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iPAP无创呼吸机治疗AECOPD合并Ⅱ型呼吸衰竭临床疗效观察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4-12-22
/ 2

BiPAP无创呼吸机治疗AECOPD合并Ⅱ型呼吸衰竭临床疗效观察

柳爱梅

柳爱梅

(徐州民政医院江苏徐州221003)

【摘要】目的探讨AECOPD合并Ⅱ型呼吸衰竭患者使用BiPAP呼吸机通气的疗效。方法将60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给予相同的常规治疗,治疗组30例加用BiPAP呼吸机辅助通气治疗。对照组30例常规治疗,并个体化给予呼吸兴奋剂治疗,观察两组治疗前及治疗后2h、24h、72h、7d的血气分析结果的pH值、PaCO2及PaO2的变化。及心率(HR)、呼吸频率(RR)、血压;并比较两组住院时间、住院费用。两组结果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后pH值,PaO2,PaCO2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结论BiPAP呼吸机无创正压通气治疗能显著降低COPD合并Ⅱ型呼吸衰竭患者的血气分析和临床症状,疗效确切,且不增加住院费用。

【关键词】慢性阻塞性肺疾病II型呼吸衰竭BiPAP呼吸机acuteexacerbationsofchronicobstructivepulmonarydisease(AECOPD)

【中图分类号】R454.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1752(2014)25-0014-02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hronicobstructivepulmonarydisease,COPD)是一种以持续气流受限为特征的可以预防和治疗的疾病,其气流受限多呈进行性发展。慢阻肺主要累及肺脏,但也可引起全身(或称肺外)的不良效应[1]。是呼吸系统的一种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常见病和多发病。当其进展至晚期,常出现严重缺氧及二氧化碳潴留,导致呼吸衰竭,甚至肺性脑病,病死率较高。目前无创辅助通气已逐渐成为治疗呼吸衰竭的有效方法[2],且BiPAP无创呼吸机是使用最多的一项无创通气方法,我科应用BiPAP无创呼吸机治疗AECOPD合并Ⅱ型呼吸衰竭,疗效满意,现报告如下。

1一般情况

1.1资料

选择60例AECOPD合并Ⅱ型呼吸衰竭患者作为观察对象,将其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30例,其中男20例,女10例,年龄56~84岁;对照组30例,其中男22例,女8例,年龄60~78岁。所有患者诊断标准均符合《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诊治指南》[1],均神智清楚,有自主呼吸,能自主排痰。两组病人年龄、性别、动脉血pH值、PaO2、PaCO2,差异无显著性(P>0.05)。见表1。

1.2方法

在常规治疗(包括吸氧、抗感染、解痉、平喘、祛痰、糖皮质激素、营养支持、补液、维持水、电解质、酸碱平衡等)的基础上,治疗组予德国万曼公司生产的VENTImotion2型BiPAP呼吸机,每天至少通气15h,采用S/T模式,与患者及家人充分沟通以消除恐惧,提高依从性,教会患者及家人正确拆除和连接面罩,以提高患者应急能力及安全性。选择合适的硅胶面罩,固定带松紧适度,尽量避免漏气,呼吸机参数设置如下:通气模式S/T,吸气压力(IPAP)起始为10~14cmH2O,然后以2~4cmH2O/次逐渐递增,根据血气分析,调整至平均17~18cmH2O(10~25cmH2O)呼气末正压4~8cmH2O呼吸频率12~18次/min,吸氧流量为5~6L/min,使患者Sa02维持在90%以上且可耐受为宜;对照组个体化使用呼吸兴奋剂。使用美国强生i-STAT1血气分析仪检测两组治疗前及治疗2h、24h、72h、7d的血气分析结果的pH值、PaCO2、PaO2及血氧饱和度(Sa02)等的变化。并记录心率(HR)、呼吸频率(RR)、血压进行统计学处理。

1.3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6.0进行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治疗前后数据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治疗组与对照组比较采用两样本t检验,以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为差异非常显著。

表1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前后的一般资料(±s)

注:*治疗前治疗组平均年龄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治疗前治疗组COPD病程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表2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相关指标变化比较(±s)

注:**与治疗前比较,p<0.01*与治疗前比较,p<0.05?两组间比较,p<0.05

表3两组患者治疗前后pH、PaO2、PaCO2变化比较(±s)

注:**与治疗前比较,p<0.01*与治疗前比较,p<0.05两组间比较,p<0.05

表4治疗组与对照组住院天数、费用比较(±s)

组别平均住院天数(d)平均住院费用(元)

治疗组9.92±3.23**9734.28±2011.42*

对照组14.64±4.149613.59±2533.64

注:**组间比较,p<0.05*组间比较,p>0.05

2结果

2.1临床表现:两组患者治疗后,呼吸困难、口唇紫绀、辅助呼吸肌参与呼吸的程度均有明显缓解或消失,治疗7d后呼吸频率和心率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间比较治疗2h、24h、72h、7d的RR、HR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压变化无统计学意义。见表2。治疗组全部好转出院;对照组有1例病情加重拒绝插管而死亡。

