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阳科普公园景观改造项目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6-09-19
/ 1

沈阳科普公园景观改造项目研究

姜航

沈阳市园林规划设计院辽宁沈阳110000

一、项目概况:

1、地理区位:位于浑河以北,金廊商圈的龙眼位置,西邻青年路,东邻五爱街,与沈阳市规划局南北相对。

2、场地概况:沈阳科普公园总占地面积242公顷,场地有科学宫、天穹影院、青少年活动中心、市图书馆、规划馆等建筑,园内绿树成荫,山体起伏,景观面积约150公顷,是市民活动的重要场所。目前,该公园是全国最大的科普公园。

由于年久失修,建筑空间与园林空间布局混乱,景观和功能性差.

二、场地分析:

1、空间布局

科普公园的空间主要有建筑空间与园林空间组成,由于陆续建造的建筑占去了原有公园的园林空间,使得现有科普公园的空间布局呈不完整的状态。建筑空间与园林空间混杂且衔接无章法。但从分布上,基本上可以看出,建筑集中于场地南侧,而北侧的山林、水体等景观相对保持完整。

2、植被

场地内现有植被长势良好,山体北坡有大面积密植的常绿树,南坡种植有落叶去乔木及少量灌木,但群落效果不佳。围绕原有下沉广场,场地南侧,及东入口,片植大乔木,形成多块零散的林下空间。

3、水体地形

场地北部山体保存完整,前坡较陡,与场地过度较为生硬,山体的南侧偏东,有一大水面,池底较浅,夏日清凉纯净,但由于沈阳冬期较长,难于维护。

三、设计三、思想与理念:

科普公园的主要改造思路是重新梳理并连接建筑空间与自然环境,使之和谐有序。以公园北侧的山体及林地为园林环境的代表,将得以保留,南侧的建筑外环境将重新整改。由此,通过统一的语素,使场所的布局及风貌发生变化。

四、总体布局

改造后的科普公园将呈现典型的轴线式与自由式相结合的空间布局。

1.轴线式布局——由于建筑成为场地内的主体,因而需强调建筑的轴线及视廊,形成大尺度的视觉通廊及快捷通道。主轴线位于场地的中央,东西延展,通向科学宫。次轴线位于图书馆及青少年活动中心的中央,由西南向东北贯通,形成一条快捷通道。

2.自由式布局——场地北侧保留的山体林地以及重建的活动场地,遵循自由式布局,以散点式的空间及景观序列,通过一条有内在秩序的游线组织在一起。

五、建设原则:

1、以城市公园规划为依据,确保场地空间的布局合理,功能完善,畅通快捷,经济安全。

2、坚持科学态度,贯彻因地制宜、就地取材的原则,做到结构经济合理、技术安全可靠。

1)尊重现状---持续性原则

2)功能优化---人性化原则

3)景观强化---特色性原则

4)环境自然---生态性原则

5)成本控制---经济性原则

六、设计内容:

1、中轴线及中央旱喷广场:

中央主轴线位于场地的中央,东西延展,通向科学宫。总计350米,以特色树列及石材步道构成。总计花岗岩石板面积约6000平米。外围绿化约10000平米。

中央旱喷广场位于中轴线上,偏东的位置,呈椭圆形,总面积3400平米。中央呈下沉式,竖向落差2.5米,四周布有环形台阶。南北方向上设置有快速栈桥,桥下可穿行过人,桥跨度60米。广场中央为音乐旱喷活动场,石材与钢板混铺,面层下铺设管线,总面积约2500平米。

总体土方量约挖方20000方,石材面积约2900平米,钢板面积约600平米,喷口约50个。附属设施,条凳20组,点阵灯光50-80组。

2、市民活动场地及林下空间

中轴线南北两侧穿插着市民活动广场及林下空间,广场上设有南北延伸的快色通道,向南北的绿地渗透,打通整个场地形成骨架与分割线。其中西侧形成林下树阵广场,绿地及大乔木为主,绿化面积约5900平米。东侧为特色休憩空间,呈南北条带状渗透,硬质铺装为主,面积约7400平米。

整体上场硬质为透水砖及石材混铺,以透水砖为主,穿插部分木铺装。总面积约13000平米。

3、北部山体

北部山体现状比较成型,已有的林带已成气候,山体园路不合理,铺装略显简陋,水系景观设施已经年久失修处于作废状态。对于北部山体及其已有的常绿林带,本次改造工程的设计原则是尽量保留,局部山体园路和原有水系管道给予拆除和填埋。

4、现有植被改造

现有植被层次单一,基本呈均匀林带散置,没有下层植被和草皮,没有地形的起伏变化,绿地无序排水,雨雪天对于路面影像较大。按照最新景观设计方案的内容,将原有绿地地块重新划分,背景林带尽量保留,靠近广场和路边的绿地及山体周边绿地按照改造设计图纸重新进行竖向调整,做到错落有致,此起彼伏的移步异景效果,满足多层次、生态美观的复合型种植设计要求,达到零露土面积。苗木选择上多采用适宜本地的冷季型草皮和骨干树种,多选用地方特色的时令花卉,力求使整个园区做到四季有绿,三季开花的现代城市休闲公园。

沈阳科普公园作为一个有历史的公园,承载着一代人对公园的地形、水系、植物的爱恋,通过本次改造方案最大限度保留原始地貌,并使之与新的环境结合,更好的协调建筑、现状植被、人群活动三大问题,满足各类人群活动需求的问题,改造后的科普公园将是容纳市民活动的综合性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