隐匿性骨折应用16排CT和MRI诊断的临床比较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8-05-15
/ 2

隐匿性骨折应用16排CT和MRI诊断的临床比较

杨艳春1姜代群2

(1石嘴山市第二人民医院宁夏石嘴山753000)

(2石嘴山市妇幼保健院宁夏石嘴山753000)

【摘要】目的:比较隐匿性骨折应用16排CT和MRI诊断的临床意义。方法:选取我院2016年12月—2017年12月期间诊治的84例隐匿性骨折患者,按照不同检查方法将其分为CT组与MRI组各42例,对比两组的诊断结果。结果:CT组检出34例,检出率为81.0%;MRI检出40例,检出率95.2%,MRI组的检出率高于CT组,对比差异显著(P<0.05)。CT检查的敏感性与特异性分别为87.2%、100.0%,MRI检查均为100.0%,MRI的敏感性高于CT,对比差异显著(P<0.05)。CT检查可见骨小梁中断32例,占比94.1%,其中关节面受累8例,可见骨皮质不连续2例,占比5.9%;MRI检查时T1WI提示骨皮质下级松质骨内存在不规则线状,主要表现为条状低信号带,T2WI出现形态相近的低信号现象,且清晰度低于T1WI,范围也较小,T2WI对应于T1WI的低信号带,都出现骨折线邻近区域呈片状高信号水肿,个别患者表现出T1WI低信号带邻近区域的斑点状和小片状高信号。结论:隐匿性骨折应用MRI诊断的诊断符合率高于16排CT,具有高敏感性、高特异性特点,值得推行。

【关键词】隐匿性骨折;16排CT;MRI;诊断

【中图分类号】R68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8231(2018)05-0177-02

隐匿性骨折是指应用X线检查不能观察到骨折影像的一种骨折类型,因其临床症状不突出,导致误诊、漏诊率较高,因此有必要探讨一种更为有效的诊断方法[1]。基于此,本研究为了进一步比较隐匿性骨折应用16排CT和MRI诊断的临床意义,选取我院2016年12月—2017年12月期间诊治的84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展开总结性分析,汇报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

选取我院诊治的84例隐匿性骨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不同检查方法将其分为CT组与MRI组各42例。CT组:男25例,女17例;年龄21~63岁,平均(40.6±10.5)岁;骨折部位中,胸部15例,颅脑10例,骨关节7例,脊柱6例,其他4例;受伤因素中,交通事故伤22例,高处坠落伤13例,重物砸伤7例。MRI组:男26例,女16例;年龄21~62岁,平均(40.4±10.6)岁;骨折部位中,胸部15例,颅脑10例,骨关节8例,脊柱6例,其他3例;受伤因素中,交通事故伤23例,高处坠落伤13例,重物砸伤6例。对比两组患者的基本信息,差异不显著(P>0.05)。

1.2方法

CT组:选用Philips16排CT扫描机,相关参数设为为:电压120kV,电流250mA;层厚2mm、层距1mm;扫查患者受伤部位,将扫描数据传送到工作站进行矢状、冠状多平面重建。受伤部位骨皮质不连续或骨小梁出现连续性中断,均可诊断为隐匿性骨折[2]。

MRI组:选用Philips1.5TMRI扫描仪,根据扫描部位选择不同线圈,检查方法与CT扫面检查相同;矩阵256×192,常规SE脂肪抑制序列采用常规SET1WI、TR550ms、TE14ms,横断面与冠状面脂肪抑制序列T2WI、TR3500ms、TE50ms。横断位厚度为6mm,矢状位厚度为5mm,层间距为1.0~2.0mm。并行Gd-GTPA增强扫描,注射剂量为10ml,常规进行横断位与矢状位成像扫描。应用Siemens工作站的磁共振波谱处理软件进行后处理。T1WI呈不规则条、线状低信号,T2WI呈高信号,则诊断为隐匿性骨折[3]。

1.3统计学方法

选用SPSS18.0软件处理数据,计数资料以(%)表示,组间对比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显著。

2.结果

2.1两组的检查结果对比

CT组检出34例,检出率为81.0%;MRI检出40例,检出率95.2%,MRI组的检出率高于CT组,对比差异显著(P<0.05)。见表1。

2.3隐匿性骨折的影像学表现

CT组:CT检查可见骨小梁中断32例,占比94.1%,其中经横断面图像确诊23例,综合矢状面和冠状面图像确诊例9例;其中关节面受累8例,经横断面图像确诊5例,综合矢状面和冠状面图像确诊3例。可见骨皮质不连续2例,占比5.9%。

MRI组:T1WI提示骨皮质下级松质骨内存在不规则线状,主要表现为条状低信号带,T2WI出现形态相近的低信号现象,且清晰度低于T1WI,范围也较小。T2WI对应于T1WI的低信号带,都出现骨折线邻近区域呈片状高信号水肿,个别患者表现出T1WI低信号带邻近区域的斑点状和小片状高信号。

3.讨论

隐匿性骨折若未及早诊断并治疗,患者一旦正常活动,则极易导致病情加重。X线平片是当前临床上诊断骨折的常用手段,当X线平片不能观察到骨折影像时,则应进一步进行CT或MRI检查。CT检查的扫描速度较快,范围也广,可清楚显示骨折部位、形态等情况,有助于临床医师判断骨折类型。MRI检查在软组织、韧带、肌腱等部位的诊断中可发挥较明显的优势,能够多维度扫查,进行横断面、矢状面、冠状面成像,尤其在骨小梁、关节软骨、组织水肿等情况的检查中,其清晰度明显优于CT检查[4]。

本研究对比分析了16排CT和MRI诊断隐匿性骨折的应用价值,结果显示,MRI组的检出率(95.2%)高于CT组(81.0%),且MRI检查的敏感性(100.0%)高于CT检查(87.2%),由此提示,MRI检查在隐匿性骨折中的应用价值优于16排CT检查。分析原因,主要在于MRI技术具有多样信号的变化,能够反映不同层面病变区域的代谢情况,且可准确定位并评估受损部位的实际情况;在加上近几年随着影像学诊断技术的不断发展,核磁共振图像处理技术也得到了显著提升,其分辨率、信噪比均有所优化,图像质量的提升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诊断的准确度,尤其在关节面的观察中,MRI检查具有较高的敏感性[5]。

综上所述,隐匿性骨折应用MRI诊断的诊断符合率高于16排CT,具有高敏感性、高特异性特点,值得推行。

【参考文献】

[1]俞海伟,杨军,刘文君.MRI与CT诊断隐匿性骨折患者临床价值分析[J].中国农村卫生事业管理,2015,35(12):1629-1630.

[2]田文敏.MSCT与MRI诊断细微及隐匿性骨折中的阳性率和特异性对比研究[J].中国CT和MRI杂志,2015(12):117-120.

[3]赵万荣,郑磊.比较多层螺旋CT与核磁共振成像(MRI)诊断隐匿性骨折的临床价值[J].医药,2017(1):00273-00273.

[4]黄帆,夏黎明,刘书田,等.16排螺旋CT和1.5TMRI对隐匿性骨折诊断价值的对比研究[J].医学信息,2015,28(22):316-318.

[5]任海涛.MRI和CT在隐匿性骨折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比较[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连续型电子期刊,2016,16(54):148-1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