卵黄状黄斑营养不良1例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6-12-22
/ 2

卵黄状黄斑营养不良1例

朱华凤

(谷城县人民医院湖北襄阳441700)

【中图分类号】R7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8231(2016)25-0224-02

1.引言

卵黄状黄斑营养不良又称Best病,于1905年由Best首先报到,是一种常染色体显性遗传黄斑变性,常在幼年及青年时期发病。患者双眼黄斑区常有对称性鸡蛋黄样特征性的损害,位于RPE水平,其黄斑病变呈进行性德动态发展过程,晚期可形成瘢痕或萎缩。

2.病例报告

患者李浩然,男,20岁,因“左眼视物模糊,视物变形5天”入院,5天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左眼视物变形和视物模糊,未予治疗,患病期间无头昏头痛,无恶心呕吐,无眼胀眼痛,饮食大小便正常。来我院就诊时全身情况正常,眼科检查:视力:VOD:0.3,VOS0.25,双眼试镜矫正无提高,检查见双眼结膜无充血,角膜透明,前房清,深浅可,瞳孔等大形圆,光反射灵敏,晶体透明,玻璃体透明,右眼黄斑区水肿,中心凹反光点消失,中心凹颞侧有一边界清楚的橘黄色隆起,约1/2DD大小。余眼底检查未见明显出血及渗漏。左眼黄斑区水肿,中心凹及其周围见多个类圆形不规则病灶,外见淡黄色圈,上方见少量出血及渗出,余眼底检查无明显异常。眼压测量:右眼12mmmHg,左眼16mmmHg。2015年7月15日FFA:右眼黄斑透见荧光,晚期减退,无荧光渗漏;左眼早期不规则高荧光,中央及上方遮蔽荧光,晚期强荧光。OCT检查示右眼呈卵黄病变期,可见黄斑区光感受器层和RPE之间中度密度反射区域,大小与眼底检查所示橘黄色隆起病灶相近。左眼呈卵黄破碎期并发CNV,可见高反射的新生血管膜,RPE连续性中断,感受器层和新生血管膜之间可见散在高反射物质,神经视网膜抬高,中心凹结构消失。EOG异常。

诊断:(1)双眼Best病(2)左眼继发视网膜下新生血管。

鉴别诊断:本病需与以下疾病相鉴别:(1)假性卵黄状黄斑变性:此病病灶较小,EOG正常,荧光血管造影表现有中心凹周围毛细血管渗漏。(2)黄斑区炎性病变:如弓形体病,该病前房及玻璃体有炎性细胞。(3)玻璃膜疣:该病灶一般较小,荧光血管造影表现为透见荧光,EOG正常。

治疗:入院检查全身无手术禁忌症,于2015年7月17日在表面麻醉下行左眼玻璃体腔内注射雷珠单抗注射液0.05mL,术后给予抗炎滴眼剂点眼及预防感染。于2015年7月20日在表面麻醉下行右眼玻璃体腔内注射雷珠单抗注射液0.05mL,术后给予抗炎滴眼剂点眼及预防感染。

治疗结果:术后检查眼部无异常,右眼术后第二天出院。半月后复查,右眼视力0.4,左眼视力0.5,右眼OCT示黄斑水肿减轻,左眼黄斑区视网膜水肿和视网膜下渗出较术前明显减轻。术后30天复查,右眼视力0.4,-1.0DS*-1.25DS*75=1.0。左眼0.5,-1.00DS=1.0。右眼黄斑水肿消退,病变范围较术前缩小;左眼黄斑区水肿基本消退,视网膜渗出吸收,视网膜下新生血管部分消退。双眼眼压:右眼14mmHg,左眼12mmHg。一年后来院复查,眼压正常,视力无下降。

3.讨论

3.1病因与发病机制

此病为不规则的染色体显性遗传疾病,但亦有散发病例。一般发病较早,也有报道大于60岁患者,致病基因位于11号染色体的q13上,此基因表达RPE上的一种功能未定的跨膜蛋白。男女发病几率相等,患者或基因携带者的后代有50%的发病几率。

