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如何提高合作学习的实效性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7-08-18
/ 2

浅谈如何提高合作学习的实效性

赵秀娟

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富拉尔基区长青乡第二中学校赵秀娟

“合作学习”是新世纪学生学习的一种重要方式之一。合作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学生或群体,为达到共同的目的而在行动上相互配合的过程。合作学习是在班级授课制背景下的一种教学模式。即在承认课堂教学为基本教学组织形式的前提下,教师以组织学生学习小组为重要手段,通过指导小组成员展开合作,发挥群体的积极功能,提高个体的学习动力和能力,达到完成特定的教学任务的目的。合作学习改变了在传统集体教学中师生单维交流,教师垄断整体课堂的信息源而学生处于十分被动局面的状况,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也因此得以充分的发挥。但是在实践过程中,由于对合作学习缺乏理性的认识,从而导致操作上流于形式,实效性不强。下面围绕“以人为本这一理念,对当前课堂教学中学生合作学习的现状、原因、对策提出初浅的看法。

一、合作学习的现状

目前,课堂上教师们都在积极尝试构建“小组合作”的学习模式,其中有许多精彩的片段,但有些合作学习设计只是把学生分成小组,提出问题,马上让学生讨论怎么回答问题,学生兴趣索然,不能围绕中心问题进行有效的学习,你讲你的,我讲我的,彼此不注意倾听对方的意见,没有充裕的时间独立思考,没有思维撞击的火花,没有学生间的互动,小组间的交流很少,小组讨论成为课堂教学的一种“摆设”,把合作学习简单化、庸俗化。试想,这样的有“形”无“质”的合作,将会把学生引向何方,有多大的实效性呢?

二、产生的原因

(一)教师方面

1、有的教师对合作学习的主旨理解不透,只是把合作学习当成课堂教学的点缀,形式上只是分一分学习小组。在教学中讲一段用一次“合作学习”,有人听课是用得更加频繁,以此来显示自己课堂教学形式的多样,课堂教学气氛的活跃。这样的合作学习只是浅层次而已,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合作学习。还有一些教师合作理念尚未能有效构建,这样势必造成合作教学技巧的贫乏,尽管许多教研活动都把合作学习作为重点进行研究,但在实际操作中无章可循,很难达到理想化的教育效果。

2、学生合作学习的习惯尚未养成,教师急于求成,操之过急,违背学生的生理、年龄特点,不考虑学生的异质,随意地把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更有甚者,有的教师让学生自选学习伙伴,出现优选优,差选差,女生选女生等不良现象。不关注学生中的弱势群体,不能科学处理好独立学习和合作学习的关系,一味地让学生合作、讨论,结果是表面热闹,实效不强。

3、忽视了学习小组中组长的作用,没有让组长充分的发挥作用。小组成员之间的交流与沟通不能协调发展,合作就不能深入。

(二)学生方面

由于学生学习的基础和各方面能力的差异,使学生在小组学习中参与的程度不均衡,各方面能力强的学生参与的机会更多,而能力较低或性格内向的学生则常常是坐在组内听,尤其是学习困难的学生参与更少,而且现在的学生几乎都是独生子女,社会、家庭又很少能为他们提供合作的机会和场所,因此学生不愿与人合作,这些恰恰是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所经常忽视的。

(三)评价方面

小组合作学习重视以小组团体成绩为评价标准,这无疑是正确的。但是一些教师在实施过程中往往产生误区:一是指对个人评价奖励,忽略对整体的评价与奖励;二是把评价和奖赏过多地放在小组整体上,而忽略了对个体的评价。其实,合作学习在强调整体评价的同时,也应重视对个体的评价。因为评价整体是为了更好地激励和促进个体的发展。有的教师还片面地认为:某个同学的成绩好了就可代表集体成绩;或者是小组成绩一般就说明全组同学都一般。操作上体现出较大的随意性,缺乏理论指导和科学评价,缺乏创新,长期以往,势必造成合作学习的形式化。

三、采取的对策

(一)转变观念,教师要当好“指导者”、“参与者”。

新课标提出转变学生学习方式,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在这一思想指导下,教师在组织教学时经常会采用小组合作学习这一组织形式。但在具体应用时往往偏重于形式,而没有准确深入理解教学目标的内涵;没有追问小组学习是否有效,是否真正促进学生能力的发展等活动实施的本质问题。同时,在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不是贯穿于整节课的始末,它常常和其他的教学组织形式:诸如教师的讲解以及学生的独立学习相结合。只有根据一节课的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选择恰当的时机开展小组合作学习,才能取得较好的效果。

(二)关注主体,构建小组合作学习的教学模式。

首先,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分组,遵循以下两个原则:一是异质搭配的原则。异质是指同一小组的学生在知识、情感、态度、能力等方面应该是不同层次的,这样便于取长补短,互相帮助,共同提高。二是男女搭配的原则。就是各个小组内的成员男女比例基本相同,这样可以优势互补,有效促进组内的合作与组间的竞争。组与组之间相对平衡,也有利于合作学习的评价。

其次,尊重学生人格,关注个别差异,合作学习只有建立在个人充分独立学习的基础上才能完成。在小组合作学习之前要给学生提供充足的独立思考的时间和空间,有了自己的想法再和同伴探究、交流、解决问题。这样就避免只有好学生充分活动,其他学生独立思考和活动的机会不足,不会出现“搭便车”的情况。这样,合作学习给那些学习有困难的学生提供了发展、进步的机会。

第三,要建构学生主体意识,培养小组成员之间的对话与交流。让学生有序地分别发表自己的意见与建议,避免个别学生独占时间,让每个学生都有表达的机会,避免学生争着、抢着说。在小组合作学习时,学习伙伴之间不可避免地会存在意见冲突,教师要适时引导学生在充分发表自己意见的基础上学会分析,学会判断,学会归纳整理。教师要适时变换角色,参与其中的学习、合作、交流,做个平等的参与者。让学生彼此之间学会尊重,互相帮助,乐于倾听别人的意见。

第四,教师组织学生汇报交流时,要防止学生在合作学习中,复制缺乏合作的传统的师生交往方式,演变为“好学生讲,差学生听”的小组模式,当遇到一些有争议的问题时,教师可即时作出妥善处理,抓住机会引导学生在此基础上作进一步的交流合作与探索。

(三)以学生为本,形成“小组合作学习”的评价机制。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评价的目的是为了全面了解学生学习数学的历程,激励学生的学习和改进教师的教学。对合作学习的评价的一个显著特点是评价小组的的整体情况,当然也必然会有个人评价与小组评价,自我评价与教师评价,在评价过程中,我们不仅要评价学生的学习结果,更应该关注学生的合作过程,不仅仅评价每个学生的参与情况,更应关注小组的整体情况,不仅仅评价发言学生的答案是否正确,更应关注学生表达自己的观点、倾听同学的发言的过程中所表达出来的态度;不仅仅评价学生学习水平,更应关注他们在合作中所表现出来的合作精神、投入程度、情感与态度。教师通过评价机制,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信心。

总之,“合作学习”是以育人为根本目的,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这个大目标为出发点,实现教育的综合育人功能,使学生在全面发展中成为符合时代需要的,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合格人才。

因此,只有充分地鼓励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的合作与交流,才能使每个学生解决问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得到最充分的发挥,这样“合作学习”的实效性才能更好的发挥出来。