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检测机构实验室的常用质量控制方法及结果评价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9-10-31
/ 2

环境检测机构实验室的常用质量控制方法及结果评价

严冬

千阳县环境监测站陕西宝鸡721100

摘要:检测数据是环境监测的产品,检测数据的质量如何是环境检测机构的质量管理和检测技术水平的综合体现。质量控制则是通过配套实施各种质量控制技术和管理规程达到保证各个检测环节工作质量的目的。检测检验机构资质认定和国家实验室认可时,均要求检测检验机构对其检测结果的质量进行监控,质量监控应有计划并加以评审。环境检测机构应按照相关要求对检测活动进行有效的质量控制活动,以保证检测结果准确和有效。

关键词:环境检测机构;质量控制方法;结果计算;评价

1环境检测机构实验室常用质量控制方法

环境检测机构实验室常用质量控制方法可分为实验室内和实验室间两大类。各种质量控制方法均有其一定的局限性特点,有的反映样品批内测定的精密度,有的反映样品批内测定的准确度,有的则可以反映样品批内测定的精密度和准确度。环境监测机构在制定质量控制计划的时候,就必须要求每一个检测人员的监测数据质量必须有足够的精密度和准确度,以保证监测数据的质量。监测工作中的精密度和准确度均需计算和判定,以确定该批样品的测定结果是否达到环境监测机构质量控制的要求,是否符合质量目标的要求。

任何一个检测人员开展和接触新监测项目,都应进行一系列的基础实验,其中就包含检出限,监测人员得出的检出限大于方法给出的检出限时,说明监测人员对该监测项目的实验掌握还有欠缺,还需反复实验,达到要求才能进行下一步工作。

2完善规范实验室基础建设

由于质量意识淡漠,许多实验室在基础建设过程中,只重视硬件建设和投入,把建设的重点放在仪器设备的更新和环境条件改善上,忽视对实验室基础条件规范化、质量化建设。

其实实验室的基础建设是保障实验室质量作业的最根本条件,只有从源头上、从实验室基础建设着手,把质量建设标准纳入实验室基础设施规划和建设中,加大实验室质量设施的投入力度,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实验室质量专业问题。

因此,在实验室的建设过程中,应以保证质量为前提,对于实验室的布局、设备设施的安装、水电气管线布置,既要保证满足试验、检测、研究等工作需要,还应充分考虑质量保障要求,避免产生质量隐患,做到防火、防盗、防毒、防爆、防污染。

3制定科学的质量作业管理制度

实验室质量作业管理程序和实验室质量作业管理制度是实验室质量管理体系的重要环节,是体系运行的重要依据和准则[1]。因此,科学的制定质量作业管理制度有利于质量管理体系的顺畅运行。

实验室在制定质量作业管理体系文件和制度时,要抓住重点质量要素与检验检测工作的有效结合点,将两项工作有机的结合在一起,这样才能使相关质量要求顺利实施,切实把这项工作做到实处。

实验室在制定相关制度中需考虑的重要要素包括:日常质量管理、危险物品的质量管理、质量用电管理、废弃物质量管理、环境卫生管理、质量防护要求等,需根据实验室自身特点将这些质量要素整理出来,并最终形成制度[2]。

4明确的责任分工

明晰有层次的质量责任分工,是实验室管理体系中质量作业管理的重要前提;对于理顺要素关系,实现实验室质量体系的有效运行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合理清楚的岗位职责可以有效整合和协调各部

门的资源配置。通过明晰各管理部门的职责与工作范围,能够使各部门充分利用部门中的有效资源,有质量、有效率的完成质量保障工作任务,能够从真正意义上从各环节要素中保障实验室的质量作业。

明确责任分工的具体措施包括:由质量负责人负责实验室质量管理工作;各实验室负责人负责本部门各项质量工作管理;资产后勤管理部设专职质量员,负责实验室的全面质量工作,质量员负责定期组织质量检查和质量防范并组织人员进行培训,学习各项质量法规和质量防护知识;由各专业实验室负责人负责本部门相关质量管理规定的实施;实验室负责协助资产后勤管理部组织学习实验室质量防护培训。

5建立长效质量运行机制

实验室的质量作业管理是检验检测过程中保障工作人员人身质量、设备质量,消除工作过程中不质量因素与隐患的重要工作,是质量管理体系工作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检验检测工作过程中不能只注重工作质量、工作效率,要把实验室质量作业摆在首位,这样才能以实现实验室质量管理体系的质量运行,保证既定质量方针、质量目标的实现。

长效的实验室质量运行机制是考察制度合理性和制度有效性的重要指标,是制度执行的关键。如何保证实验室质量管理真正落实到位是很多实验室常遇到的问题。

1)在体系和制度运行过程中要做到根据相关法律法规和实验室具体情况适时的调整和完善管理体系,定期通过外审、内审与管理评审等多种手段对质量管理体系进行评估,对实验室质量运行程度进行考察,适时的根据发现的问题及时对相关体系文件进行修订和调整,对不足之处进行及时整改。

2)通过编写操作指导书对管理和实验人员进行指导,将操作指导书体现在实验室等质量要素重点部位,对质量操作、防范重点进行有效提示。

3)广泛的征集质量管理一线人员和实验室工作人员的意见与建议,充分的调动体系中管理部门、管理人员的参与性和积极性,注重人人参与,使他们成为规则制定一分子,提高质量管理的主动性。

4)强化监督管理。监督是质量控制的手段之一,通过有效的监督机制、合理的监督管理可以保证实验室长效质量运行机制的有效落实。

6提高实验人员质量意识

有效的落实质量作业管理关键在人,提高管理人员质量管理能力,提高实验室人员整体质量作业水平和质量防范意识至关重要。实验室可以通过人员培训程序,以内部培训与外部培训相结合的方式向实验室相关人员进行知识技能培训教育[3];将质量管理制度、管理程序通过多种形式向相关人员进行宣传,使他们真正的理解相关要求;通过签订责任书等形式明确相关人员职责和义务,了解自身权利;通过典型案例等形式对相关人员开展警示教育,营造质量文化氛围,全方位做好人员质量教育。随着国家对各行业质量要求的不断提高,检验检测机构实验室的作业质量越来越受到重视[4]。只有有效的做好实验室质量作业管理才能保证实验室检验检测及其他工作质量有序的开展,因此建立一套完整、可行的质量作业管理制度,以制度和长效运行机制为依托,提高人员质量意识,可以有效保障实验室检验检测工作的扎实开展,有利于实验室质量体系的质量运行。

7总结

实验室在进行监测工作时采用的质量控制方法应该同时考虑精密性和准确性两种质量控制方法,用组合的质量控制方法来保证监测工作的质量。不管采用什么质量控制方法,得到的测定结果一定要进行统计计算并判定,才能确定测定结果的质量是否达到了要求。只要达到相关的质量要求的监测数据,我们才能认为这批监测数据具有“五性”,才是合格的监测数据。

参考文献:

[1]环境监测分析方法标准制修订技术导则:HJ168-2010[S].

[2]国家环保总局.水和废水监测方法(第四版)[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2.

[3]中国环境监测总站.环境水质监测质量保证手册(第二版)[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19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