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画之辨——浅析《拉奥孔》中莱辛的美学观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6-08-18
/ 2

诗画之辨——浅析《拉奥孔》中莱辛的美学观

张红艳

陕西师范大学陕西西安710119

【摘要】莱辛的美学思想主要体现在其1766年出版的《拉奥孔》之中。他从拉奥孔这座雕像群所表现出的感情与罗马诗人维吉尔在史诗《伊尼特》中所描绘的拉奥孔的形象谈起,具体探讨了造型艺术和诗的界限及联系。本文从莱辛美学思想、意义与局限性三方面,试探析《拉奥孔》中莱辛的美学观。

【关键词】莱辛拉奥孔诗与画

一、莱辛《拉奥孔》美学思想体现

(一)诗与画的区别

1、媒介、对象与接受方式不同

《拉奥孔》又称为“论画与诗的界限”,被誉为“现实主义美学里程碑”,是美学史上一部重要的历史文献。莱辛在《拉奥孔》一书中指出诗与画都是“自然的模仿”,但是两者之间存在着本质的不同。首先是媒介不同。诗是以在时间中先后连续的语言这种“人为的符号”为媒介;而绘画等造型艺术则是以在空间中并列的线条和颜色等“自然的符号”为媒介。其次是对象不同。诗表现动态的美,画则表现静态的美。诗表现部分或全体在时间中持续的“动作”;而绘画等造型艺术表现部分或全体在空间中并列的“物体”。再次是接受方式不同。诗是通过耳朵接受语言、声音来捕捉具有连续性的动作;而绘画等造型艺术是通过眼睛来感受空间中以色彩、形体传达美感的静止的物体。总的来说,莱辛所指出的诗与画之间的本质区别就是“时间艺术”与“空间艺术”的区别。“时间上的先后承续属于诗人的领域,而空间则属于画家的领域.”

2、“美”与“真”的艺术理想不同

莱辛通过对维吉尔在《伊尼特》中描写的拉奥孔和雕塑《拉奥孔》的比较,在阐明诗画界限及其特殊规律的基础上,提出了诗与画不同的美学原则。诗的最高原则是“真”,其目的在于真实地描写自然和社会现实。诗作为时间艺术,它是动态地展示生活。而不是静态地描写生活;它塑造的形象是诉诸人的想象,而不是诉诸人的视觉。诗人反应的生活具有无限广阔的领域,它的任务便是给人以真实感,突出鲜活的人物个性,真实地表达人物的思想感情,深刻地揭示人类的内心世界。画的最高原则是“美”,因此造型艺术家们就需要塑造美的形象和美的表情,给人以美的享受。莱辛指出:“在古希腊人看来,美是造型艺术的最高法律。”“凡是为造型艺术所能追求的其他东西,如果和美不相容,就须让路给美;如果和美相容,也至少须服从美。”希腊艺术家“在表情上做到什么地步,要以表情能和美与尊严结合到什么程度为准”。这都体现了“美”是绘画创作的最高美学原则,也解释了拉奥孔雕像中自制的神情是如何而来的。所以,莱辛运用“真”和“美”的原则对史诗中拉奥孔和雕像拉奥孔的差异作了比较分析,诗要服从“真”的原则,所以真实地描写拉奥孔被蛇绞住时的哀号,以突出身体和内心的痛苦。而雕像要服从“美”的原则,所以将拉奥孔的哀号浅化为叹息。

(二)诗与画的联系

诗和画虽然界限分明,但莱辛并不否认两者之间的联系。他认为在一定程度上和一定条件下,诗可以通过动作用暗示的方式去模仿物体,也就是化静为动;画也可以通过物体用暗示的方式去模仿动作,也就是化动为静。首先,诗通过动作暗示物体有三种方法:一是从效果暗示美。例如荷马描写海伦的美,不去直接描写海伦的面貌,而是写特洛伊长老们见到海伦时私语赞叹的场面。。二是化静为动。即把动作与事物结合起来,通过动作逐步展示事物的细节。例如荷马通过个过描写铁匠为阿客琉斯制盾的过程,把盾上的镂刻逐点展示出来。三是化美为媚。在莱辛看来,媚是动态中的美,媚由诗人去写比画家去画更为合适。画家只能暗示动态,但媚在诗里却能保持它的本色,因为我们回忆一种动态,比起回忆一种单纯的颜色和形状要容易得多,生动得多。由此来看,化美为媚可以产生更强烈的艺术效果。其次,画模仿动作应体现“最富有包孕性的顷刻”。莱辛说:“在这个激情的整个过程里,最不能显出这种好处的莫过于它的顶点,到了顶点就到了止境,眼睛就不能向更远的方面看,想象就被捆上了翅膀。”可见“最富有包孕性的顷刻”应该是将达“顶点”而未达“顶点”之前,这一顷刻既包含过去也暗示未来,它表现的不应该使人感觉到它只是稍纵即逝,它能给观者以自由发挥想象的余地,通过想象获得一个完整的生活经验。莱辛将关于美狄亚的两幅画作进行了比较:一幅是一位不知名的画家画的,他选择了美狄亚疯狂地杀害子女的顷刻,这违反了自然本性的表达,遭到了观者的强烈谴责。另一幅是古希腊著名画家提牟玛求斯画的,他选择杀害前不久,美狄亚还处在母爱与妒忌相冲突的顷刻,观者可以从这一顷刻的情景预见冲突的结果,为观者提供很大的想象空间,赢得了大家热烈的赞赏。从以上观点可见,莱辛认为时间与空间是有辩证关系的:诗化静为动,就“诗中有画”;画化动为静,就“画中有诗”。

二、莱辛《拉奥孔》的历史意义及局限性

莱辛写《拉奥孔》的目的不仅仅是对诗画进行比较研究,而是通过这种研究阐述他对文学的对象、任务和表现手段的理解。他提出艺术和显示运动的关系,主张在现实的运动中和矛盾中描绘生活、表现事物,而不是在静止的直观中和模仿古代的典范中进行艺术创作。莱辛在《拉奥孔》中富有独创性地对诗与画的特殊规律的探讨,不仅对于西方美学史,而且对于整个人类的艺术批评史都具有划时代的贡献。莱辛第一次用比较的方法,深入讨论了语言艺术与造型艺术的独特功能及其之间的界限,揭示了这些艺术门类自身的性质和一些表现规律;也第一次明确讨论了造型艺术与语言艺术与美和丑的关系。与此同时,莱辛的《拉奥孔》美学理论不可避免存在一些局限性。总的来看,《拉奥孔》是现实、唯物主义的,而莱辛对诗与画的界限过分绝对化。莱辛所认知的美只是物体美,而物体美只能在形式中体现,所以他得出美只限于绘画而不宜在诗歌中表现的结论。这就无异于否定诗所写的行动和思想感情和内容意义的美。也就是说,思想感情和内容意义对造型艺术无关宏旨,正如美对于诗也无关宏旨一样。以此可见,莱辛把艺术中的表现和形式分裂开来,一定程度上陷入了形式主义。

【参考文献】

[1]选自《伊尼特》卷二,转引自莱辛.拉奥孔.朱光潜译.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

[2][德]莱辛.拉奥孔[M].朱光潜,译.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

[3]朱光潜.西方美学史[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

作者简介:张红艳(1989.3—),女,汉族,内蒙古赤峰人。陕西师范大学美术学院2014级在读研究生。研究方向:美术学油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