切无限事物和神秘世界。德语里的„Blau“还有一些独特含义。如„blaumachen“为“旷工、旷课”,这是因西方斋节中的礼拜一会在教堂挂起蓝色布条作装饰并规定人们在这一天不得工作因此也就有„blauerMontag“的说法即“翘班星期一”。而蓝色在德语中的不吉利含义主要源于十九世纪普鲁士王朝内阁文书的颜色—蓝色。倘若谁收到„blaueBrife“则说明将被“留级”或“解聘”。汉语中的“嘴唇冻得发紫”形容冷,德语也有类似表达,但用“蓝色”即„vorKälteblaueLippenbekommen“。

2.2.红色(Rot)

红色在中国文化中象征喜庆、吉祥,如“红双喜”指婚礼时贴在门窗上的“喜”字;“开门红”意为“一开始就取得好成绩”;同时它也代表健康、朝气如“满面红光、红彤彤”等;红色也可用来表达某些情感,如“脸红”意为“难为情”,“眼红”意为“忌妒”;红色在中德国文化里的某些语境下中有相似含义譬如“红彤彤的天空”可直译为„roterHimmel“;“红润的脸颊”即„roteWange“;“红光满面”译为„rotbackig“;“红葡萄酒”-„roterWein“;„rotwerden“也表示“难为情”。汉语中红色也代表“吉利”,如“红包、红利”。而德国文化里也有类似含义但表达时却不出现„rot“一词,如德语用„Bonus“表示“红利”。此外,红色在西方政治中含贬义如„Roten“指政治上的左派;经济术语„RoteZahlen“意译为赤字,而非“红色数字”。

2.3绿色(Grün)

绿色在中国文化中代表生命力,德国文学家歌德也曾在《浮士德》中说过„GründesLebensistgoldnerBaum“(生活的金树常青);它有万物复苏的含义,譬如诗句“春风又绿江南岸”、“春来江水绿如蓝”。德语中„insGrünefahren“译为踏青;„DieGrüne“译为绿党,其宗旨为环保,因而以“绿色”命名,因此内涵相近则表达相似;再者绿色有“准许行动”之意,中德文化在此也是共通的,如汉语里的“绿灯”德语为„diegrüneAmpel“。绿色在汉语中有“青涩,不成熟”的含义,同样„grün“也有“没经验”之意,例如„amgrünenTischentscheiden“译为“不切实际”。但在德语俗语中„grün“多带贬义,如„grünvorNeid“译为“眼红”,德语中用“绿”来形容嫉妒而汉语中用“红”。汉语里形容人生气有“气得脸发青”,而德语为„sichgrünundblauärgern“,并无“青”字,却用了“绿和蓝”,以上两处即为文化差异带来的语言差异。

2.4黑色(Schwarz)

黑色在中国文化中具有多重含义。首先“黑者北方也”,古人认为黑色代表北方、冬天,象征悲凉、萧瑟;再者黑色和铁的颜色相似,也代表铁面无私。在京剧中,画黑色脸谱的人代表刚正不阿如“黑脸包公”;远古时代人们惧怕黑暗,所以黑色也象征恐惧和神秘;黑色在中国也代表尊贵和庄严,在高级严肃的场合,男子着黑色西装,女子着黑色礼服。而在葬礼和祭奠时,穿黑衣带黑纱以示肃穆;“黑”在汉语也有“秘密、非法”的含义,如“黑市”、“黑钱”。德语里也含此意,如„derschwarzeMarkt“黑市,„Schwarzhandel“黑市交易;再者德语中“黑色”有“不吉利”之意,如„derschwarzeTag“译为“倒霉的日子”;德语也会用„schwarz“表达“悲观”,如„schwarzindieZukunftsehen“;而“红茶”译为„schwarzerTee“,因古代茶叶从中国出口时已发酵颜色变深,所以外国人误以为是“黑色”。汉语里用“中正红心”表示击中目标,而德译语为„insschwarztreffen“,因德文化里“黑色”表靶心,因而不能将“红”直译为„rot“。

2.5白色(Weiß)

“白”在现代汉语中的含义既有褒义也带贬义。最初用“白”描述雪、霜、玉等,意为洁白无瑕。德语中也有„schneeweiß“译为“白雪皑皑”;“白色”引申为“纯洁清白”,如“白璧无瑕”,但德语„unschuld“即“清白无辜”就无“白色”一词;再者“白色”也用来形容时间,如“青天白日”意为白天,而德语中用„hellicht“光亮来表示即„amhellichtenTag“同样无“白”字;再者“白色”也有“证据确凿”之义,如成语“白纸黑字”译为德语„schwarzaufweiß“;“白色”在汉语中也有“丧事”之义,如“红白喜事”中的“白”指丧事,而德语中用„Begräbnis“表达;汉语里“白白地”意为“徒劳”,而德语中也不会用„weiß“来表达,而用副词„vergebens“。上述几点是文化差异在语言中的体现,翻译时需考量文化因素。

三.中德文化差异性下的翻译策略选择

通过分析中德文化中动物和颜色词语的内涵,说明文化对语言的影响。因此,译者在翻译时须了解语言在不同语境里的文化内涵,采用适当的翻译方法。当源语与译语文化因素基本一致时,可采用直译的异化策略即对等直译法、借用法、套用法等力求在内容和形式上达到意义和功能上的等值;若源语与译语文化不对等时,可采用意译的归化策略,用译语的习惯表达再现源语。对于文化内涵差异较大的词,须在查阅、理解文化内涵的基础上做进一步释译,必要时须添加注解,补充文化背景。

四.结语

综上所述,含有动物和颜色用语所蕴含的文化差异对汉德互译产生一定影响,译者需查阅分析隐含在语言内易于发引语义冲突的文化因素,从而避免误解;要根据具体语篇,特定语境理解文化内涵,在不违背译语表达习惯的基础上再现源语内容以此实现畅通交流、互信互鉴的翻译目的。

参考文献

[1]叶本度主编.LangenscheidtsGroßwörterbuchDeutschalsFremdsprache(Deutsch-Chinesisch)郎氏德汉双解词典.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0.

[2]徐震民.DasLexikonderDeutschenSprichwörterDeutsch-Chineische德语谚语词典(德汉对照).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4.

[3]陈忱,朱建华.中德熟语中动物象征意义的比较.德国研究,2004.

[4]王恩科,李昕,奉霞.文化视角与翻译实践.北京:国防工业出版社,2007.

[5]骆峰.汉语色彩词的文化审视.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4.

[6]贾慧蝶.德语成语典故词典.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1998.

[7]刘丽艳.中西方文化视角下的颜色词汇文化内涵[J].2008.

[8]林红颖.中西方动物词汇文化内涵的异同[J].2012.

作者简介:王章怡(1991.07-),女,扶风县人,现就读于西安外国语大学德语学院2016级德语语言文学专业。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翻译与翻译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