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胞免疫在肺炎支原体感染致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发病机制的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7-12-22
/ 2

细胞免疫在肺炎支原体感染致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发病机制的研究

江胜1(通讯作者)陈兰举2林海庆3

(1,3.宣城市人民医院儿科242000;2.蚌埠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儿科233000)

摘要:目的本实验旨在通过建立BALB/C小鼠肺炎支原体感染肺外器官损害模型,研究小鼠肺炎支原体感染致血小板减少性紫癜与细胞免疫的相关性,探讨细胞免疫CD4+、CD8+、CD4+/CD8+在肺炎支原体感染致血小板减少性紫癜中的作用,从而进一步阐述肺炎支原体感染后引发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的发病机制。方法将8周龄的BALB/C小鼠80只随机分成两组,实验组48只,对照组32只。在0、1、2三天,实验组经鼻接种肺炎支原体菌液三次;对照组经鼻滴入等量肺炎支原体培养基。接种后观察小鼠的活动情况、饮食情况、体型、毛发、呼吸道分泌物及呼吸情况等。分别在第4、8、12、16、20、24、28、32天处死。摘眼球取血,分别行血小板计数、用ELISA检测sIL-2R、用流式细胞仪测T细胞亚群CD4+、CD8+、CD4+/CD8+,取肺组织作匀浆培养作病原学检测。结果接种动物全部存活无死亡,实验组的细胞因子sIL-2R、CD8+明显比对照组升高,CD4+、CD4+/CD8+比对照组低,实验组血小板的均数明显低于对照组且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成功建立BALB/c小鼠肺炎支原体感染模型;肺炎支原体感染可导致肺外器官损害,细胞免疫在肺炎支原体感染致血小板减少性紫癜中起了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肺炎支原体;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细胞免疫;发病机制

1材料与方法

1.1实验材料

1.1.1菌株和主要试剂肺炎支原体国际标准菌株(ATCC15531):来源于首都儿科研究所肺炎支原体培养基、ELISA试剂盒:购于上海劲马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1.1.2实验动物

SPF级8周龄、体重20~25gBALB/C小鼠80只,雌雄各半,购于苏州大学比较医学中心。

1.2实验方法

1.2.1将8周龄的BALB/C小鼠80只随机分成两组,实验组48只,对照组32只。在0、1、2三天,实验组经鼻接种肺炎支原体菌液三次;对照组经鼻滴入等量肺炎支原体培养基。接种后观察小鼠的活动情况、饮食情况、体型、毛发、呼吸道分泌物及呼吸情况等。分别在第4、8、12、16、20、24、28、32天处死。摘眼球取血,用于相应指标的检测。同时取肺组织作匀浆培养作病原学检测。

1.2.2应用流式细胞仪对实验小鼠T细胞亚群的的检测

1.2.3ELISA检测实验小鼠血sIL-2R水平、应用血常规检测仪对实验小鼠血小板进行计数。

可溶性白介素2受体用双抗体夹心酶法。试剂盒由由上海劲马生物科技公司提供,按说明书操作。小鼠摘眼球取血后,立即分离血清,-20℃保存,一周内测定完毕。使用进口酶标仪测OD值,测得样品OD值,减去空白对照OD值将所得的值查阅标准曲线,即得样品实际sIL-2R含量(pg/ml)。应用血常规检测仪对实验小鼠血小板进行计数。

1.2.4统计学分析

实验结果数据用±s表示,应用SPSS17.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经样本正态性检验和方差齐性分析,两组之间的均数比较采用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为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实验组、对照组血小板均数比较

表2实验组和对照组血小板计数比较(±s)

注:各组之间P<0.05

3讨论

目前研究多集中于MP感染后不同分期机体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的变化。研究表明急性ITP患儿中MP-IgM的阳性率达51.5%,显著高于对照组。提示MP与儿童急性ITP的发生有密切关系。且MP感染并发ITP时CD3+、CD4+、CD4+/CD8+下降,CD8+、sIL-2R升高的临床报道较多,本实验的结果进一步论证了细胞免疫在MP感染致ITP中有着重要的作用,现作下列阐述。

MP感染过程中免疫学发病机制主要是免疫抑制和自身免疫。目前研究表明MP作为一种抗原可激发机体产生自身抗体,同时其与机体心、脑、肾等存在共同抗原,并产生抗自身抗体形成抗原-抗体复合物,通过抗体复合物放大免疫反应。国外资料表明,MP有对T淋巴细胞和B淋巴细胞起到丝裂原的作用,激活抗自身T淋巴细胞增殖,并破坏正常的T淋巴细胞亚群的比例,并使B淋巴细胞多克隆化,结果导致机体免疫功能紊乱。其中CD4+T细胞和CD8+T细胞及其亚类的比例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CD4+T细胞是T效应/调节细胞的表面标志,具有辅助T细胞转变成效应细胞、B细胞转化成浆细胞以及活化巨噬细胞等功能,起辅助、诱导细胞及体液免疫的作用。CD8+T细胞是T抑制/杀伤细胞的表面标志,多数为抑制性T淋巴细胞可抑制非己抗原诱发的免疫应答,同时具有一定的细胞毒性。CD4+/CD8+通过分别与MHCI或MHCII类分子相互作用,可使其与细胞的结合更为牢固。CD4+和CD8+细胞的相互诱导和相互制约,两者所形成的T细胞网络,对调节免疫应答和维持免疫自稳有重要意义。正常情况下CD4+和CD8+细胞比值正常,维持动态平衡,一旦异常则B细胞不受CD8+细胞抑制而大量增殖,产生抗体,抗原抗体反应引起病理损害。

综上所述,细胞免疫在小儿MP感染致ITP的发病过程中起了重要的作用,sIL-2R水平反应了病性的轻重。但其发病机制错综复杂,还有很多方面还没有充分认识,还有待于进一步探讨。而下一步工作重点应实施具体实验,应用流式细胞仪、聚合酶链反应、酶联免疫吸附试验等技术对此课题作进一步论证。相信随着人们对MPP感染致ITP发病机制的进一步深入研究,将会给患儿的临床治疗揭开新的篇章。

参考文献

[1]董晓艳,陆权.小儿肺炎支原体感染的诊治现状与进展[J].实用儿科临床杂志,2011,26(4):235.

[2]李红.36例小儿肺炎支原体肺炎免疫功能检测及观察[J].中国实用医药,2015,10(35):41.

[3]张德娟,韩晓红,宋秋菊.小儿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病因的探究[J].2009,47(29):130-131.

作者简介:江胜1973-12,男,医学硕士,主治医师。

通讯作者:江胜,硕士,主治医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