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地区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与民族文化资源的整合措施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2-03-13
/ 2

民族地区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与民族文化资源的整合措施研究

刘君宇

刘君宇

[摘要]以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与民族文化资源间存在的现实问题及差异性分析为基础,借鉴广西师范学院校园文化建设与广西民族民俗文化资源整合措施实例,研究民族地区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与民族文化资源的整合措施,探索推进民族地区文化繁荣发展的新路径。

[关键词]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民族文化资源;整合措施

民族地区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与民族文化资源的整合措施研究有着重要战略意义和现实意义。

一、民族地区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与民族文化资源的整合诉求

当前,民族地区高校校园文化与少数民族文化的研究和实践体现了与文化体系内部传统、文化目标、区域文化等三个方面相结合的特点,形成了从本体文化研究向社会文化拓展的趋势,科学分析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与民族文化资源存在的现实问题,将有效推动资源整合,实现共赢。

(一)民族地区高校校园文化缺乏建设“原型”

近年民族地区高校面临着扩招及激烈竞争带来的发展任务繁重、资源紧缺等问题,据相关信息表明,高校师生对越来越完善的校园物质条件表示满意,但能从中体会的大学文化韵意却很少。摆在校园人面前的是核心问题是缺乏具有丰厚精神底蕴、深化的制度边界和生动形象的校园物质景观的文化建设“原型”。

(二)民族地区文化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缺乏运作机制与人才保障

一是作为民族文化资源外在表现形式的民俗民族物质资源缺乏科学规范的管理和保护,其开发和利用过于追求经济效益,缺乏科学协调发展的机构和人才;二是民族制度文化资源相对比较薄弱,其制度文化建立基础仅限本民族的需求和一些约定俗成,缺乏系统性,与当前的社会发展形势难以匹配;三是民族地区精神文化源于生活,经过长期的积沉都形成,未能对其特有的精神特征进行凝练,同时缺乏在当前社会文化大环境中发挥其独特作用的平台和载体。

二、民族地区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与民族文化资源设的整合方向

物质文化是物质创造形式和成果的总和,在文化建设中发挥着基础性作用。民族地区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与民族文化资源在物质层面上的差异表现为:建设意识差异和认可度差异。

制度是文化活动的前提,是显性物态文化和潜在精神文化之间的纽带。高校校园文化与民族文化在制度层面上的差异:目标差异、约束范围差异、执行差异。

精神文化是文化的核心,是文化建设的最高目标,也是文化的根本出发点。高校校园文化与民族文化在精神文化层面上的差异:内涵构建上、社会功能上、方法途径上。

三、民族地区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与民族民俗文化资源的整合实践

广西师范学院在校园文化建设中采取有效措施整合广西民族民俗文化资源,发挥民族区域文化森林作用,服务地方文化繁荣发展。

(一)依托科研机构和专家优势,研究、挖掘和整理民族民俗文化遗产

学校是广西唯一拥有民俗学硕士点和民俗学广西高校重点建设学科的院校,民俗学学科在广西处于领先地位。一是依托专家人才优势,做好民族民俗文化遗产吸纳扬弃。建校初期,学校引进和调入了大批少数民族民俗文化研究专门人才,专家们潜心研究,成果丰硕。二是运用高校科研力量,为广西民族民俗文化发展提供科学论证和学术支撑,促进文化创新。学校承担大量民族民俗文化研究课题,其中《壮族的族群认同与国家认同》、《广西壮族语言生活与壮族地区和谐社会关系研究》等获得了2010年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立项,《广西仫佬族国家认同意识形成的历史文化机制研究》获广西社科“十二五“规划2011年度项目立项。同时,学校还参与起草《广西民族民间传统文化保护条例》和《广西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程总体规划》,[[]]为广西政府相关管理部门制定相关条例提供决策支持。三是民族民俗文化研究机构提供各类平台,为广西民族民族文化研究发展提供保障。早期,学校成立了广西师范学院民族民间文化研究所,2009年“广西非物质文化遗产民俗研究中心”落户学校;校刊上独辟“非物质文化遗产抢救与保护研究”专栏,为广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研究提供平台。[[作者单位:广西师范学院党委组织部

邮编:530001

(责任编辑刘华山)

本文系2009年度广西教育厅科研项目“民族地区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与民族文化资源的整合研究”(项目编号:200911LX262)成果之一。

]]

