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学生综合成绩影响因素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2-02-12
/ 3

高职学生综合成绩影响因素研究

颜昌喜

颜昌喜

[摘要]本文采用问卷调查法,收集各调查对象包括综合成绩在内的11个指标的数据资料,用SPSS16.0作综合成绩与其影响因素的因子分析,探讨高职学生成绩影响因素。

[关键词]高职学生学习成绩影响因素因子分析

高职学生学习成绩影响因素很多[1],根据笔者多年教学过程中观察到的现象及与学生谈心式的交谈发现,学习基础并非主要因素。为了解其主要因素,为制订应对策略提供依据,笔者于2010年上学期,在采用问卷调查搜集资料的基础上,用SPSS16.0软件对高职学生成绩影响因素进行了因子分析,其方法结果如下。

1对象与方法

1.1调查对象

在某高等职业技术学院采用整群抽样方法抽取797名在校高职学生为研究对象。对象的年龄18.07±0.06岁(13~25岁);性别分布,男317人,女480人.

1.2调查方法

1.2.1项目设计先以主题班会的形式,发动学生讨论“影响高职学生成绩的因素有哪些”,再在此基础上总结归纳“影响因素种类”;然后采用德尔菲法[2]在分别征求长期从事教学、学生管理或学生心理咨询工作的教师意见后再修改,反复4次,最后确定综合成绩(X1)、对象年龄(X2)、健康状况(X3)、自理能力(X4)、独自旅行(X5)、父母打工(X6)、家庭类型(双亲、单亲、无父母家庭,X7)、被人误会(X8)、受人歧视(X9)、不爱上学(X10)、师生关系(X11)等11个调查分析用项目,并以此为基础制定封闭式问卷。

1.2.2问卷设计问卷开首设有告白书,内容部分设计项目分三类,即备查项目、分析项目、调查者项目。其中备查项目的姓名栏用班号代替。分析项目,上11个项目中,除年龄外,余10个均设计成封闭式问题——即提供备选答案;10个封闭式问题中,除独自旅行与父母打工设计为两分制问题外,余8个均设计成等级式问题(其中被人误会、受人歧视、不爱上学、师生关系4个问题实为属测量对某一主题看法的Likert量表[3])。

1.2.3资料收集对按整群抽样方法抽取的班级分班(含预调查时已调查了的对象)集中发放问卷,除综合成绩在对象答完问卷后,由班主任综合具体对象各科成绩情况综合评定等级(优秀、良好、中等、差)后填写外,其余各项由调查对象按要求现场自己回答问题,并由调查员在对象做答之前宣读告白书、承诺保密;最后对收集到的资料进行变量变换后录入电脑,建立资料数据库。

1.2.4预调查于正式调查之前两个星期,在拟调查对象中再以整群抽样方式,抽取两个班级100名对象,进行预调查,以便计算重测信度。

1.3统计分析

1.3.1资料整理对两分制问题结果资料进行[0,1]变换,对等级式问题结果资料按原顺序进行1、2、3(如家庭类型等),1、2、3、4(如综合成绩等)0,1、2、3、4、5变换(如被人误会等)。

1.3.2分析方法用SPSS16.0软件作因子分析,通过提取公因子、对公因子进行解释、计算个对象的公因子得分、作公因子得分与综合成绩的多元回归分析,以解释、验证公因子的合理性。

2结果

2.1原指标的有关信息

2.1.1问卷回收率正式调查发出问卷800份,回收有效问卷797份,回收率为99.6%。

2.1.2重测信度计算100名对象(同一问卷)各项目预调查与正式调查结果间的相关系数,得重测信度为0.92。

2.1.3原指标信息提取量综合成绩、对象年龄、健康状况、自理能力、独自旅行、父母打工、家庭类型、被人误会、受人歧视、不爱上学、师生关系等11个原始指标的信息提取量依次为.990、.967、.890、.762、.924、.949、.920、.667、698、.719、.669。

2.2公因子及方差贡献

本资料11个原始指标的因子分析结果,共得到8个公因子,它们的方差贡献情况见表1。自表1看,11个原始指标提取的8个公因子的累计方差贡献率达83.229%。

表18个公因子的方差贡献

公因子

(gi)

初始公因子的方差贡献

旋转后公因子的方差贡献

贡献率(%)

累计贡献率(%)

总贡献

贡献率(%)

累计贡献率(%)

1

2

3

4

5

6

7

8

2.163

1.300

1.184

1.125

1.008

.829

.810

.736

19.661

11.817

10.765

10.231

9.160

7.535

7.367

6.693

19.661

31.478

42.243

52.474

61.634

69.169

76.536

83.229

1.473

1.472

1.146

1.033

1.026

1.017

.995

.992

13.393

13.386

10.422

9.388

9.328

9.249

9.044

9.019

13.393

26.779

37.201

46.589

55.917

65.166

74.210

83.229

*最大方差正交旋转7次后的结果

2.3旋转后的因子载荷

本研究提取的8个公因子,经最大方差正交旋转7次后的因子载荷见表2。

2.4对各公因子的解释

根据专业知识与正交旋转后的因子载荷对各公因子的解释结果,因第一公因子于原指标受人歧视(X9)、被人误会(X8)上的因子载荷0.792、0.780为最大与次大(见表2,后同),且了两者很接近,同时因本调查属现况调查,结果为对象对此两现象的看法,反映对象面对真实情况的心理应激水平,故解释为“心理应激水平”;第二公因子于原指标不爱上学(X10)、师生关系(X11)上的因子载荷0.816、0.702为最大与次大,且不爱上学时学习动力不足的表现、师生关系好坏是影响学生学习积极性的重要因素,故将第二公因子解释为“学习动力”;第三公因子于原指标健康状况(X3)、自理能力(X4)上的因子载荷0.918、0.529为最大与次大,故解释为“健康状况”;基于同样理由与方法,其第四、第五、第六、第七、第八公因子依次被解释为“家庭类型”、“独自生活能力”、“父母打工”、“前位知识”、“对象年龄”。

