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雷贝拉唑与奥美拉唑对消化道溃疡的临床治疗效果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9-02-12
/ 2

研究雷贝拉唑与奥美拉唑对消化道溃疡的临床治疗效果

陈秀君

陈秀君

(成都新华医院;四川成都610000)

【摘要】目的对消化道溃疡患者按照雷贝拉唑以及奥美拉唑展开治疗的具体效果进行分析。方法本研究以对比治疗方式展开,所纳入病例共计为88例,为2017年6月至2018年8月所接诊,取组中44例,以雷贝拉唑治疗,即实验组1,另44例以奥美拉唑治疗,即实验组2。对两组治疗效果进行分析。结果结合对两组整体治疗效果层面对比,实验组1均具备显著优势,P<0.05。实验组1在本次研究中4例患者出现不良反应,其中2例表现为恶心、腹泻、1例表现为厌食、1例表现为头晕,而实验组2则有8例患者出现不良反应,其中3例表现为恶心、腹泻、3例表现为厌食、2例表现为头晕,P<0.05。结论对消化道溃疡患者可优选选用雷贝拉唑展开治疗,以促使该类患者溃疡症状尽快得到改善,帮助其恢复。

【关键词】雷贝拉唑;奥美拉唑;消化道溃疡

[中图分类号]R2[文献标号]A[文章编号]2095-7165(2019)03-0001-02

在临床常见消化系统疾病中,消化道溃疡一直属于发生率较高类型,胃部以及十二指肠部位为主要病变部位,部分患者溃疡部位可出现在食管下段以及胃空肠吻合口位置。在该病作用下,将促使患者出现恶心、反酸以及呕吐等症状,男性为主要病发对象。若处理不及时将诱发患者出现消化道出血等症状,甚至危及到患者生命[1]。目前,借助雷贝拉唑、奥美拉唑对该部分患者进行治疗已经逐步在临床得到运用,且均存在有极高的使用率。本研究就主要对上述两种治疗方案的具体效果展开分析。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研究以对比治疗方式展开,所纳入病例共计为88例,为2017年6月至2018年8月所接诊,取组中44例,以雷贝拉唑治疗,即实验组1,另44例以奥美拉唑治疗,即实验组2。分组两组患者组成,实验组1男23例,女21例,年龄在44—77岁间,均值为(62.31±1.08)。而实验组2男24例,女20例,年龄在46—78岁间,均值为(63.12±1.88)。对以上数据对比P>0.05。本组患者中不存在有消化道穿孔患者,且无造血系统疾病病例。

1.2方法

两组患者在入院后各方面治疗操作均按照常规模式展开,给与消炎、抗感染等层面治疗,同时告知患者在治疗期间对饮食严格进行控制,尽量做到少食多餐,减少对刺激性食物的摄入量。实验组1使用雷贝拉唑展开治疗,使用剂量控制为10mg/次,早晚餐前服用。实验组2则使用奥美拉唑治疗,给与剂量控制为8mg/次,每日服用1次。在治疗期间,两组患者不得额外使用其他药物进行治疗,且叮嘱患者严格按照医师指示进行用药。

1.3疗效评定标准

本次研究中两组患者整体疗效需结合患者恢复情况进行综合评估。若治疗后,患者各方面异常症状消失,结合胃镜检查可知,患者溃疡部位完全恢复,即显效。若治疗后,临床症状消失,结合胃镜检查,患者溃疡面积明显缩小,且临近组织炎性反应消退或者改善,即有效。若治疗后,患者各方面体征均未得到改善,且存在有更加严重的情况,即无效[2]。

1.4观察指标

本次研究中需对两组整体治疗效果以及不良反应情况进行统计。

1.5统计学方法

研究中与两组有关各方面数据均借助SPSS19.0进行分析,以百分数对计数数据进行表示,以卡方检测,P<0.05数据间存在显著差异,具备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整体疗效分析

经由对两组整体疗效对比,观察组以97.73%(43/44)存在有显著优势,P<0.05,具备统计学意义,详见下表1。

2.2两组不良反应统计

通过统计可知,实验组1在本次研究中4例患者出现不良反应,其中2例表现为恶心、腹泻、1例表现为厌食、1例表现为头晕,而实验组2则有8例患者出现不良反应,其中3例表现为恶心、腹泻、3例表现为厌食、2例表现为头晕,对比可知,实验组1发生率明显较低,P=0.008,x2=10.821。

