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慕课环境下促进自主学习”教学模式的构建与实践——以Python编程语言为例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8-07-17
/ 3

“慕课环境下促进自主学习”教学模式的构建与实践——以Python编程语言为例

沈跃玲

(六盘水市第一实验中学)

摘要:在信息化发展的今天,编程对于我们来说显得越来越重要,学校、社会也越来越重视编程能力的培养,目前Python编程语言广受学习者和教师欢迎。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在教育领域中兴起了“慕课”、“微课”和“翻转课堂”的热潮,文章通过对“慕课”、“微课”和“翻转课堂”等教学模式进行研究和分析,结合Python编程语言操性强的特点,构建了“慕课环境下促进自主学习”的教学模式。

关键词:慕课;自主学习;教学模式;Python

1、“慕课”概述

慕课(MassiveOpenOnlineCourses,MOOC),即大规模在线开放课程,由加拿大学者DaveCormier与BryanAlexander于2008年提出。Coursera,Udacity和edX三巨头将“慕课”推向了高潮。

MOOC以大规模参与互动、借助互联网获取开放资源的在线课程,通过建立学习社区,将数以万计的学习者,在共同学习目标、学习兴趣和先备知识的驱使下组织起来。慕课作为一种崭新的教学模式,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

交互性。慕课是一个较大的网络教育平台,对于教师和学生来说,可以进行及时的双向交互,教师为学生提供学习支助服务,对学生的学习进行客观的评价。

2)自主性。学习者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结合自己的学习状况和目前已有的认知水平,选择与自己学习特点、学习内容相适应的学习资源,自定步调地通过在线学习。

3)开放性。时空的开放性和资源的开放性,由于技术上突破了时空的限制,学习者可以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接受慕课学习;不分职业,也不分年龄,无论你是否拥有学籍,只要你具备上网的条件,都是可以参加慕课学习,一切学习资源都是免费开放的,是真正意义上的开放教育。

4)多媒体化。慕课为学习者提供一个集视频、音频、声像技术为一体的网络学习环境,使交互形式更丰富、更逼真、更直观。多媒体化提供多样的外部刺激,有利于知识的获取与保持,有利于问题情景的创设,进而激发思维灵感,促使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2、自主学习的定义及影响因素

自主学习是指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具有主体意识和元认知能力,发挥自主性和创造性的一种学习过程或学习方式。[1]

影响自主学习的因素:

1)自我效能:自我效能是指个体相信自己有能力完成某种或某类任务,是影响自主学习的一个重要的动机性因素。

2)目标设置:目标设置是学习者自主学习的一个必要环节,恰当的学习目标会促进学习者不断地为实现目标而奋斗。

3)认知策略的获得:认知策略[1]是指对外部信息的加工方式,是个体为提高自己的认知水平而采用的各种程序和方法。真正意义上的建构是指学习者掌握认知策略并且能迁移到其它的学习场景中。所以认知策略的掌握对自主学习具有重要意义。

4)元认知水平:关于每个人自己认知过程的知识和调节这些过程的能力。

5)学习环境:优越的学习环境更好地促进学习者自主学习。

3、慕课促进学生自主学习模式

图1慕课环境下促进学生自主学习模式

如图1所示,慕课平台真正突破了时空与规模的限制,真正实现了教育资源的共享,学生正真成为学习的主导者,教师从主导课堂变成学生思维的启发者,学生学习过程的引导者,从而赋予了慕课促进学习者自主学习真正的价值意义。

1)课前:教师对教学目标进行分析后,确定好教学内容,除了要备课、制作课件还要根据知识内容的重点和难点制定任务单,教师通过慕课平台或者班级群进行发布任务单和相关的学习资料。学习者接受到任务单后,自行登录到慕课平台上学习相应的视频,视频时间大约都在15分钟以内,符合学习者注意力曲线。学习者通过视频和相关资料的学习完成任务单,自我效能得到提升,在自主完成任务单的同时,学习者会发现很多疑难问题,并且通过多种渠道去解决问题,例如在慕课平台上进行提问等,教师就可以知道学习者存在的问题,更好地进行因材施教。

2)课中:在课堂上,教师首先要创设一个生动、丰富的学习情境,能够有效地激发学习者联想,唤醒长期记忆中相关的知识、经验,从而使学习者能利用自己原有认知结构中的有关知识与经验去同化当前学习到的新知识,赋予新知识以某种意义。然后引导学习者进行探究、协作学习去解决自主学习中所遇到的问题,学习者在整个过程中承担主要角色,教师只是起到一个引导、组织、参与的作用,学习者在小组探讨、查阅更多资料的过程中进行了头脑风暴,不仅解决了问题而且将知识内化。学习者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充分发挥了主体作用,不再像传统课堂中的灌输式教育,教师占主体地位,学习者只是被动的接受。

3)课后:在课后,教师需要进行反思,通过学习者课前完成任务单的情况和在课堂上解决疑难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进行反思,反思教学过程存在的问题以及如何提高等等[3]。教师在课后通过慕课平台或者微信群等进行与学习者进行课后交流,在交流的过程中不仅将课上知识延伸拓展,而且在课后交流的过程中拉近了学习者与教师之间的距离,彼此可以零距离交流,教师可以详细了解到学习者的学习需要和目前存在的问题,可以及时做到因材施教。最后,教师通过慕课平台发布课后练习和每个学习者的总结评价。学习者及时得到反馈,进行学习反思,反思自己在学习过程中需要改进的地方,更好的促进自主学习。学习者在完成课后练习题的过程中可以进行查缺补漏,更好的将知识内化并且构建了自己的知识体系,不再是为了记住知识点而刻意的死记硬背。在交流的过程中,学习者开辟了思路,拓宽视野,获得认知策略从而提高了学习效率,同时增进了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友谊。在整个过程中,学习者充分发挥了主体作用,积极主动的学习,同时增强了团队精神和探究精神,学习者得到了自我提升。