表2正交旋转后的因子载荷

原指标

公因子

g2

g3

g4

g5

g6

g7

g8

X1

X2

X3

X4

X5

X6

X7

X6

X9

X10

X11

.039

-.033

.143

-.234

.076

.065

.137

.780

.792

.089

.351

.141

-.129

-.035

.481

-.036

-.004

-.094

.130

.132

.816

.702

.010

-.047

.918

.529

-.050

-.047

.006

-.016

.109

-.033

.056

-.032

-.067

-.043

.031

-.028

-.048

.939

-.012

.168

-.023

-.142

.057

-.107

-.103

.266

.947

-.045

-.030

.074

-.005

-.127

.091

.063

-.055

-.088

.160

-.048

.965

-.055

.155

-.080

.043

-.089

.976

-.092

.023

-.048

.058

.061

-.030

-.017

.062

.085

.112

-.091

.959

-.068

.082

-.105

-.052

-.070

-.105

.065

-.136

-.026

*最大方差正交旋转7次后的因子载荷

2.5因子回归模型参数

以综合成绩为应变量、各公因子得分为自变量的回归模型:

其标准化回归模型为:ŷ=.039g1+.141g2+.010g3-.032g4+.057g5+.063g6+.967g7-.091g8

其一般回归模型:ŷ=2.498+.025g1+.092g2+.007g3-.021g4+.037g5+.041g6+.637g7-.059g8

其模型参数:复相关系数R=0.995、确定系数R2=0.990、F=9635.307、P=0.000;模型的常数项及8个公因子得分的回归系数t检验,除第三公因子得分的回归系数b3的sig=0.004外,余7个公因子得分的回归系数b的sig均为0.000(为缩小篇幅,其t检验结果表略)。

3讨论

3.1综合成绩影响因素

3.1.1因素种类根据本研究结果,在所设指标范围内,影响高职学生综合成绩的因素有8个因素,依其对综合成绩的方差贡献率大小,分别依次为心理应激水平、学习动力、健康状况、家庭类型、独自生活能力、父母打工、前位知识、对象年龄等8个因素。此8个因素对综合成绩的信息解释量为83.229%(见表1)。

3.1.2首要因素自表1看,心理应激水平(第一公因子g1)、学习动力(第二公因子g2)两者的方差贡献率分别为13.393%和13.386%,其差异可以忽略不计,故可认为两者为并列首要因素。这一结果提示,学校学生管理部门的重要工作之一是要重视学生的心理问题,应在开设并加强心理学教学的同时,搞好心理咨询和重点对象的心理疏导工作,帮助学生进行心理调控,以提高心理调控能力、化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与此同时,应加强新时期、新条件下的学生学习动力教育问题的研究工作,以更有效地提高学生主动学习积极性,使学生自觉地将主要精力转移到学习上来。

3.1.3正向因素本研究结果,上8个因素中,除家庭类型与对象年龄之外,心理应激水平、学习动力、健康状况、独自生活能力、父母打工、前位知识等6个因素均为正向因素。这一结果同时提示,我们的学生,总的来讲,其心理应激水平、学习动力、健康状况、独自生活能力、父母打工、前位知识等6个方面对成绩都具有正向作用。即可认为,我们以往的心理课程的教学与咨询、对学生进行的学习动力教育是卓有成效的、学生健康状况是好的、我们的独生子女独自生活能力是较强的;同时提示我们,学生前位知识虽然对学习成绩很重要,但它只是影响学习成绩的第七位因素,并非主要因素。

3.1.4负向因素据本研究结果,家庭类型(第四公因子)与对象年龄(第八公因子)为影响学生综合成绩的负向因素。其依据是:①两者(两公因子)分别主要支配原始指标家庭类型(双亲家庭、单亲家庭、无父母家庭)、对象年龄(见表2的因子载荷),而后两者与综合成绩的相关系数r分别为-0.080、-0.208,其相关显著程度分别P=0.012、P=0.000;②对综合成绩的回归系数为负值,两公因子得分的标准化回归系数依次为-0.032、-0.091;③两回归系数t检验结果,分别依次t=-8.826、t=-25.367,其P均等于0.000,有统计学意义。故可认为家庭类型、年龄偏大已影响到了学生现实学习成绩。

3.2本研究的启示从家庭类型为影响学生学习成绩的负向因素这一点来看,离婚导致的缺陷家庭已造成其子女的心理伤害,已影响到了学生的现实成绩。而目前我国居民离婚率呈持续增高趋势,其造成的单亲家庭的将持续增多,国家有关部门对此应引起重视与关注,并应制定对应的防制策略与措施,以控制着一现象的继续发展。

3.3本结果的可信性

研究者认为,本结果的可信度是较高的,其理由有五:①样本代表性好;②方差累计贡献率高;③各原始指标信息提取率高;④因子回归模型参数验证了因子分析结果的可信性;⑤问卷信度高。

注:

[1]谢迪华、杜修勇·学生成绩影响因素研究·职业卫生教育·2003年21(06):23~24

[2]肖水源·社会医学·(第一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年:40~42

[3]肖顺贞·护理研究(第三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0年:71~73、58~59

[4]黄正南·医用多因素分析(第三版)·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5:3

作者单位:湖南常德职业技术学院医学系

邮编:415000

(责任编辑王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