3.2临床表现

3.2.1症状发病人群常为幼年及青年,早期视力正常,可稳定于0.4~0.6多年,直至卵黄病灶内出血或破碎,可导致突发性视力显著下降,并视物变形。视力严重减退者多见于成年人,视力突然减退者有时可恢复,瘢痕萎缩的病人视力减退是永久性的。

3.2.2体征常为双眼对称性发病,部分先后发病。典型病灶位于黄斑区或稍偏,境界鲜明,圆形或椭圆形,1/2-4PD大小,色黄如卵黄,也可随病情变化呈多形性。Sorsby将本病分为:静止期,急性发作期,破裂期,变性期四期。目前根据病情进展修正为以下5个阶段,各阶段特点如下。

(1)0期:眼底见黄斑正常,但EOG不正常

(2)卵黄病变前期:中心凹处可见黄色小点,荧光造影可透见荧光。

(3)卵黄病变期:此期为典型表现,黄斑中央有橘黄色类圆形或椭圆形轻微隆起,约0.5-3DD大小,边界清楚,呈半透明状,周围一圈黑色镶边,视网膜血管横跨其上。形态类似煎鸡蛋时中央的蛋黄。病灶常单个出现,但部分患者在后极部会看到多个大小不一呈卵黄样损伤的病灶。此期因病变位于RPE下,感光细胞未受损,视力多正常或轻度异常。

(4)卵黄破碎期:似蛋黄打碎的形状,由于黄色损害突破RPE进入视网膜下腔,部分形成假性蓄脓外观,并可见液平面。另外部分患者可伴有视网膜下新生血管形成,出现渗出、出血。此期视力可突然下降。

(5)萎缩期:后期病变吸收,在黄斑区形成脉络膜视网膜萎缩灶,可见新生血管的纤维瘢痕及色素增生形成。视力中度到重度减退。

3.3辅助检查

3.3.1FFA早期卵黄完整时,呈遮蔽荧光。卵黄破裂时,可见不规则的透见荧光,上方呈透见荧光。若已有视网膜下新生血管形成,则呈现新生血管造影表现,晚期强荧光。萎缩期为透见荧光,其中可夹杂斑点、斑片状遮蔽荧光,如有瘢痕形成,晚期纤维团块染色呈强荧光,甚至萎缩致脉络膜中大血管清晰可见。

3.3.2OCT变现为黄斑区光感受器层和RPE之间中度密度反射区域,大小与眼底检查所示淡黄色隆起病灶相近。随病情发展,该中度密度反射区域变厚,使其上的神经视网膜层抬高,中心凹结构消失。卵黄破碎期可见感受器层和RPE之间形成空腔,内可见散在高反射物质。萎缩期可见RPE与脉络膜复合体萎缩变薄,神经视网膜层变薄,若并发CNV时可见高反射的新生血管膜,RPE连续性中断。

3.3.3眼电图:特征性改变早于临床症状出现,所有本病患者及携带者的EOG均异常,光峰/暗谷比常低于1.5。

3.3.4RRG和暗适应:一般正常,极少数暗适应低于正常。

3.3.5视野:不同程度下降,相对性中心暗点,严重者可出现绝对中心暗点。

3.3.6色觉:早期一般正常,病情加重会出现轻微红绿色觉障碍。

3.4诊断依据

(1)明显的家族史;(2)黄斑区典型的卵黄样损伤,但视功能良好;(3)典型的FFA改变;(4)ERG正常而EOG异常。

3.5治疗

Best病的视力预后一般较好,本病无特殊治疗,视力波动有时可自行缓解。当并发CNV时,可考虑行PDT或VEGF治疗。

【参考文献】

[1]FleischhauerJC.BarthelmesD,SutterFK,et?al.QuantitativeOCTimaginginpatientswithcone-dystrophies[J].IOVS,2005,46(suppl).

[2]文峰,易长贤,等.临床眼底病内科卷,2015年3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