4、模式在Python教学中的应用

随着《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以及《国家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的颁布与实施,我国大力开展信息技术在教育中的应用,努力实现以教育信息化促进教育变革,提高教育质量,促进教育公平,并在多个领域取得显著成效[4]。21世纪是培养学习者的学习与创新技能和信息媒体与技术技能的时代,程序设计可以从小培育学习者的一种程序设计意识与能力,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策略,程序设计成为信息技术中的重要内容[5]。Python语言是目前最通用的编程语言,也是

最接近自然语言的编程,Python语言目前作为适应新技术时代的轻语法程序设计语言,得到计算机教育领域的重视,广受学生和教师的欢迎,面向非计算机专业本科生开展Python语言教学是程序设计课程发展的重要历史契机,有助于进一步释放师生活力和创新热情,全面提升教学质量,使学生有机会掌握一门终身受用的程序设计语言[6]。21世纪是信息高速发展的时代,是大数据的时代,要求学生掌握一定的编程能力才能适应这个信息时代。这里以Python中“递归”为教学内容,运用“慕课环境下促进学生自主学习”模式的教学策略,分别从课前、课中、课后三个方面介绍。

课前:教师首先要根据递归内容进行对学习者的学情分析,根据学生对Python知识的掌握程度来设计自主学习的任务单,采用任务驱动的方法有效帮助学习者树立明确的学习目标,更好的实现高效自主学习,教师要准备相关的辅助资料,并且通过慕课平台将其和任务单发布。学习者接受到任务单后,通过在慕课平台下观看相应的视频后完成层层推进的任务,通过对任务单的完成来检查自己自主学习后的成效,遇到不会的可以返回观看视频,也可以通过慕课平台或者微信群询问其他的学习者和教师,都可以及时解决。此时教师应该记录学习者所出现的问题,以便做到因材施教。

课中:首先教师将本节课的内容结合学习者在自主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进行讲解,学习者可以更加牢靠地掌握知识点,并形成自己的认知结构。教师将学习者分成几个小组,然后带领大家玩“汉诺塔”的游戏,以便调动起学习者的积极性,同时让小组讨论游戏的规律并且运用递归方法设计一个“汉诺塔”的游戏。学习者在做中学,以小组讨论、探究的形式进行学习,学习者的思维能力、编程能力得到了很大的提升,在编程时经常会遇到问题,这时慕课就发挥了它的最大优势,遇到问题可以及时在慕课中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视频可以反复观看。而对于经过观看视频和小组讨论仍不能解决的问题再请老师帮忙。学习者最终在自主探索、协作交流、慕课学习、教师答疑和师生互动的环境下完成“汉诺塔”的编程和任务展示。

课后:教师课后通过慕课平台发布一些拓展练习并和学习者在讨论区里一起交流、讨论,在交流的过程中教师可以了解到学习者的欠缺部分,可以更好的因材施教,有效帮助学习者提高学习积极性。最后教师根据学习者在课前自主学习的情况和在课堂中编程遇到的问题进行反思,找出所存在的问题并且加以修改,将每个学习者提交的编程进行分析评价,通过慕课平台发布学习者的优秀作品进行展示、评价。学习者课后通过课后延展检验自己的学习绩效,反思自己学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及时改正,不懂之处通过慕课平台进行自主探究、师生交流,加深对知识的内化,增强自主学习。

可以看出,递归这节课在课前、课中和课后的教学过程中,“慕课平台”都起到了非常关键的作用,能够提高学习者自主学习,增强学习的积极性,充分体现了学习者的主体作用,教师利用慕课进行教学,实现了教育信息化,促进学习者全方面发展。

5、结束语

慕课真正突破了时空与规模的限制,真正实现了教育资源的共享,学习者正真成为学习的主体,教师从主导者变到参与者和引导着从而赋予了慕课促进学习者自主学习真正的价值意义。“慕课环境下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模式结合了“翻转课堂”、“微课”、“创客”的优势,创建了新的教学模式,旨在能更好的促进学习者自主学习。所构建的模式将会在更多的学校进行应用检验,进一步完善,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自主学习,激发起认知兴趣,培养创新人才,积极促进教育信息化。

参考文献

[1]陈丽.远:程教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

[2]王继群,张军.高校慕课的发展、优势及建设综述[J].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5,14(1):1-4.

[3]王同聚.“微课导学”教学模式构建与实践——以中小学机器人教学为例[J].中国电化教育,2015,(02):112-117.

[4]黄荣怀.教育信息化助力当前教育变革:机遇与挑战[J].中国电化教育,2011,(1):36-40.

[5]王吉庆.信息素养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1.118;122;122.

[6]嵩天,黄天羽,礼欣.Python语言:程序设计课程教学改革的理想选择[J].中国大学教学,2016,(02):42-47

作者简介:沈跃玲,六盘水市第一实验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