(二)利用高校教学活动载体,培育民族文化建设人才

一是充分利用校园第一第二课堂,培育民族文化精神。学校部分教授将其对广西民族文化研究的成果融进教学,组织学生到民族文化生态地进行考察,引导学生开展民族文化研究,激发了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民族自信心。学校通过在校园里开展各种具有民族特色的文化艺术活动,重点培养大学生的民族感情,增强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以增进各民族学生之间的团结、友爱、互助关系。二是拓展民族文化活动空间与平台,弘扬民族文化精神。每年组织学生参加东盟博览会,担任礼仪、翻译、参加民歌节、东南亚风情晚会及接待等工作,很好地展示了壮乡文化的魅力。一方面进一步学习了对壮乡文化的表现形式和精神实质;另一方面作为当代的大学生也亲身体验和感受着国际舞台文化气息。三是深入民族地区开展实践活动,深化民族文化精神理解。学校2005-2011年,共组织近200个志愿者服务队深入广西少数民族地区开展“三下乡“主题社会实践活动,参与学生达3000多人次,给当地带去文化、科技和卫生,还以特殊团费的方式给瑶族儿童的教育问题予以帮助,并整理“师公戏”的相关资料等。四是创新民族文化表现形式,成为民族文化精神的时代代言。学校选送的壮民族色彩极其浓厚的情景小舞剧《骆越点兵舞》喜获“首届广西校园戏剧节大学生戏剧奖”三等奖(空缺一等奖)。该剧提炼了古骆越祭祀舞的经典场面,再现了古骆越人绚丽的民族风情,表现古骆越人不畏艰险、勇于开拓进取的民族精神。

四、民族地区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与民族文化资源的整合措施

(一)构建整合机制。一是文化吸纳扬弃机制。文化的繁荣发展在于对文化的精华的吸纳与糟粕的扬弃,通过地方高校的科研机构与学术团队,建立一个有益于文化吸纳和扬弃的健全的运行机制,无论是对文化本身的延续与发展,还是对文化主体的行为都大有裨益。二是促进文化创新机制。以民族地区高校为带动,通过创新意识、创新导向、创新方式方法的不断尝试,采用一切必要手段加以制约和引导,建立一种不断促进人们进行文化创新的机制。三是文化建设保障机制。民族地区政府相关部门可进行宏观调控,高校为政府相关部门的民族文化建设提供决策参考,服务民族文化资源的研究、保护、开发、利用的同时,也将服务结果反噬民族地区高校校园文化建设。

(二)创建整合载体。一是物质载体。积极吸纳民族物质文化“原型”,让校园中的每一个物体都成为时代与民族的精神相融合的展示。二是制度载体。量体裁衣地融入民族文化资源的制度将促进校园人更好地实现自我,同时促进民族地区文化资源的价值实现。三是课堂载体。利用课堂的科学性、规范性、普及型特点,在高校校园内开设民族文化鉴赏的专业选修课和公共选修课,让学生学习民族文化的知识和研究技能。四是项目载体。通过教研教改、人文社会科学等横向、纵向课题,研究、挖掘民族文化资源,服务社会产生,从而带动民族地区经济社会的发展。五是活动载体。通过民族歌曲,过民族节日、跳民族舞蹈等熏陶校园人。

(三)开拓整合途径。一是运用新的技术手段。在文化整合的建设与研究中,通过多媒体、网络等新技术手段,采用大型的、露天式的多媒体技术设备在增加文化建设与研究的动态感与魅力。二是采用新的培养模式。融入体验式、实践式教学,在课堂上通过视频、民族文化实物、及现场体验民歌、交流方式、生活方式、民族节日等,让学生切身体会其中的魅力。在科研项目中,鼓励研究团队人员构成的多元化。三是开拓新的交流平台。有效利用民族地区越来越多的国际性、全国性的平台,在充分展示高校师生的素质和能力的同时,也为民族文化走向世界的舞台开拓了新的平台。四是拓展新的实践空间。通过地校合作项目等,组织高校师生深入到民族地区,当好少数民族人们解放思想、了解政策宣讲员。

注:

[1]广西师范学院.广西师范学院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自评报告[EB/OL].http://www.pgzx.edu.cn/main/webShowDoc?channel=yxpg_ptgxbk_zpbg&docID=2008/05/29/1212019553325.xml/,2008-05

[2]广西师范学院.广西师范学院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自评报告[EB/OL].http://www.pgzx.edu.cn/main/webShowDoc?channel=yxpg_ptgxbk_zpbg&docID=2008/05/29/1212019553325.xml/,2008-05

[3]广西师范学院.广西师范学院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自评报告[EB/OL].http://www.pgzx.edu.cn/main/webShowDoc?channel=yxpg_ptgxbk_zpbg&docID=2008/05/29/1212019553325.xml/,2008-05

作者单位:广西师范学院党委组织部

邮编:530001

(责任编辑刘华山)

本文系2009年度广西教育厅科研项目“民族地区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与民族文化资源的整合研究”(项目编号:200911LX262)成果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