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教师如何有效使用学习素材探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3-12-22
/ 2

数学教师如何有效使用学习素材探究

贾利岑

贾利岑四川夹江二中

新的《数学课程标准》要求: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要有利于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为此,各种版本的数学教材都十分注重从实例出发引入数学问题。然而如何根据学生所处的实际环境,充分挖掘可以利用的课程资源,给学生提供最有效的学习素材,不是一本教材或一套教参所能完全解决的,它需要每一个数学教师在教学实践中进行大胆地创新。

1、关注重大的社会时事,将学生关心的热点事件引入课堂

初中学生已步入少年时期,他们对社会热点事件的关注程度不亚于成人。适时合理地收集一些实事事件,用数学的眼光加以整理,作为学生数学学习的素材,既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能让学生学会用数学思想去观察、分析和解决社会问题。

在学习“生活中的平移”一课时,一教师做了如下的设计:同学们,在刚刚结束的伦敦奥运会上,我国运动健儿创造了36枚金牌的骄人成绩。当我们听到国歌36次奏响、国旗36次升起的时候,我们感到作为一名中国人的骄傲和自豪。同学们,当你们目睹国旗冉冉升起时,是否用数学的眼光思考过一个问题:亚军、季军的国旗与作为冠军的中国国旗上升的高度是否一样呢?中国国旗上的每一颗五角星、每一个点是否上升了相同的高度呢?此时,教师用多媒体展示了国旗升起那一激动人心的瞬间,学生在再次为祖国自豪的同时,运用数学的方法对国旗的升起过程进行了再分析。在此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将国旗抽象成为一个矩形,让学生沿不同的方向进行平移操作,从而经过分析、归纳和讨论得出了图形平移的一般规律。

2、关注学生的文化背景,将学生已知的学科知识引入课堂

初中学生都具备了一定的文化基础,注意了解学生已有的文化科学知识背景,注重各个学科知识之间的融会贯通,是挖掘数学学习素材的又一重要策略。例如,让学生吟诵苏轼的《题西林壁》:“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在优美的意境中引入“从不同的方向看”的教学,便是书中已给出的学习素材;“一只青蛙一张嘴,两只眼睛四条腿…”在轻松的旋律中,“用字母表示数”的教学开始了;选取与学习内容相关的电视、电影判断,创造动人的学习意境也是一种有效的方法。

3、关注学生的经验积累,将学生熟悉的生活常识引入课堂

少年时代的初中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生活阅历,积累了相当的生活经验。但是,他们极少或不可能经常运用数学的思想去分析生活中的现象,如果教师注意收集这方面的信息,将其恰当地引进课堂,将会极大地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增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1)用数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如在墙壁上钉一根木条至少要几根钉子?人们为什么不惜踏坏花草而不愿从花坛的边沿走路?公路上的里程碑只用一个数字而电影院的座位号为什么要用两个数字?等等。只要教师留意收集,生活中的数学现象比比皆是。

(2)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如,让学生在房屋建造前运用几何知识参与设计;让学生开展市场调查,评价一些商店的促销策略是否合理;让学生参与某些小土建工程的测量等等。只要教师组织有力,不仅学生会在这些活动中受益,还能真正为社会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3)将学生喜闻乐见的活动引入课堂。游戏、竞赛等活动是初中生都爱参加的。对于一些特定的内容,只要教师精心设计,学生不仅会从中感受到数学学习的无比快乐,而且会收到意想不到的学习效果。一节“有理数的混合运算”的课,教师用十多付扑克牌,在组织学生开展不同形式的游戏中完成。还有“七巧板”、“积木”,包括赋予了数学意义的一些体育竞赛等都可以恰当地引进数学课堂。

数学源于生活,寓于生活,这为数学题材的“生活化”及现实的“情景化”提供了可能,为使抽象的数学知识还原为学生喜闻乐见的生活原型创造了机会。心理学家布鲁纳说:“学习的最好刺激,就是对学习材料的兴趣。”这个案例让学生从熟悉的生活环境中发现数学,并把它作为数学研究的材料,可以使他们发现数学就在身边,加深对所学数学知识的认识和理解,从而以积极的心态参与到数学学习之中来。

4、追求创新应用,让学生体验成功

我们能够创造性地应用数学吗?数学是从哪里来的?学生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很少有意识地思考这些问题,尽管他们在潜意识里对此有自己的看法。数学是由数学家(一群非常聪明的人)创造的,学生学习数学只是接受、模仿和记忆,相信这绝不是任何一位数学教育工作者所期望见到的现象——学生由敬畏数学到远离数学。我们所追求的目标是,在数学课堂生活中,学生乐于学习数学,勤于思考数学,善于运用数学——他们获得了数学学习的主动权。

例如,在“平行四边形”一章结束后,老师曾设置了一次小制作活动:请你根据所学知识,设计一个测量工具或作图仪器。第二天一上课,同学们纷纷展示各自的研究成果,他们的小制作真是千姿百态。其中有一位学生的作品,既简单又具有多功能。他利用了四边形的不稳定性和菱形的性质,制作了一个作图仪器——菱形框架,其功能是:1、作角的平分线;2、作任意直线的垂线;3、作一定范围内(小于该菱形边长的2倍)的垂直平分线。

多么精彩的创造!看着同学们一个个脸儿通红,两眼放光,双手高举,老师怎能不怦然心动?在如此充满创造力的课堂里,学生又怎么会享受不到学习数学的快乐呢?无数实例说明了,只有把握学生的认知规律,数学学习才能发挥学生的潜能,张扬学生的个性,数学课堂才能更好地成为学生的“用武之地”。更重要的是学生能从中悟出探究性学习的真谛,从而自然而然地以主人的身份投入到数学课堂中,进而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