3讨论

消化系统疾病为临床最为常见病症类型,且在居民生活方式以及饮食习惯等持续改善的情况下,消化系统疾病在临床的发生率正以较快的速度在增加。消化道溃疡属于临床日常接诊中最为常见且所占比例较大类型,在疾病长时间作用下,将对患者营养吸收、正常饮食等均造成影响,会逐步促使患者出现贫血、消瘦等症状,严重时将促使患者出现癌变的情况,对患者日常生活造成严重影响。该病的诱发因素存在于多个层面,其中以幽门螺杆菌感染为主要诱因,同时酒精过度刺激、遗传因素等同样会导致该病。临床研究已经证实,胃酸/胃蛋白酶水平发生异常,则存在出现消化性溃疡的风险[3]。目前,临床对于该病的治疗主要从抗感染以及抑制胃酸等层面进行治疗,且在选用药物上存在有较大可选择性。何种药物整体疗效较好且安全性较高,临床尚未有明确定论。借助雷贝拉唑以及奥美拉唑对该类患者进行治疗已经逐步在临床得到推行。

其中奥美拉唑本质上属于苯并咪唑硫氧化物,作用于患者体内后主要对胃黏膜壁细胞发挥作用,可起到与H+-K+-ATP酶进行非竞争性抑制的效果,属于质子泵抑制剂中最用常用药物。且药物效果持续时间较长,从李伊倩等[4]研究中可知,该药可维持患者血药浓度24小时以上。服用后可对患者胃蛋白酶分泌以及胃酸分泌情况进行有效改善,可促使患者各方面症状在较短时间内得到改善,且不会促使患者出现较多不良反应。但结合临床反馈可知,该药抑酸效果不明显,且不同患者所表现疗效存在有较大差异,综合治疗效果存在有较大局限性。而雷贝拉唑主要由雷贝拉唑钠组成,其本质为苯并咪唑的替代品。其存在有无抗胆碱能,可达到对H2组胺进行抑制抵抗的作用,且解离常数较大。和HP分子结构存在有较大的亲和力,服用后可直接附着在患者胃壁细胞表面,起到对H+-K+-ATP酶进行抑制的效果,从而达到对胃酸分泌水平进行改善的作用。该药为新型质子泵抑制剂,在使用过程中在保障整体治疗效果的基础上,可实现对不良反应的有控制。早在何涛[5]研究中已经指出,使用雷贝拉唑对消化道溃疡患者进行治疗,其短期疗效远高于常规质子泵抑制剂,且能够较为迅速且安全的对胃酸分泌情况进行抑制,同时该药能够活化的PH范围较广,且药效为奥美拉唑的6倍左右。能为其他抗菌类药物创造较好的碱性环境,促使抗菌效果进一步得到提升。早在赵世俊等[6]研究中已经指出,按照雷贝拉唑与抗菌药物联合治疗的方式对消化道溃疡患者进行治疗,可促使患者各方面异常症状能够在较短时间内得到改善,提升抑菌效果,对于帮助患者尽快恢复存在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在本次研究中,我院就具体对雷贝拉唑、奥美拉唑在治疗消化道溃疡中的具体作用展开分析,结合观察可以发现,雷贝拉唑在整体治疗有效率层面具备有显著优势,且能降低该部分患者在治疗过程中不良反应发生率,具备有较高的有效性以及安全性。

总之,基于雷贝拉唑在治疗消化道溃疡中的多方面优势可将该药运用于对消化道溃疡患者治疗中,并作为首选用药,促使该部分患者尽快得到恢复。

参考文献:

[1]黄杨清.雷贝拉唑、兰索拉唑及奥美拉唑三联疗法治疗Hp感染消化性胃溃疡临床疗效及安全性分析[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16,37(19):2403-2404.

[2]盖守娟.雷贝拉唑与奥美拉唑三联7日方案治疗幽门螺杆菌相关性消化性溃疡患者的临床疗效[J].中国药物经济学,2016,34(1):95-96.

[3]冯爱敏.奥美拉唑、兰索拉唑、雷贝拉唑治疗消化性溃疡症状缓解及Hp清除效果比较[J].当代医学,2016,22(2):127-128.

[4]李伊倩,袁浩锋,陈毅斌,等.雷贝拉唑与奥美拉唑治疗幽门螺旋杆菌相关性消化性溃疡的临床效果比较[J].中国继续医学教育,2016,8(21):127-129.

[5]何涛.雷贝拉唑与奥美拉唑治疗幽门螺杆菌相关性消化性溃疡的疗效对比分析[J].中国处方药,2016,14(3):77-78.

[6]辛福,赵世俊,张政杰,等.奥美拉唑、兰索拉唑、雷贝拉唑的三联疗法治疗幽门螺杆菌(Hp)阳性消化性溃疡临床症状缓解及Hp清除的临床效果分析[J].医学信息,2016,29(18):58-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