2.2血气分析指标:治疗前后两组病人血气分析各项指标见表3。治疗组经BiPAP呼吸机通气后血气分析指标pH值、PaO2、PaCO2、Sa02均有显著改善(P<0.O5);对照组经治疗后PaO2有显著性升高(P<0.05),pH、PaCO2亦有明显改善(P<0.05)。治疗后两组间血气分析指标改善比较:治疗组PaCO2下降(P<0.01)、PaO2上升(P<0.05)较明显,pH值改善两组无显著性差异(P>0.05)。

2.3两组住院天数、住院费用比较:两组间住院天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间住院费用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2.4不良反应30例使用呼吸机成功救治的患者中,4例出现不同程度的腹胀,3例出现口鼻咽部干燥,经与患者沟通及对症治疗后配合继续治疗。

3讨论

COPD急性加重期由于感染、支气管平滑肌痉挛、黏膜水肿、气道黏液分泌增加或引流不畅,气道阻力短时间内增高,外周小气道提前闭陷使内源性呼气末正压(PEEPi)升高,两者均使吸气功耗增加,加重呼吸肌疲劳,通气功能障碍,继而出现缺氧和二氧化潴留,并逐渐加重,导致呼吸衰竭。以往的治疗是给予常规治疗的同时使用呼吸兴奋剂等药物治疗或行气管插管呼吸机辅助通气,但应用呼吸兴奋剂治疗的同时,有增加呼吸功耗,加重呼吸肌疲劳的风险,而有创通气有可能出现较多的并发症,如呼吸机相关性肺炎、脱机困难,且医疗费用高,因此基层医院难以常规开展。同时另外与有创通气相比,无创正压通气还具备以下优点:通过面罩给氧损伤小,具有良好的依从性;可有效改善夜间睡眠引起的严重性低氧血症[3]。由于BiPAP呼吸机具有流量同步触发和漏气补偿功能,可提供两个正压辅助通气:IPAP(吸气相气道正压)压力支持通气,可帮助患者克服气道阻力,增加肺泡通气量。EPAP(呼气相气道正压)相当于呼气末正压(PEEP)作用,可对抗内源性呼气末正压(PEEPi),防止小气道的陷闭,改善通气,增加功能残气量.防止肺泡萎陷,改善弥散功能[4]。有文献报道BiPAP用于AECOPD治疗的成功率80%~85%,有效的治疗在短时间内可使PaCO2降低、pH值升高,呼吸困难减轻和生命体征稳定,长时间应用可降低气管插管率,缩短住院时间和降低住院病死率[5]。本研究显示,治疗组血气指标的改善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同时可减少吸气作功,缓解呼吸肌疲劳。这充分说明了BiPAP呼吸机治疗COPD呼吸衰竭患者有确切疗效。本研究还显示,治疗组平均住院天数明显少于对照组,且平均住院费用两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使用BiPAP呼吸机治疗AECOPD合并Ⅱ型呼吸衰竭并不增加患者的住院费用。相反,由于住院天数明显缩短,可以减少患者住院期间综合费用。治疗后两组pH值改善无显著性差异(P>0.05),可能与肾脏在机体酸碱平衡中的代偿作用有关。笔者在治疗中体会到:①设置有效、适当的吸呼气压力是关键,当吸气压力大于25cmH2O,易出现腹胀。压力太低,通气不足,同时注意给氧流量,保证SpO2>9O%。②加强气道管理。③加强基础治疗及时营养支持治疗,维持内环境稳定。④BiPAP呼吸机不能完全替代有创通气,对于感染较重或气道分泌物较多,病情危重,年龄较大,绝不应勉强使用BiPAP呼吸机,应及时果断进行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人工通气,以免延误抢救时机。

综上所述,BiPAP无创呼吸机治疗COPD合并Ⅱ型呼吸衰竭临床疗效显著。且与有创机械通气相比,具有许多优点,易为患者及家属所接受,故值得临床推广应用。但在使用中应选择无创通气的最佳时期,同时注意患者的舒适性、同步性,尽量避免漏气,鼓励排痰和清理、湿化气道,保持气道通畅,这样才能提高无创人工通气的效果。

参考文献

[1]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学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诊治指南(2013年修订版)[J].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2013,36(4):255—263.

[2]俞森洋编.机械通气临床实践.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8.602—615.

[3]ClaudioRabec,DanielRodenstein,PatrickLeger,eta1.Ventil—totmodesandsettingsduringnon—invasiveventilation:effectsonre—spiratoryeventsandimplicationsfortheiridentication[J].Thorax,2011,66:170—178.

[4]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呼吸生理与重症监护学组.无创正压通气临床应用专家共识[J].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2009,32(2):86—98.

[5]陈平,周锐,陈燕,编.呼吸疾病诊疗新技术.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2.274—2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